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静脉炎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932年,DeTakats提出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中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血液中L型或其他非典型细菌类型可能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另一种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脓毒性静脉炎通常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这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1845年,Jadious首先描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尽管大量的致病因素已经发现,但仍然没有一个确定的因素,可能与2种疾病密切相关:
(1)内脏癌的体表表现:1856年,Trousseau首先报道与癌症有关;Sproul注意到胰尾癌患者易发生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2)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常与血管炎有关,如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报道,19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8例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而Shionoya随访25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43%发生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上肢的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除发生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尚见于结节性红斑、白塞病等。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改变。Mondor病罕见,其静脉炎症通常局限在*上部的前侧壁部分(侧胸静脉)、*下部越过*反折处、沿着肋缘和上腹部的区域(胸、上腹壁静脉),以及由*内下方伸展到剑突下和上腹壁范围(腹壁上静脉)。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样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目前病因尚未明了,除上肢骤然用力而静脉受牵拉遭受损伤,构成本病发病因素外,也可能与恶性肿瘤有关。近来文献报道,Mondor病多发生在*手术后、长期口服避孕药、遗传性蛋白质C缺乏、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等情况时。
脉管炎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上是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大系统的疾病。动脉疾病常见的有: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动脉扩张性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炎症,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炎;外压性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动脉挤压综合征;末梢动脉功能紊乱,如雷诺氏病(现象);其他还包括动静脉瘘、糖尿病的周围血管病变等。静脉疾病有:浅静脉的静脉曲张可以根据病情进行保守或者手术治疗。和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系统的则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并发的肺栓塞;另外也包括布加氏综合征、K-T综合征等。
在临床上有些疾病的表现与脉管炎相似,所以就需要我们 和这类疾病相鉴别。如雷诺病、大动脉炎等。雷诺病的特点为: 多发生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常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后 症状明显。典型的表现是双手遇冷后出现皮肤颜色的变化,即 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正常,特有的四色变化。另外,患肢 动脉搏动基本正常,严重者也可以出现肢体的坏疽。大动脉炎 的特点为:患者多为青少年女性,上肢常见桡动脉搏动消失, 血压也测不到,据此特点中医称之为“无脉症”,侵犯的血管 主要有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动脉等。在下肢病变可有发 凉、间歇性跛行等,但主要表现为肢体酸软无力,一般没有疼 痛,皮肤的颜色改变也不明显。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