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普洱新茶好还是旧茶好

小肉包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普洱普洱茶

 普洱茶的生普洱和熟普洱的饮用对身体功效区别不大,只是口感不同。

普洱茶分生普洱和熟普洱。

普洱新茶好还是旧茶好

先说熟普,刚出的新普洱茶。和有4、5年份的普洱茶喝起来对身体的功效是一样,(这里说的是熟茶)区别在于口感,新茶的熟普它有着一股长期在适当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所发出的一种味道,叫渥堆,不习惯茶味人称霉味。2-3年的茶一般没有这样的渥堆味了。5年以上的熟普就喝它的陈味,陈味主要看放在哪里,陈味有多种香味,比如有枣香的陈,樟香的陈,麦香的陈,陈也是久(年份)的意思。

再说生普刚出的新普洱茶 和有4、5年份的普洱茶喝起来对身体的功效有不同,新的生普对胃有伤害,特别有着胃病的人,真是雪上加霜,而5年以的的生普就不会了,10年以上更好,再说口感,新生普口感苦涩味重,舌头发麻,喉咙好象有东西放着,叫锁喉。而年份长的生普就没有了,当然熟普也有这样的现象。

新茶和老茶的饮用对身体功效区别不大。

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是我国传统的天然保健饮料。人们已经发现茶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达500多种,其中主要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脂质、有机酸等有机化合物,还含有钾、钠、镁、铜等28种无机营养元素,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组合比例十分协调。

适度饮茶对人体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它能提精神、去疲劳、助消化、能消炎杀菌、防治肠道传染病,能防暑降温,解渴生津。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变化复杂,其多酚类大致可分三部分: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残留儿茶素);水溶性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非水溶性的转化物。

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茶黄素和茶红素氧化、聚合,形成茶褐素,从而使茶汤收敛性和苦涩味明显降低,再加上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从而形成了普洱茶滋味醇厚,汤色红褐。茶黄素是汤色“亮”和重要成分,茶红素是汤色红的主要成分,茶褐素是汤色“暗”的主要原因。

普洱茶的香气是普洱茶的原料品种,加工工艺和云南的独特生态气候所致。普洱茶水浸出物质含量是随着年代的增加的。

综上所述,就有了“新茶便宜陈香贵”的市场规律,即人们常说的越陈越香。

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在于汤色、口感和叶底。

1、汤色不同

普洱生茶和熟茶在外观及汤色方面也不同。生茶的外观以青绿、墨绿为主。而熟茶的外观通常以红褐色或黑色为主,比较容易区分。在汤色方面,生茶汤色呈现青**或金**,更加清澈明亮通透,而熟茶红褐乌润,汤色红浓,没有生茶的茶汤那么透亮,汤色区别非常明显。

2、口感不同

在滋味口感方面,普洱生茶和熟茶也有区别。生茶的口感比较强烈,茶气茶性十足,有一股清香味道。而熟茶的滋味比较醇厚,口感没有生茶那么刺激,具有独特的陈香味,总体喝起来比较甘甜浓稠。而生茶相对来说更爽滑一些。

3、叶底不同

在冲泡之后的叶底方面,仔细辨认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生产的液体比较柔软新鲜,有伸张性,带有活力。而熟茶的叶底褐红乌润,活力和伸张性欠缺一些。这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人工渥堆发酵加速茶叶内质转化是造成的。

普洱茶怎么泡法比较好:

1、工夫泡法:也就是类似乌龙茶的泡法,每泡茶汤尽出,不留茶根。这样泡的特点是,可以很好地欣赏一道茶的水路变化,看是否耐泡,体验每一泡汤不同的汤色、香气、滋味等等的变化。

2、留根泡法:即洗茶后自始至终将泡开的茶汤留一部分在茶壶里,不把茶汤倒干。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每次出汤后再注水,直到茶叶变淡——此时,可长时间闷泡。留根闷泡法能调节从始至终的茶汤滋味,使其每一泡的变化不那么突兀。

3、煮泡法:这种泡法适用于选料较粗老的茶品,例如,经过轻度潮水工艺的粗老茶。煮泡法若采用西式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滚茶漂的动感画面,也可以欣赏茶汤的色彩如何一丝一缕沁润开来的过程,可以增加不少乐趣。若采用带有少数民族色彩的陶器那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4、特殊冲泡法:有些高香而质弱的茶品冲泡很特别,以高温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闷,结合“留根泡法”,后续冲泡则快进快出。

5、修正法:稍有杂味而内质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两泡可以高温处理,后续冲泡则以大幅降温闷泡处理;质优而香气、汤色不足的新茶品,洗茶高温略闷,冲饮时高温且节奏加快。

6、顶点冲泡法:即:泡茶时用盖碗,用紫砂壶作公道杯。盖碗高温高冲翻滚,释放茶之真味,再用紫砂壶可去异味,聚香含淑使韵味不失。

以上内容参考普洱熟茶_百度百科普洱生茶_百度百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