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桃子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魏国蜀国

1、先说领土。魏国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雍州、凉州等十个州,基本相当于今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宁夏、甘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还包括内蒙古的一部分,总之长江以北,尽归魏国所有。

吴国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荆州与魏国共有,大体而言,吴国的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江南和华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虽然也不小,但还是比不过魏国,而且当时中国南方开发还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综合国力,更是没法比。

蜀国只有一个州,益州,当然益州相当大,包括现在的陕西南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统称西南。对照一下地图,我们可以轻易看出三国的实力之比:三国当中,魏国最大,蜀国最小,吴国与蜀国的领土相加才接近魏国。

2、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国灭亡之时的人口数据:蜀国共28万户,94万人;吴国共52.3万户,230万人;魏国共66万户,443万人。这一比,更加明了,魏国相当于两个吴国,五个蜀国。

三国时期 魏蜀吴三国的真实实力对比。

与人口相关的数据,是士兵与官吏。蜀国94万人中,士兵占10.2万,官吏占4万;吴国230万人中,士兵占23万,官吏占3.2万;魏国的士兵没有明细的数目,金文京推测有40万以上。数据一列,强弱分明,已经没有对比的必要。

我们只想指出一点,蜀国的人口虽然还不到吴国的一半,官吏人数却超过吴国,可知他们的政府队伍臃肿,行政效率与财政压力都将构成执政者的难题。

3、军队的性质。三国的形成,可视为军阀之间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大军阀吞并小军阀,最后决出三个胜利者,就是三国的君主。不过这三大军阀之间,依然有其区别。魏国坚持中央集权,把私人武装改编为中央直属,同时推行军屯制,积极组建隶属于国家的军队。

吴国则相反,由于孙氏父子在江南地区属于外来政权,不得不跟当地的豪族势力寻求合作,让渡一部分权利给他们,造成豪族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所以吴国的政治体制,从表面上看,属于中央集权,实际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联合政权,吴国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幕府将军或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君主。

至于蜀国的军队,与前两者毫无可比性。刘备不像曹操和孙权那样出身豪族,金文京称他为“浪子英雄”,说白了就是流浪汉,因刘备大半生流浪、转战各地,他的军队则是一个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装集团,而且,在蜀国的本地人看来,刘备的军队更是标准的外地人军队,刘备的政权也属于外地人政权,战斗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气。

4、人才。如果相信《三国演义》的叙述,显然蜀国人才最盛,数一数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刘备那儿去了,实际上恰恰相反,人才层面上也是曹魏政权占绝对优势。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贤令,为魏国培养了至少两代人才,何况魏国的领土,中原和华北,本是人才汇聚之地。

吴国地处江南,文采风流,所出产的鲁肃、周瑜、陆逊等,都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物,问题在于缺乏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

最惨的还是蜀国,且不说五虎将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单讲一点,刘关张的年纪,比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张飞都已经年过四十,虽然他们在这之后也都有过出色表现,比如张飞在汉中争夺战中的功绩,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关羽别的事迹很多都是演义里虚构的,但水淹七军是真的),但毕竟他们年龄摆在那呢,巅峰时期都已经所剩无几了。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一来当地人才匮乏,二来即便有些人才,并不甘心为刘备所用,第三,金文京研究《三国志?蜀书》,指出蜀国群臣好内斗,刘备和诸葛亮在世,还能镇住局面,他们一死,蜀国内政逐步陷入混乱,无可救药。

扩展资料:

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

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

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

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

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

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

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

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

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

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

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

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

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三国人口的回升,是从公元221年开始的。如果说这一年之前,各路枭雄之间的注意力,主要在战争上,那么这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复人口的问题上,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国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农合一,增加北方劳动力。吴国的政策,一是招抚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扩展,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孙权甚至还多次组织军队骚扰北方的苏北、淮南地区,主要任务也是抢掠人口。

蜀国方面,无论是诸葛亮做“相父”时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亲政的时候,在人口问题上从来不含糊。比如对蜀国和魏国的边境地带,蜀国就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国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以及强制婚配的政策。

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自我疗伤能力一直都很强,在这场有关人口的“和平竞赛”里,中国的人口总量,开始缓慢地回升过来。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在人口恢复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区人口的基础就比其他地区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长方面,曹魏也很重视“科技革命”。曹魏统治时代,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车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业恢复的速度。

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说,现在曹魏的人口总数,不及当年东汉的十分之一,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除去蜀汉地区的人口,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了。

蜀汉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经有过人口数量的记载,当时的人口刚刚突破了90万,在曹魏灭亡蜀汉后,以蜀汉方面提供的数字,这时候已经有了95万人。东吴灭亡后,按照王浚清点的吴国政府统计数据,人口已经到达了200万。

也就是说,在蜀国和吴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三国归一的最后胜利者,从这一点上或许就可以决定。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该是蜀国灭亡后的三国晚期,到西晋太康之治的这段时期。在西晋武帝时代,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回升到了1600万。

之所以有此规模,一来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灭亡后,通过重新清查户口,查出来许多被隐瞒的人口和土地(用来逃税)。西晋早期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户籍作废,重新由政府进行统计,同时减免赋税。

许多逃亡的农民,重新入册,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大大增长了。东汉末年中国战乱造成的创伤,因此渐渐愈合。

东汉末年至三国人口的减少以及恢复,对中国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影响。在常年人口锐减的形势下,三国都注意招揽北方游牧民族入汉地,以增加劳动力,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这时候到达了高峰。

同时北方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动乱,与之不无关系。虽然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回升中,但长期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晋在建国后,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政策,最后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三国(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_百度百科

曹魏(三国时期政权)_百度百科

 提起风云激荡的三国,我们都知道那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峥嵘历史。

 也都耳熟能详是魏、蜀、吴三方相掐。

 因此三国就是魏蜀吴三国,貌似没有什么异议。

 然而真实的历史还真不是这样。

 公元220年,曹操的次子曹丕,做了一件他老爹做梦都想做的事情,给大汉王朝正式画上了句号,踢开了汉帝刘协,新立国号“魏”。人们为了和之后的北魏做区分,称之为“曹魏”。

 所以三国中的魏是没有问题的。

 公元229年,南国的孙权耐不住寂寞,也称了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因此三国中的吴也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就出在立国最为坎坷的刘备集团。

 刘备画像

 就在曹丕称帝的次年,公元221年,一心恢复汉室的刘备集团,看到汉朝灭亡,赶快在蜀地高举汉朝的大旗,因此毫无疑问的以“汉”为号,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直到公元263年蜀汉亡于阿斗之手。刘备集团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口号,也在221年之后一直以“汉”为号。

 从来没有以“蜀”为号的情况。

 “蜀汉”之称是因为要区别之前的东汉、西汉。和东吴与曹魏的称法相似,表示一种区别。

 因此三国应该是魏、汉、吴才对,众多的三国题材影视剧中,大大的蜀字大旗,不仅要把历史学家气出内伤,更要把刘皇叔气的拍棺材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将错就错的情况呢?

 这要追溯到三国这段历史的正史记载者——陈寿,他在《三国志》中,以《蜀书》的名称记载蜀汉之史事。而三国其他两国的史事,则分别归于《魏书》与《吴书》。

 就从这里开始,魏、蜀、吴的称呼开始出现并流传开来。

 《三国志》之蜀书示例

 这个错误并非陈寿之疏忽。

 陈寿虽然是刘禅的臣子,但是蜀汉亡后,陈寿就成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臣下,按照修史之才传统,陈寿在纂修《三国志》之时就须以三国中的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间接否定了司马家政权的合法性。如果陈寿坚持记蜀为汉,不但《三国志》这部正史要遭毁弃,陈寿的人头也会不保。

 “蜀” 这一错误称号借助正史的权威,传之四海,再加上一些三国类小说和影视作品,甚至非专业历史地图的影响,更是将这一错误深入人心。

 综上所述:真正的三国应该是魏、汉、吴三国。

 大汉朝在公元220年经过禅让后,作为大统一的王朝成为历史。今天的人,把自公元220年到280年3月(经过司马炎篡魏代替的晋)灭吴的60年作为三国争霸时代。我们常说魏蜀吴三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历史上并不存在所谓魏国、蜀国、吴国,至少不存在魏国、蜀国。我们一个一个来看:1、 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这里我们要看到几个很关键的字眼,首先是禅让、其次是取代,也就是说按照古代王朝更替的说法,汉是土德,魏木德,木生于土,魏代替汉,天命从大汉的土转移到大魏的木。另外,因为,魏代替汉是通过一连串“合法”的程序和手续——禅让完成,大统一的大汉王朝成为了大魏朝,从政治遗产的角度来说,大魏包括魏自身掌握的北方固有领土,还包括暂时没有收复或者说完成“平叛”的刘姓后人的占据的以四川为主体的“蜀汉”和偏居东南的“东吴”,也正基于此,虽然在东汉末年自从黄巾大混乱后东汉王朝对地方已经失去的掌控力,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谁谁上表封谁谁,大汉经过禅让完成历史任务后,魏也没放弃。这个可以看下《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探析》。所以为魏的政治表述中他们是在完成统一的大魏朝。2、 蜀。可以说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段历史中出来没有存在一个政权叫“蜀”。我们看历史表示“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我们要明白一点,刘备之所以在汉末群雄中崛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个政治基础——汉室宗亲,刘备一直是以刘氏皇族自居,就像当年的光武帝刘秀一样,他们都打的也是兴复汉室的旗号,也是借此起家,所以刘备的政权只能延续“汉”的称号。对于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而言,这是他们的政治生命线和法理存在的依据,收复汉朝各地恢复汉室是他们的战略目标和终极目标……另外,同样刘备的政治军事集团在政治意义上,他们的领域除了已经实际控制的在相当长时间里把魏的实际占据四川为主体的“蜀汉”还包括北方的魏和东南的吴。在相当长时间里,刘备政治军事集团把遥领发挥的极致,像雍州和凉州,蜀汉政权就分别遥领,如姜维就遥领凉州刺史。《三国时期“遥领州”制度探析》、《蜀汉北伐战略与凉州刺史设置》中 都有表示并阐述了政治依据、军事原因。3、 吴。吴在三个政权中的表述是最尴尬的,即没有禅让的政治遗产,也没有皇室宗亲的加冕,所以在政治表述上就是没有表述,跟着你们玩,阻止魏、蜀汉任何一方的统一行动、保持力量三方的均衡,保存东南已有地盘——也就说我们也不想干,我只想保留江东“父兄”的基业——割据。但是他们也在玩遥领,更多的性质是配合蜀汉和占便宜——反正闲着是闲着,你要我就还给你好了。换而言之,吴想统一天下没什么先机。总而言之,吴可以是吴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