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三大行书都有什么?

乐乐1年前 (2023-12-04)阅读数 1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王羲之文稿

所谓“三大行书”,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黄州寒食诗稿》)。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50岁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好友亲朋四十余人来会稽山阴兰亭这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按当时的风俗,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在流觞曲水的宴乐中,众人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王羲之在微醺中提笔展纸,留下了《兰亭集序》这篇滋养千秋后代的书法和文章佳作,成为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大行书都有什么?

这件《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即兴书写的一篇草稿,多处有涂改的痕迹,据说,后来王羲之又书写多遍,其神采均不如此高。这件作品标志着汉字行体的成熟与书写的完美,蕴涵了王羲之严谨、舒朗的个性与才情,其笔法、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字体结构、章法变化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全文三百二十四字中仅“之”字就出现了二十处,书写无一雷同,却又达到了整篇神韵的和谐统一。唐初,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推崇备至,以不雅的方式从王羲之后人手中骗到这篇《兰亭集序》,他死后把王羲之的真迹带进了自己的坟墓。流传至今最佳版本是唐代冯承素双钩填廓的一件,因上盖有中宗神龙年号印,也称神龙本,成为历代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明代书画大家董其目赞誉:“章法为古今第一。”

唐代颜真卿书写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流露出春游酒乐的雅兴,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充满了痛失亲人的满腔悲愤。《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任平原太守之职时,收复了被叛军掠夺的常山失地后,他找到为镇守常山而牺牲的堂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遗体,写下的一篇国仇家恨、血泪斑斑的祭文。颜真卿刚开始写《祭侄文稿》时的情绪相对平静,先道出年月,再表明自己的身份,接着流露出对侄儿季明青春才貌的感伤回忆和赞扬,当他写到“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颜真卿对私利小人的痛恨和兄侄遭遇的伤怀,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书法线条悲愤沉重、凄楚锋利,形成了整篇书法悲愤之情的高潮。

贬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稿》。苏轼学习书法沿袭了唐人的风气,早期多学二王,后来很喜欢颜真卿端正朴厚的书风。他的字多呈扁宽肥硕状,同时代的书法大家黄庭坚戏称苏轼书法是“石压蛤蟆”体,《黄州寒食诗稿》也代表了苏轼书风的这一特点。然而,《黄州寒食诗稿》又是苏轼书法中少见的一件情绪波动极大、节奏感极强的作品。

欣赏这幅作品不可弃其内容而只看书法,借惜春之情抒悲愤之意的诗,才是这幅书法产生的情感根基。从作品上看,苏轼起笔时心情很平和,白话般地平铺直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书写从容,结字严谨中还透着秀美之气,没有流露出一点儿的悲愁,如交响乐的低音前奏。当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时,苏轼内心深处的悲愤再也无法克制了,出现了他在书法中少有的情绪外露和个性张扬,一改平时笔法绵里藏针的含蓄,侧锋中锋并用,连续将“苇”字和“纸”字最后一笔放开,一舒满腔怒气,尤其将“纸”字最后一笔用中锋拉下,像一把利剑插在了“君”字的头上。他从平和的心情下笔,随着情绪的转化,字越写越大,写到“破灶”时出现了悲愤情绪的高潮,最后一行仅用一个字收尾,又产生一种风雨过后的平静美,在章法上也与开头三行产生了呼应关系,使整幅作品显得起伏有致,狂而不野。

祭侄文稿也算是名贴吗?

鉴赏: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 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 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 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

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 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 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 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 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百度百科-祭侄文稿

书法史上,天下两大名贴,一喜一哀,前者兰亭序,后者颜真卿祭侄文稿,兰亭序是继续一场文人雅集,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写的一片祭文,因为王羲之没有真正的丧亲之痛,所以所发的感慨也是如空气漫过身体,不增加负担,反而有了清冽之感;颜真卿则不一样了,人间悲剧下的郁懑不能发泄……所以我认为兰亭序还是出尘的,祭侄文稿是入世的。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

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为《祭侄文稿》写的跋语说:“唐太师鲁公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第一指王羲之《兰亭序》)。”连对颜体楷书持否定态度的宋代米芾也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他在评论《祭伯父文稿》时,认为是“天下奇书”。这两件草稿,用笔神妙,挺拔奔放,各具特色,和《争坐位稿》一起,堪称珠联璧合,是举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祭侄稿》作为颜书著名的“三稿(另二稿《争坐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曾收入宋、明、清诸代从刻本中,历代效仿者不绝,褒赞不断。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迹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更被后世誉为“在世颜书第一”。这件草稿无论内容还是书法都极为典型。其内容背景是,在“安史之乱”时,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只有颜真卿为太守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和其堂兄颜杲卿为太守的堂山郡(今河北正定县)得以固守,抗击叛乱,并派杲卿三子颜季明在两郡之间往来联络。后来颜杲卿智取军事要地土门,取得重大胜利,便派长子颜泉明到长安献俘报捷,同时请求救兵。不料却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扣押,王私改奏章,据为己功,拥兵不救。堂山郡终因粮尽矢绝,被叛军攻陷,杲卿、季明父子等惨遭杀害,壮烈殉国,颜氏一门死于刀斧之下30余人。直到颜真卿回朝向肃宗哭诉事情原委,杲卿父子才得到表彰。“安史之乱”平定后,颜真卿又派侄颜泉明去河北寻访杲卿父子遗骨及流散家人,仅寻得颜季明头骨带回。颜真卿缅怀堂兄一门忠烈,“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怀着“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悲愤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可以想见,临文之时,国难家仇,一齐拥上他的心头,感情悲愤激越,不计字的工拙,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墨色时枯时浓,笔法圆转遒劲,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充分表露了作者激越悲愤的心情。细读草稿可以发现,开始途述身世,还比较平静,字也比较规矩、圆浑。写到“贼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间,字体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时而滞重,如哽咽不前;时而纵放,如慷慨悲歌。错、漏的地方逐渐增多。写到“魂而有知,无磋久客。呜呼哀哉,尚飨”几个字时,已经达到了无意于书而气贯天成的极高境界。感情的波澜起伏,随着笔锋自然流露出来,这是因为临文之时,激昂悲壮的感情一发难收,长期积累的高超书法艺术,在不经意之中挥洒而出。所以文稿雄姿英发,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虽然多处涂抹而始终不能破坏文稿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原因正在于此。元代张宴在《祭侄文稿》的跋语中说:“住京师,尝会诸贤品题(颜真卿书法),以为告不如简,简不如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迹。”是说写楷书时比较严肃,容易拘束,而写草稿则挥洒自如,最能显现出作者卓越的书法艺术。宋代苏轼不但学颜书,而且对颜书有极高的评价,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不已。他在《东坡题跋》一书中说:“吾观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丰采,非独得其为人而己,凛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斥希烈也。”说的是书如其人,颜真卿书法正是他刚正义烈、高风亮节的化身了。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