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林的 狼 其中一则最后一句 缘木求鱼这个比喻的含义和成语缘木求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狼三则是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成语缘木求鱼是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 缘”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木”指的是树木;“缘木求鱼”就是沿着树木爬上树去找鱼。 树上怎么会有鱼呢?当然没有啦!所以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方向、方法错误,或违反客观规律,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
无大区别..都指无法达到目的
额,我们老师刚刚讲了《论语》和《孟子》,我给你都打上来……
《论语》:
文体:语录体,格言式,多为言论片段不成文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
风格:将深刻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谈话,使之更为生动,气氛也更为轻松、生活化;、
描写:在描写生活场景时,善用简练的笔墨表现人物局部特点
语言:沉着含蓄,意味深远,富有启发性,不露锋芒。大致表现在:对赞成的观点不夸耀,对于反对的不直示其非,例如《子路……侍坐》里面,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也只是说了句“吾与点也”;
多采用商榷性语言,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很多言论都是只提出命题,不加分析,没有试图说服对方的意图,例如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孟子》:最大的特点是雄辩
雄辩的体现:
精神气质:具有强大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使命感,这是孟子散文的精神实质。孟子说他的辩论都是为了“正人心,息邪说也”。他对自己坚持的道义有着强烈的信心,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他的散文显得理直而气壮。
文章表达:旗帜鲜明,观点突出,善于分析事理,高扬其观点。对于某些现象的批判尖锐犀利。例如:“说大人,则藐之,勿视……”
论辩技巧:1.知言:善于发现和掌握对方言辞中的本质所在,然后展开批驳。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2.迂回法,主要表现在:a.说服对象往往是地位高的国君而其言论不得国君喜爱,孟子便采用由远及近的方式,先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起,逐步引导到他的思想论点上来。如《齐桓晋文之事》,从“以羊易牛”谈起,到最后的“采取王道,舍弃霸道”,然后“制民之产”;
b.利用对方的言论,偷换概念,典型文章是《寡人有疾》,有国君的“寡人有疾”引到“推己及人”;
c.引人入彀,不直言其非,以对方观点为前提,展开推论,使对方不能自圆其说,然后其观点不攻自破,最终无话可说。这个典型是《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里面孟子和农家争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朱熹对二者的形容很到位:他把孔子的言论比作温玉,孟子的比作水晶。(原句我不记得了,笔记本上也没有)可见孔子言论比较柔和亲切,而孟子的比较尖锐、观点鲜明 。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