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下雨有什么说法
小雪节气下雨说法如下:
小雪时节下雨预示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节气与大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南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
谚语:“小雪雨淋头,瓮里米生虫”,怎么理解:
“小雪”:冬季第2个节气,农历十月包含立冬和小雪两个节气,公历十一月二十二左右,今天正好是公历十一月二十二,迎来小雪节气,预示着小雪到来。当然,并不一定出现雪花,正如今天一样,下雨降临大地。
“雨淋头”: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大家从表面意思就能看出,寓意出现降雨,掉落在人们的头上。还有另一种说法,指的是雨水降落在小雪节气的头里,也就是指小雪节气这天。
“瓮里米生虫”:也就是说谚语预兆,米缸或者粮食缸里的粮食出现虫子。大家是不是感觉不好,粮食都让害虫给吃了,怎么预兆好呢?看来粮食出现减损,不是好现象。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知道,农耕年代,科技并不发达,人们靠天吃饭,粮食相对比较紧缺,往往是青黄不接。
但是,谚语之中,出现粮食缸里招了虫子,并不是坏事,老祖宗用此预兆家里粮食多多,来年都吃不完,出现生虫问题,正是预兆是个丰收年。
正如其他农谚所说:“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比较小雪节气出现降雨比较好,同样道理,出现降雪也是个好兆头,道理是一样。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家家户户粮满仓!
科普每周学|大寒遇腊八 寒夜有粥暖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大雪(1张)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另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所以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江淮及以南地区小麦、油菜仍在缓慢生长,要注意施好腊肥,为安全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华南、西南小麦进入分蘖期,应结合中耕施好分蘖肥,注意冬作物的清沟排水。这时天气虽冷,但贮藏的蔬菜和薯类要勤于检查,适时通风,不可将窖封闭太死,以免升温过高,湿度过大导致烂窖。在不受冻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保持较低的温度。 大雪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和低温的预报,注意防寒保暖。越冬作物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冻害。注意牲畜防冻保暖。 大雪期间降温幅度较大,南北方地域跨度大,因此南北各地呈现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一带河水封冻,开始出现积雪。而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8℃~9℃之间。相应地,南北方农事生活习俗也不一样。北方田间管理已很少,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或者修葺禽舍、牲畜圈墙等,助禽畜安全过冬。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妇女们则三五成群,扎堆做针线活。手艺之家将主要精力用在手艺上,如印年画、磨豆腐、编筐、编篓等赚钱补贴家
过了腊八就是年
01
大寒时节的气象特色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每年阳历的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的时候。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可见,大寒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是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比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个时节的平均气温多为6 8 ,比小寒高出近1 。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02
大寒的节气 养生
关键字:防寒保暖
宜食:生姜红糖水
慎防:预防呼吸道疾病
保健:尽可能晚起
03
大寒的传统民俗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而此时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
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又称“交年”或“小年”。旧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每家每户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玉皇大帝会给各家以相应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载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灶神像的两侧一般都贴着对联,上面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画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起祭拜的,便不存在“女不祭灶”这一说法了。
喝鸡汤、炖蹄髈、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许多老百姓家里仍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一定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在寒冬季节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实在是一种享受。
然而南京更有特色的是腌菜头炖蹄髈,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髈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髈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既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自家制作十分方便。
到了腊月,老南京人还喜爱做羹食吃。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各不各不相同,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人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容易,食材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用以抵御寒冷再好不过了。
吃糯米
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着老百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之后,天气会非常的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蒸腊米
天津地区的人们会在腊月最寒冷的时候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然后铺摊在芦席上,等米冷透后晒干,最后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据说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而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食用蒸腊米,对脾胃大有益处。
腊八节
腊八节是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 历史 和文化。
04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最早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感谢祖先才举办的,后来逐渐演化成了纪念释伽牟尼的宗教节日。夏代把腊日叫做“嘉平”,商代把腊日叫做“清祀”,周代把腊日叫做“大蜡”。因为这些节日都在十二月举行,所以把这个月称为腊月。《说文》中是这样记载的:“冬至后三戊日腊祭百神。”这就说明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的缘故,腊日就变成了十二月初八,一直延续到现在。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在深山中修行,静坐了整整六年,他饿得骨瘦如柴,曾经想要放弃,就在这时候正好遇到一个放羊女子,送给他乳糜,他吃了之后就盘腿坐在了菩提树下,在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天因此有了佛道节日。后来就与“腊日”融合,成了“腊八节”。
腊八习俗之祭祀
腊月祭祀最早的时候人们是为了庆贺农业丰收,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后来逐渐变成了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礼传》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祭祀的对象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水庸神水沟、先啬神神农、昆虫神。
05
腊八饮食之腊八粥
在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个食俗就是喝腊八粥。我国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了,最早开始于宋代。到了清朝的时候,喝腊八粥的风俗流传更加广泛。在民间,家家户户合家团聚在一起喝腊八粥,有时候还会赠送给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款式很多,品种齐全。人们会在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就准备腊八粥的一切材料,然后用微火炖上,一直炖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做好,就等着这一天全家一起分享。
06
大寒的 历史 文化
大寒三候
我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始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到了大寒时节就可以孵鸡了,像鹰隼之类的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一个时间段,它们会盘旋在空中到处寻找食物,到了年末的时候,水域中的冰会一直冻到水中央,那是最结实、最厚的时候。
诗词欣赏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这个时节的 历史 文化多与寒冷相关,诗人通过这个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作者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在大寒节气里的借景抒情之作。骑马出城,面对一片苍茫萧条的景象,心中不仅没有悲凉,反而涌起一腔豪情和感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