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孝顺和孝道
应该是“孝顺”,“孝”为供养、补给、仿效、尊、敬的寓意。“顺”是随、从的意思。“孝顺”的含义:赡养和尊敬长辈,供给和顺从长辈的心愿。“孝顺”既是“孝道”
“孝顺”是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的范例比比皆是。老辈含辛茹苦把后辈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娶妻生子,要付出多少辛酸与血汗?为了儿女,可以无怨无悔的付出、心甘情愿的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没有任何奢求的付出,如果儿女遇到致命的威胁,父母会毫不犹豫的拼命维护、甚至以命换命。老辈如此的维护子女,如果子女再不孝顺,那就不是人了、就连畜生都不如。
有句俗语:“每个人不一定成才,但要一定要成人”,“先做人、后做事”,这里的“人”不但具有道德、智慧、正直,还需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担当的勇气,而“孝顺”是做“人”最基本的条件。我不知道各位听没听说过“为人处事”有这么一句话:“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和别人真心实意相处?”可见,“孝顺”已被世人评判为“处身立世”的一个准则。父母之恩大于天啊
“孝”道最初就是出于对有经验者的景仰。 到了以农业立国的周人统治中国的时候,“孝”就被和封建宗法制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周朝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中,辈分高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会将自己的政策法度、行政思想等与“孝”联系起来,逼迫后人不能更改。接着,一切与祖宗有关的都被算作“孝”,凡是改变都是“不孝”。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改”,事实上不过是早期农耕社会对经验的尊崇引发的泛孝主义在后世政治上的投影罢了。儒学还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这样等同于让泛孝主义渗入了政治领域,中国君主专制愈演愈烈,直到1911年才被革命消灭。
事物总有两面,孝无疑也有着消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孝具有很大的麻痹性,特别是宋明之后的愚忠愚孝。在近代,孝道受到了批判;在建国后,孝似乎就是封建,提起来就不舒服,对之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而事实上,不谈孝并不等于孝就在人们的心里没了痕迹。作为影响民族心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孝,在每个人心目中存在着。于是在该怎么样对待孝的问题上,实际是混乱的。许多地方,借口讲孝就是讲封建而对老人不敬不养。孝在当今有没有价值,该不该提倡?社会、家庭、学校又如何解决这个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我们探讨古代孝观念、孝教育的目的所在。
对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抽象地继承并发展它:抛传统孝道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内容而取其精神核心—一颗善待父母的敬爱之心。同时,赋予孝新的内容、规范,并去实施它。则可以从古代孝教育中获得启示如下:
社会教育应该担负起舆论宣传的责任,营造尊老爱幼的气氛;同时,制定孝的大致规范。社会所有洋溢的氛围,是人行为的潜在规范。我们的社会应通过舆论来宣扬敬亲爱亲养亲,抨击不孝;使人们明白,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品德和应尽的义务。宣传形式应该多样化。
学校教育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敬爱父母的意识和行为。一直以来,学校的德育总是投入多而收效小,实际上,学校教育更应该懂得德育的原则,要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懂得爱父母的人,才会懂得爱祖国。我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把孩子培养成尊敬父母、进而尊重老师同学的人呢?对孩子,古人讲“洒扫进退”,今天我们是否也可以讲要孩子自己挤牙膏自己叠被子呢?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父母的心理。学校教育在现代的地位是古代所不可企及的,在孝及其他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都该有所作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同时,从小鼓励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和独立精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因为孝的血缘自然性,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影响是他人所不能比的。古代家教中最注重代际间孝道的培养,父辈往往对子辈做出表率;良好的家教培育出了不少不衰的家族。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孝敬自己,就必须现在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