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同期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有何不同
1)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 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 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 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 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2)而陶渊明的思想方面:
陶的诗歌形式以及构成方面,主要是以个人抒情的道路, 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 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 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 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 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 达到了高峰。
而主要的政治思想方面
a陶渊明所采取的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从陶诗看来,他不 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 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b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陶渊明大量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则使这类 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锺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至 于其他许多人的作品中,表达隐逸思想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隐逸主题的兴起与 魏晋以后士人中希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直接关系,而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 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的区别是什么?
陶渊明、李白两位大师的田园诗是有区别的。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心境的区别。李白的的“折腰”借鉴的是陶渊明的“折腰”。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大诗人,因看不惯官场的一些形式作风,愤然辞职离开官场时说的这句话,并流传下来。李白是唐朝大诗人,经过了与“权贵”的接触之后,被贬三年后做了一首诗,因为对前辈陶渊明的欣赏和崇拜,才借用“折腰”一词,表现了一种“潇洒出尘”的豪放气度。两句相差340多年,陶渊明的“折腰”是一种失望和消沉,李白的“折腰”却是一种洒脱和决绝。
二、出处的区别。陶渊明:出处为《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指的是: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这是一本记载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传记。“不为五斗米折腰”究竟是不是出自于陶渊明之口,也无从考证。
李白:出处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李白的经典古体诗。最后两句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指的是: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三、环境的区别。陶渊明生性耿直,刚正不阿,虽为芝麻小官,但清正廉洁。如此之人竟然到了41岁还是默默无闻,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提升,可见官场的污浊黑暗。公元405年,他最后一次当彭泽县令的时候,上级的督邮来审查他的业绩。身边小吏提醒他要穿戴整齐亲自去迎接,陶渊明一气之下说出了“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以自己妹妹去世的理由,即“归去来辞”辞职,再也没有踏入过政坛。
陶渊明一个月的俸禄是“五斗米”,经过现代人精确测算,相当于50多斤米,陶渊明一家三口也只够个温饱。陶渊明以高尚的人格和气节作为代价,辞职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离开了官场的乌烟瘴气,却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至今的诗文。如散文《桃花源记》,让后人不停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李白:李白生性高洁孤傲,豪放潇洒。曾经与唐玄宗、杨贵妃赏花赏月,吟诗作对。作为一个词臣,完全像是一个君王的玩物,也得不到重视,只是在君王闲时陪着作作诗娱乐一下。对于抱负满怀的李白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屈辱”,最后因为翰林院“同行”的诬陷,被贬回乡。在三年间结识了杜甫、高适等志同道合之人,整日游山玩水,把酒当歌,三年后离开暂居的东鲁老家,心情已然大好,在天姥山游玩时做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通过对名山仙境的向往,表达了对权贵的抗争,唱出了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虽然唐朝比其它朝代是更开明,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不懂趋炎附势的大才仍然得不到重用,这首古体诗体现了李白彻底与封建势力决绝,并向“权贵”投以蔑视。诗格调昂扬,振奋人心,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
无论是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还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气,都是对封建社会官场不良习气的批判,更突出了历代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时刻保持高风亮节,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权贵、金钱“折腰”。
1、陶渊明与谢灵运对山水田园的审美态度和心情上的区别: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诗人,抒写了大量以农民生活、生产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历来的文学史家称其为隐逸诗人。他因为厌倦了官场巾的迎来送往,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归隐。
谢灵运的寄情山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本不想如此,但因为仕途败落,只有把满腹的心事诉之于山水,才能自慰。然而表面的平静难以掩盖其对政治的热衷之情,于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犹如一只失群的孤雁,百般无奈。
2、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的区别:
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3、在语言、辞藻运用上的区别:
谢灵运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喜欢用各种较生僻难懂的字词,描述一般人少见或难见的事物,以炫耀自己的博识才气。谢灵运是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赋家。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的风气到他的手中虽已减弱但并未绝迹。
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的朴素美取胜。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百度百科——陶渊明
百度百科——谢灵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