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同翅目害虫是什么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触角若虫

同翅目

同翅目害虫是什么

同翅目Homoptera

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翅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识别要点] 体小到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

[种类与分布] 世界已知45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知3000多种。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前翅同质同翅目,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分类系统与常见科介绍] 同翅目一般分为2个亚目,即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喙着生在头的后方,着生点在前足基节之前)和胸喙亚目 Sternorhyncha(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之间)。我国目前多采用5个亚目的分类系统,其中蝉亚目相当于头喙亚目,其余4个亚目都是胸喙亚目分出来的,现介绍如下。

①蝉亚目Cicadomorpha

喙着生在前足基节以前;触角刚毛状;前翅有明显的爪片;跗节3节。活泼善跳,飞翔能力强,许多雄虫能发音。。

A、蜡蝉科Fulgoridae

触角在复眼下,基部两节球形。额常向前延伸。后翅臀区有网状脉。本科世界已知700多种,中国已记载20多种,常见的有斑衣蜡蝉、龙眼鸡等。

B、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有些种类体长超过50毫米。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本科世界已知约2000种,中国有仅200种,常见的蚱蝉等。

C、角蝉科Membracidae

体长2-20毫米,形态奇异,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色泽艳丽。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前胸背板非常发达,向后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种形状的突起。世界已知约3000种,中国有近300种。

D、叶蝉科Cicadellidae 或Jassidae

体长3-15毫米。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已知近20000种,我国已记载约1000种。该科昆虫不仅危害农作物,而且还传播植物病毒病。常见的有大青叶蝉等。

E、沫蝉科Cercopidae

体长很少超过13毫米。后足胫节有1-2个侧刺,有2横列端刺。后足基节短而呈锥状。若虫一般隐藏在自身分泌的一团泡沫中,既可防止干燥,又可避敌,故有吹泡虫或泡沫虫之称。一团泡沫中有1到多个若虫,最后一次脱皮后,沫蝉即离开泡沫活泼地四处活动,成虫不形成泡沫。

F、飞虱科Delphacidae

体长2-9毫米,多呈灰白色或褐色。前胸常呈衣领状,中胸三角形。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动的距(距与刺的区别就在于距的基部与体壁连接处可活动)。后足胫节端部有1个大距是本科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本科世界已知15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国已记载100多种。本科有许多种类是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常见的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等。

(2)木虱亚目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善跳。触角10节,丝状,末端分叉,着生在复眼的前方。单眼3个;喙3节,自前足基节间生出。跗节2节,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若虫多有蜡腺,能分泌蜡质保护物,有的形成虫瘿,有的产生蜜露,常有蚂蚁伴随。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是农林害虫,有些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本亚目仅包含1科,即木虱科,国内常见的有中国梨木虱、柑橘木虱等。

(3)蚜亚目Aphidomorpha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间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3-6节,有原生和次生两种不同的感觉器。跗节2节,第1节很短。腹部常有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如有翅,则前翅比后翅大,前翅有翅痣。

蚜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蚜虫刺吸植物汁液,引起植物发育不良,排泄蜜露,引起霉菌滋生,并能传播植物病毒病,是最重要的农林害虫类群之一。倍蚜的虫瘿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和药用原料。世界已知4000多种,归为2总科13科。现介绍几个常见的科。

A、蚜科Aphididae

腹管明显,触角上的感觉器为圆形,很少有椭圆形。

B、绵蚜科Pemphigidae

腹管不明显或退化为盘状。触角上的感觉器为环状或断续的条状。五倍子蚜就属于本科,我国已知14种能形成五倍子的倍蚜。

C、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只有一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3节,前翅两条Cu脉共柄,休息时翅平放于背上。常见的有葡萄根瘤蚜等。

D、球蚜科Adelgidae

无腹管。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有翅蚜触角5节,前翅两条Cu脉分离,休息时翅呈屋脊状。常见的有红松球蚜等。

(4)粉虱亚目Aleyrodomorpha

触角7节,第2节膨大。跗节2节,等大。两性均有翅,翅上有白色蜡粉。若虫、成虫腹部末端背面有 管状孔。刺吸植物汁液,是柑橘等木本植物及温室中栽培植物的主要害虫,常见的有黑刺粉虱、温室粉虱等。

(5)蚧亚目Coccomorpha

一般称为蚧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形。雄虫有1对膜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棍。跗节1节。雌虫无翅,跗节1-2节,3个体段常愈合,头胸分界不清,有的连腹部也分节不清。常被有蜡质、胶质的分泌物,或有特殊的蚧壳保护。多寄生于木本植物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园艺和林木害虫。有的蚧壳虫分泌蜡、胶、色素,成为重要的工业资源和药用资源昆虫。世界已知5000多种,每年还有新种发现。

A、绵蚧科Monophlebidae

多数大型。雄有复眼,触角10节,翅黑色或烟煤色。雌虫触角11节,胸、腹部分节明显。腹部背面有气门,无肛环及刺毛。口器和足发达。蜡丝特别发达。若虫触角6节,末端稍膨大。重要的害虫有吹绵蚧、草履蚧等。

B、旌蚧科Ortheziidae

主要特征是肛门上有1个骨化的肛环,上有6根毛。雄性有复眼和单眼,触角9节,末节端部有1个刺状的瘤。雌虫触角4-9节,腹部背面有气门。常见的有荨麻旌蚧等。

C、胶蚧科Lacciferidae

雌虫体包被在胶壳内,壳上有3个小孔;虫体略呈卵形,头很小,触角退化,瘤状;胸部占虫体的绝大部分;足退化;腹部末端有肛环及刺毛10根。雄虫触角10节,腹部末端有2根长蜡丝。胶蚧分泌的紫胶是国防和民用工业重要的防潮涂料、光洁涂料和粘合剂,紫胶蜡是硬型天然蜡,有广泛用途。中国报道的胶蚧科昆虫有10种。

D、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虫通常卵圆形,少数长形或圆形。体壁通常软,分节明显。腹部末端有肛叶、肛环及肛环刺毛4-8根(通常6根),足发达,无腹气门。自由生活,身体表面有蜡粉。雄虫通常有翅,单眼4-6个;腹部末端有1对长蜡丝。常见的有橘臀纹粉蚧、橘小粉蚧等。

E、蜡蚧科(蚧科)Coccodae

雌虫体分节不明显;触角6-8节;足短小;腹部末端有臀裂,肛门有肛环及肛环刺毛,肛门上有1对三角形的肛板。雄虫触角10节,单眼4-10个,一般6个,腹部末端有2长蜡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生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数种类是农林、园艺害虫。我国常见的有红蜡蚧、龟蜡蚧等。白蜡虫是我国特有的重要产蜡资源昆虫,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寄主植物是白蜡树和女贞等。

F、盾蚧科Diaspididae

雌虫被若虫的两次脱皮及分泌物所形成的盾状蚧壳所遮盖;头与前胸愈合;腹部末端数节(5-8节)常愈合成一整块骨板,称为臀板。雄虫蚧壳由第1次脱皮及分泌物组成;触角丝状,10节;大多有翅;腹部末端无蜡丝。世界已知2000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寄主植物范围广,是果树、林木、观赏植物上常见的害虫,特别是柑橘上盾蚧科害虫种类最多。常见的有矢尖盾蚧、梨枝圆盾蚧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