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成语,连老师都理解错了?
有这么一个成语,不仅普通人都理解错了,就连语文老师都理解错了,甚至连《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也解释错了!
这个成语就是“蛛丝马迹”。
首先问个问题,“蛛丝马迹”,“蛛”指的是蜘蛛,那马呢?
想必很多人都会说,那不就是马吗?老师都这么说的。
有一些百科则解释道:
再一翻《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等词典都解释道:
从而引申为人们可以从细微处发现事情的线索与真相。
比如,“蛛丝马迹”经常用来形容侦查人员的细心观察与判断,查找到案件真凶。
这个成语意思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平时也很常见。
只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词典的这个解释是错误的。
“蛛丝马迹”的“马”,不是马匹的马,而是一只虫。
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觉得很纳闷。
既然“蛛丝马迹”比喻的是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细微的线索。
“蛛丝”确实很细微, 那么与之并列的“马迹”也应该是很不明显的。
可是,对比蜘蛛,马却是个庞然大物。
骏马奔腾
在没有水泥路、柏油路的古代,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是非常很明显的,根本称不上“隐约、依稀、细微”。
蜘蛛的丝与高头大马的蹄印, 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因此,我们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 词典和百科将“蛛丝马迹”说成是解释是马留下的蹄印与痕迹很难成立的。
是词典和百科搞错了吗?
是的,确实是搞错了。
如果“蛛丝马迹”说的不是马?那又是什么呢?
要了解这个,首先得知道成语“蛛丝马迹”的出处。
成语“蛛丝马迹”最早出自清朝文学家王家贲的《别雅序》:
“蛛丝马迹”在这段记载里指的确实是“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的意思。
问题就在于,这个马真是骑马的马吗?
同时期的清朝文学家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中记载道:
夏敬渠就将“蛛丝马迹”变成了“蛛丝虫迹”,这样就更方便让人理解了。
事实上,“蛛丝马迹”的“马”,此马非彼马,此马名为马,实为虫!
蜘蛛通常在房间的顶部结蜘蛛网,而房顶上还有一种虫子, 叫“灶马”。
灶马爬过的地方会留下很多不明显的痕迹, 这就是“马迹”。
蜘蛛丝和灶马爬过的痕迹经常在一起出现,而且都非常的不明显,所以并列称之,于是就出现了“蛛丝马迹”这个成语。
因此这个马指的是“灶马”。
灶马
“灶马”虽然也叫马,但它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奔腾而过的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
而是一种活动于灶台上或洞窟内的一种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小昆虫。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
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
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
俗名“灶马”,有的地方也称“灶鸡子”,“土灶鸡”。
灶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
一年四季都可发现它的踪迹。
灶马
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餐馆、墙角、砖瓦的缝隙间,以饭粒、菜屑等为食。
它不是蟋蟀,但长得很像蟋蟀,而且比蟋蟀好抓很多。
因此,我小时候经常抓它玩(我们萍乡称之为“土灶鸡”)。
当然,“灶马”并不好玩,很多时候,玩着玩着,就没多少兴趣了。
不过,古人认为灶马是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这才称它为“灶马”。
唐朝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道:
“促织”就是蟋蟀,而“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这句话则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认为家里有灶马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只有富裕之家它才光顾的。
在一些地方神话故事中,“灶马”还是灶神的坐骑。
灶王爷骑这样的坐骑?灶马也成精了吗?
而且,灶马是一种对人无害的昆虫,因此大家对它想当无感,一直和它友好相处(相比令人生厌的蟑螂,灶马实在是可爱得太多)。
不仅如此,灶马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因此,灶马是一种益虫!
知道了什么是“灶马”,也就能理解“蛛丝马迹”的意思它指的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后的印记可以查明它的去向。
从而被大家引申为“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正因如此,在《通用成语词典》解释“蛛丝马迹”时,就明确指出此处的“马”是“灶马”。
因此,有些百科已经纠正过来了。
比如,百度百科的解释就是——
这里也明确指出是灶马。
而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百科解释
当然,大家知道“蛛丝马迹”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咬文嚼字,更别去和老师较劲(否则后果自负)。
本文只为科普,供大家一乐,谢谢大家支持。
如果觉得浪费大家时间,请轻喷[祈祷][祈祷][祈祷]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读二声,是“修养”的意思,原意是:人若是不修养自己,天理都不容。可是,多数人都把其中的“为”读成了四声,理解成了“为了自己”,这样意思就反了,可能包括很多教师在内,都理解成了后者。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教师,受《红灯记》里,鸠山审问李玉和时,为了让李玉和交出密电码,威逼利诱,说了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剧情里的意思就是后者,误导了很多人。
我知道有两个成语连老师都理解错了。
一个是成语“美轮美奂”,它本来是形容房屋高大美丽的。现在大部分人凡形容美好的事物都用美轮美奂。
第二个成语是“差强人意”。它的本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许多人却理解为根本不能使人满意。
天地人存在的基本形式就是运动,没有运动无所天地人,宇宙万物都在为生存而运动,为就是运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成语由来已久,家喻户晓,古人真的是吃了饭没事干,写成人不为公天诛地灭不更好,或者写成人不律己天诛地灭也行啊!究竟如何解释呢?还是要结合 社会 上的现实。
我们说话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成语,给人感觉口若悬河,出口连篇。但是,你说的成语你都用对了吗?
下面就说几个容易被人理解错误的成语,看看你知道多少?
1,万人空巷
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比如多年以前,某部电视剧每当播出的时候,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大街上几乎没有人。有人就说,某部电视剧造成了“万人空巷”的效果。
其实,大家理解错了 这句成语的本意是指人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某个重大事件引起轰动,万人相聚,热闹非凡。
2,屡试不爽
理解这个成语的关键是“爽”字,人们很容易理解为“成功”、“爽快”。这样理解,就成了 : 经过多次尝试,仍然不能成功。这个理解,就和本意不一样了。
屡试不爽的本意是,某种办法,用一次,成功一次,从未出现差错,应该是一个褒义词。
3,目无全牛
很多人认为这个成语属于贬义词,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大局观,思考问题不全面,没有整体观。就形容此人“目无全牛”。
这个理解也错了,目无全牛,是指某个人,特别擅长和精通某个领域,属于专家类型,有些类似于庖丁解牛的赞扬词汇。
4,惨淡经营
人们一听这个成语,一般就会认为是形容管理经验不善,导致生意萧条,不死不活的只能勉强混下去的意思。
这个理解真的大错特错,惨淡经营的本意是说 : 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从事某种行业和开创事业,是一种赞美之词。
5,溢美之词
大家一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褒义词,好像是满世界都在夸奖某件事、某个人,听了简直太舒服了。
这里的错误,主要是大家对这个“溢”理解错了。“溢”,在这里是形容过分了,超出了应有的程度,是说对某个人、某件事表扬过分了,名不副实,整个一个贬义词。
6,一文不名
这个词,常常被人们理解为一分钱都不值,毫无价值。要是说某个人没什么用,废材一个,就说他一文不名。
其实这个“名”,是占有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贫困到极点,身上一个“子儿”都没用。
7,身无长物
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自己非常谦虚,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本领和特长,一句很自谦的成语。
其实,这句成语是说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那些非常贫穷的人。或者是形容某个人非常节俭,生活非常简朴。
8,良莠不齐
这句成语,很多时候都是被大家理解为人的水平的高低。比如都是一个老师教的,学习成绩有好有坏,有人得满分,还有人不及格,就说这些人“良莠不齐”。
其实,这“良莠”两个字,是指人品,是说一群人里面好人好坏人混在一起。而不是形容人的水平高低。
怎么样,上面的成语,你真正理解的有几个?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多被用来教育人要做善事(哪怕这个善事很小)不要做恶事(哪怕这个恶很小)。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刘备对刘禅的临终嘱托,如果一个帝王临终嘱托他的继承人只是做个好人格局岂不太小了一点。其实这句话里的“善”不是“善良”而是“善于”,“恶”读“wu”是“厌恶”的意思,“为”是“作为”的意思。整句话的就是教导刘禅“不要因为善于做一些小的事情而不去有所作为,也不要因为厌恶做一些具体的小的事情而去试图有所作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要有远大的抱负,又要脚踏实地”。这才符合一个帝王对他继承人的期望。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在大家的理解就是《红灯记》里面的那个意思,你在这里的正解,肯定流传不开, 社会 约定俗成的力量大得你无法想象,你拗不过的,这种例子很多,结果都是正解负于误解,最后,误解也成了正确而流行的了。
差强人意
我就没看到过几个用对的
灶马、蟋蟀的一种
我在解读《聊斋志异》读后感的时候,用到了“二三其德”这则成语,二三其德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够专一,三心二意的意思。故事中,狂生耿去病,家中本来已有了妻子,可看到青凤姑娘的美貌出众之后,明知道青凤姑娘是狐狸精,依旧想尽办法,明里暗里一起下手,勾引追求青凤。
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之下,难免使人会想到“朝三暮四”这则成语。然而,细细品味的话,其实这里,是不适合用“朝三暮四”这则成语来形容耿去病的品行的。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成语的典故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养猴子的老人,给猴子喂果子,原本是早上四个、晚上四个,老人觉得喂多了,就跟猴子商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行不行,猴子们不答应,老人又说,那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好不好,猴子们一听早上增加了一个,根本没有考虑晚上会少一个果子,就都欣然答应了。
从这则寓言故事的本意来理解,“朝三暮四”这一则成语,形容的是看待问题不全面,只片面的根据某一个条件的变更,就武断地做出决策的行为,不能够整体的看待事物全貌,不能综合评估事情整体的寓意。
可惜,在后来的流传中,人们却更愿意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将成语理解成了反复无常、做事情没有长性、不能够坚定态度的意思,更进一步,引申成了做人的兴趣不够专一,心态比较分散,尤其是在男女 情感 方面,过于贪心、不能专一的意思。单凭字面意思,就将“朝三暮四”,与“朝秦暮楚”、“朝云暮雨”等看起来比较类似的成语的意思混淆了。
这是什么虫,跳的很快.有的大的身上血红血红的,屋里很多,抓都抓不
蝈蝈、蟋蟀、油葫芦号称中国三大鸣虫,都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
蝈蝈是直翅目螽斯科鸣螽属的,体型较大。爱吃玉米螟等活虫,只有饿极了才吃植物。
蟋蟀、油葫芦都是直翅目蟋蟀科的。常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农业害虫。
通常说的蟋蟀是指斗蟋,用来斗蟋蟀的。蛐蛐是蟋蟀的俗称。
油葫芦是蟋蟀中最大的一种,一般只用来听鸣叫声,不用来斗。
灶鸡(灶马、驼螽、突灶螽)是直翅目穴螽科的。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
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又称灶马,川东民间和福建龙岩客家一带叫“灶鸡子”。属于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本物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保护级别:无危。
中文学名
突灶螽
拉丁学名
Stove Grasshopper
别称
灶马、驼螽、灶鸡、灶虾
请釆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