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纪年干支

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 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制出的利用阳光下影子移动的规律,测定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所谓“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者石柱,汉代后,改用铜制;“圭”是一根与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汉以后,改用石制或铜制,它们共同组成“圭表”。用圭表测出表影随着太阳的视运动在一日之内的长短变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从正午表影长短变化的周期,可以确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并能推算出“24气”。后来几经改进,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们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个相对较短的“小表”,相当于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时长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来。 日晷是在圭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能够更准确地测定不同时刻的时间。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如果将圭表和日晷结合起来,就成为既能测定节气,又能测定时刻的“节气日晷”。古代人还利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计时,如利用水从带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壶中流出的量计量时间。 我国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制的刻箭上,按其一昼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长度,分刻成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即为一刻,故有“百刻”之称。自西汉起,用12个时辰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每一时辰合今天的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到一时为子时,一时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是把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单位。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1.1 纪日法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6?1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6?1窦汉卿《标幽赋》) 1.2 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1.3 纪月法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6?1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6?1汪昂《医方集解?6?1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6?1吴昆《医方考?6?1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6?1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6?1杨士瀛《仁斋直指方?6?1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6?1张志聪《侣山堂类辩?6?1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1.4 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6?1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6?1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6?1柯琴《伤寒论注?6?1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6?1陈实功《外科正宗?6?1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6?1段成己《肘后备急方?6?1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6?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6?1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6?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1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6?1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1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6?1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古代人区分时辰主要是用太阳的升落来进行划分的,划分的仪器叫座日晷,划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共是,直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这是中古代人们用的比较常见的,而且比较准的一种计时方法。

12个时辰中,又分四个刻时,一个刻时大概就是15分钟。这是白天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到了晚上没有太阳,水滴也是有计算时间的方法。比如说水滴计时法,计算时间用的仪器是水漏,通过水滴落的时间来计算,过了多长时间。嗯,我们在一些,小说和古代文献中也有,一柱香,一盏茶,这也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也设有钟楼,通过敲钟来告诉人们,是几时几刻。古代计算时间的方法没有那么精确,但是也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孔子游历各国教学的时候,就是太阳升起教学黄昏鸡鸣,教学结束。

在孔雀东南飞里也有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们早上出事和晚上休息都是有关佛这方面来确定时间和规定。告诉人们的方法就是通过钟楼打中的方式,上的时候也会有打更人。我们在好多小说里也听说过。在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不同的发明和制造了为了适应当代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所需要的计时仪器。他们都是我国古代伟大智慧的结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