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疫病简介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疫病疫疠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病名考证 4 病因病机 4.1 气候失常 4.2 社会动乱 4.3 戾气感染 5 分类 6 辨证要点 7 治疗原则 8 预防及护理 1 拼音

yì bìng

2 简介

疫病是感受戾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总称。临床特点是发病急剧,病情险恶,传染性强,每易引起大流行。《素问·遗篇·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3 病名考证

疫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疫,《说文》云:“民皆疾也。”疫者,役也;犹徭役之谓。司马光《类篇》引《字林》云:“病流行也。”《内经》称“疫”、“疫疠”。《诸病源候论》卷十认为“皆由一岁以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 *** 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上气,故云疫疠病。”唐时称疫病为“天行”,如《外台秘要》引《小品》说:“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疾; 天行温疫是毒气之病。”并提出了治疗疫病与治疗伤寒应有不同的方法。宋元时已观察到疫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某一季节能流行某一种疫病,《世医得效方》故称“时疫”。明清时进一步地观察到某些疾病虽有一定的季节性,而无传染性,则称为“时病”。《时病论·凡例》说:“时病者,乃感四时六气为病之证也,非时疫之作也。”时病从时疫中分离出来,另立一类。

目前认为温病、疫病、疫疠、天行、时行、时疫、温气、时气、时毒、温(瘟)疫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温病是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非传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疫病是指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包括具有传染性的属于热性病的温疫,以及属于伤寒的寒疫。疫疠则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大流行的疾病,是疫病的一种,有严重的危害性。天行与疫病的概念相类似,是指流行性疾病。时行、时疫,则属在一定季节或节气内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温气、时气、时毒亦指疫,同时又指疫的致病因素,即与疠气、戾气等概念相同。

4 病因病机

古代巳提出“疫疠”的概念。如《论衡·命义篇》说:“温气疫疠,千户灭门。”关于疫疠的属性,汉就明确提出疫不是由于鬼神之作。《太平御览》疫疠条引曹植《释疫气》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之所作。失罹此者,……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历代医籍对疫病的产生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

4.1 气候失常

春时应温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冷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戾气发生的气温条件。同时还认识到暴风疾雨,雾露弥漫,也是戾气产生的湿度条件。此外,与地理条件亦有密切关系。《辨疫琐言》卷一说:“疫为地气,岁不常有,此气一行,病则少长率皆相似,沿门阖户,互相传染。”

4.2 社会动乱

疫病的流行与社会的动乱有密切关系。如《温疫论·伤寒例正误》说:“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多见于兵荒之岁,间岁亦有之,但不甚耳。”

4.3 戾气感染

是疫病的病源因素。戾气又名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等。戾有乖张,不正常之意。因此,戾气致病具有一般致病因子不同的特性,《温疫论》论述详细。认为戾气是有物质基础的,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篇说:“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病。如《温疫论·杂气论》说:“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盖当其时,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戾气具有种属感受的特异性。如《温疫论·论气所伤不同》篇说:“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并观察到由于戾气毒气之不同,可产生大流行和散发流行。《温疫论·论气盛衰》篇说:“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又曰:“至于微疫,似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其年疫气衰少,里闾所患者不过几人。”戾,又有劲疾、猛烈之意。因此,戾气致病则发病急剧,病情发展险恶。戾,还有罪恶的意义。则戾气致病则受害面广(可造成大流行),死亡率高。

5 分类

历代是根据病因的性质,而分为温疫和寒疫两大类。如《医学心悟·论疫》:“夫在天之疫,从经络而入,宜分寒、热。”根据发病和流行的情况,又可分为大疫和常疫。所谓大疫即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所谓常疫即传染性较弱,呈散发或流行面局限。如《类证治裁·疫症》:“疫为时行厉气,有大疫,有常疫。大疫沿门阖境,多发于兵荒之后,不数见。常疫一偶数家,一家数人,症多相似,春、夏、秋三时皆有之,而夏秋为甚。”疫病又可根据传染的性质和途径,可分为在天之疫和在人之疫。所谓在天之疫,病邪由经络而入者;在人之疫病邪由口鼻而入者。如《医医偶录·疫痢疟肿论治》说:“疫有由天时者,有由人染者,由天时则邪从经络入……。由人染则邪从口鼻入。”《医学心悟·论疫》中还指出在天之疫来势凶,发病快,流行广;而在人之疫,由一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等。临床上如鼠疫、疫斑等则属在天之疫;如疫黄、疫痢等则属在人之疫。亦有根据疫病发病之季节不同,又可分“春瘟”、“时疫”(指狭义时疫)、“秋疫”、“冬瘟”等。《辨疫琐言》卷一曰:“世之宗瘟疫论者,……春则曰春瘟,夏则曰时疫,秋则曰秋疫,冬则曰冬瘟。”

此外,还有《内经》之五疫,是古人借五行而分为“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五种。所谓木疫,即具有肝症状的疫病;火疫,即具有心症状的疫病。即是以五脏症状相配而成五疫。

6 辨证要点

首先应分清温疫还是寒疫。温疫必有热证。若头面肿大如斗者为大头瘟;咽喉肿痛,颈项肿胀者为虾蟆瘟;腮部肿胀,连及下颌者为颅鹚瘟;两足萎软,步履不便者为软脚瘟;腋、胯起核,而鼠先死者为鼠疫;以上皆属于温疫。寒疫必有寒证。《时病论·附论》说:“大概众人之病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此又与瘟疫之疫,相悬霄壤,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

7 治疗原则

因疫病均是属外感之病,虽有温、寒之分,但以热为多见。如《外台秘要·天行》:“天行多热者也。”有表证者,均应解表祛邪。温疫是表热为主,治宜清热解表,疏风解表为主,常用的有普济消毒饮等;寒疫是表寒为主,治宜辛温解表,疏风解毒,常用的方剂有荆防败毒煎等。温疫可以传里,寒疫亦可郁而化热,宜分疾病之在气、在营、在血。在气者以大清气热为主,可用白虎汤;里实者以通腑攻下为主,可用承气汤;在营者以清营解毒为主,可用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在血者以凉血解毒为主,可用犀角地黄汤等。

8 预防及护理

疫病,早疫病,晚疫病有何区别?

辣椒又称牛角椒、长辣椒、菜椒、灯笼椒,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味道辛辣,是家中常备的烹饪材料。由于它辛辣的味道,能增加食物的香气,一些人也会选择自己在家中种植,所以它的种植面积很广泛。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病害,如疫病和枯萎病。

辣椒疫病的表现

辣椒花果期是疫病的高发期,可侵染茎、叶、果等,病害发生在苗期,现茎基部形成深绿色水浸病斑,迅速萎缩、塌陷。成株期叶片易感病害,形成褐色、近圆形的病斑;果实潮湿时,病部有白色霉菌层,干燥时,形成硬实果实;根和茎患病,浸水呈深绿色,然后形成黑色条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维管束颜色正常,根系发育不良。

辣椒枯萎病的表现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大量叶片脱落,茎基皮层和根系在水中腐烂。地上部分茎叶枯萎,整株枯萎。地下根系浸水软腐,皮层易脱落。维管束变褐,根系发育不良。潮湿时有白色的霉菌层。

辣椒疫病和枯萎病的区别

两种病的症状相似,但根和维管束不同。疫病植株维管束颜色正常,根系发育良好;枯萎病植株维管束变褐,根系发育不良。

疫病简介

防治方法

辣椒疫病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雨后及时排水;控制保护地内温湿度。

2、药剂防治:烯酰吗啉;霜脲·锰锌;唑醚·代森联;烯酰·代森联;氟噻唑吡乙酮;烯酰·唑嘧菌。

辣椒枯萎病防治

一旦发生枯萎病,可以选用恶霉灵3000-4000倍对辣椒根部喷雾。

什么作物?番茄早疫病(又叫轮纹病)幼苗期在茎基部产生褐色环状病斑,表现立枯病状。成株期茎、叶、果实都可发病。叶部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起初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至黑褐色,边缘多具浅绿色或**晕环,中部具有突起的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斑可相互连结,造成叶枯。叶柄受害,出现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至黑色。

晚疫病,番茄幼苗和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以成株期的叶片和青果受害较重。苗期感病最初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向主茎发展,致叶柄和主茎呈黑褐色而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幼茎基部发病,形成水渍状缢缩,幼苗萎蔫或倒伏。成株期多从下部叶片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整齐,扩大后呈褐色。叶柄和茎部病斑最初呈褐色凹陷,后变成黑褐色腐烂引起主茎以上病部枝叶萎蔫,同时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青果病斑呈油浸状,开始暗绿色,青果发病先形成油浸状暗绿色病斑,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明显呈云纹状,稍凹陷,病斑处较硬,果皮表面粗糙,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长出白霉,迅速腐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