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卡罗拉和2021卡罗拉有什么区别
太平洋汽车网2021款卡罗拉与2019款车型相比变化不大,主要在车机智能互联方面有所升级。2021款将新增语音控制功能,驾驶员仅通过语音指令,就能控制车内的车窗、天窗、导航、娱乐以及自动空调等功能的调控。
升级主要体现在车机系统就新款车型的升级来看,和现款车型相比最大的变化其实在于车机系统的升级,我们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新增语言控制功能。在新款车型上,驾驶员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控制车辆,具体操作我们就不细说了,大家在很多车型上其实都见过。通过语音控制,可以控制车内的车窗、天窗、导航、娱乐以及自动空调等功能。
二是增加更多娱乐性应用。我们都知道新款卡罗拉相比上代车型换了一个大的中控屏,但其娱乐配置并不丰富,在改款车型上,2021款卡罗拉为我们内置了QQ音乐、喜马拉雅FM等娱乐应用。
三是导航系统的升级。新车在原有基础上,在导航方面提供了实时路况、常用路线推送、兴趣点推送,并包含百度智能家电功能,不过嘛,仅限于顶配车型。
比老款更值得买?
就2021款车型的升级来看,其实整体的升级并不大,车机方面的配置确实能在日后的用车过程中更便捷,但同样不可否认,这些配置的有无,基本不会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只能算一件锦上添花的事。
另外我们要知道的是,新老款车型的售价其实是一样的,所以就有很多朋友会说那为什么不买配置小幅升级的新款车型呢?实际是这样的么,其实不然。
就目前来看,2019款车型,也就是上款车型在终端的优惠差不多有1万冒头,而经销商为了清理库存,即使2021款车型已经到店,但其优惠其实并没有完全下放,所以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考虑,其实买老款车型会更值一些。
当然,有的消费者可能选择晚些再购车,等2019款车型清仓完毕新款车型价格放开后再入手新车,这样确实会更加划算,但作为一个出行工具,早买早享受嘛不是。所以就本次卡罗拉的改款来看,新车确实更诱人,但由于升级幅度小等原因,值不值得买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
老人们每年夏天都会说到了大暑就会特别热,但是三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热最潮湿的,很多人在这天都很容易中暑,而且也很容易有湿气。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三伏天和大暑有什么区别,欢迎借鉴参考。
三伏天的推算方法:
中国传统农历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就是每一个日子,都用天干和地支交叉排列标识。天干包括10位元素,即:甲、乙、丙、丁、戊(w?)、己、庚、辛、壬(r?n)、癸(guǐ);地支包括12位元素,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午、未(w?i)、申、酉(yǒu)、戌(xu第一声)、亥。农历中的每一个日期都有天干地支标识,例如某一天标为甲子日,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是丙寅日?就这样一直推演下去。
知道了天干地去纪年法以后,我们就可以推算三伏天了。
一、一伏:入伏是哪天,三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农历中的夏至节气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日,也就是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三伏天就开始了。那什么是庚日呢,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含有庚元素(10天干之一)的日子。一伏就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日子。一伏多少天呢?一伏固定是10天,因为天干总共10位,从一个庚日到下一个庚日固定是10天。
二、二伏:二伏是哪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至立秋节气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之间的日子,就是二伏。二伏多少天?二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只有四个庚日,中伏是10天;倘若从夏至节气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是20天。
三、三伏(末伏):,三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段,是从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之间的日。三伏多少天?三伏固定是10天。
大暑之三伏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何为三伏?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秋天属“庚辛金”所以“入伏”要从“庚日”开始。温度最高,需要潜伏的时间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庚日”是“甲子记日”,和夏至等节气的时差不定,这就会出现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代表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