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医生叫郎中或大夫?这两个有啥区别?
按照中国古代对职业的划分往往用“三教九流”来看,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由此可见医生这一职业在中九流中排名第二,并不低。
至于医生这一职业,在古代有两个称呼最为常见,一般北方地区称“大夫”,南方地区称“郎中”。
这两个称呼显然是一种“官本位”观念的投射,这也说明了医生这一职业受尊敬的地位,与欧洲的用“doctor”既指医生又指博士并无太大的区别,郎中这一官位并不低,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主要是指帝王侍从官,天子身边的人在古代等级观念中显然是高人一等的。
郎中这一敬称主要用于民间,而在皇宫之内的一般称作御医、太医。从历史上来看,民间医生这一职业主要到东周春秋以后才出现,此前一般人享受不到这种医疗待遇。
在传统古代社会庙堂和江湖相对而立的情势下,“江湖郎中”这一称呼一开始的出现并非是一种贬义,在宋元时期,主要是指那些行走江湖的又兼通医术的侠义之士,而后却渐渐在民间的话语体系中成了一种贬义的象征,这其中的语义的嬗变耐人寻味。
传统中医精华与糟粕并称。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学术,大多与巫术、卜挂、符咒等神秘主义纠缠在一起,导致良莠不齐的郎中群体中害群之马也不少,这也直接拉低了这一群体在民间的美誉度,甚至久而久之“江湖郎中”这一称谓带有一种嘲讽的意味。
神医不常有,而庸医比比皆是,这是民间医界最常见的一种状态,面对这种无奈,民间常说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治命,也有生死有命的说法。古人对医疗事故只有认命,没有合理的责任鉴定机构和事故救济途径,而江湖郎中并非坐堂郎中或者坐堂大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往往号称包治百病当却游走不定,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诊甚至被误命只能自认倒霉。
所以,与坐堂郎中和坐堂大夫这样的“正规军”相比,江湖郎中这一“散兵游勇”成了贬义的代称也不足为怪。
大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但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并不相同。大夫在西周时期官位处于国君之下,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称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汉朝时期有礼官大夫、中散大夫和谏议大夫等官职,明清时期文职官员都被称为大夫。大夫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nbsp;?大夫是古代的官阶名称,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部长,但是不同时期大夫的官职和地位不太相同。在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大夫位于国君之下,秦汉之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唐宋时期有谏议大夫的官职,蛋刀明清时期被废除。
nbsp;?在隋唐之后,大夫成为文官官阶的称号,明清时文职官阶都称为大夫,武职则称为校尉。大夫作为一种散官官衔时也可以指代六品及以上的官员,但是作为实职时没有品级规定,六品以下官职都可以被称为大夫,例如汉朝的礼官大夫等。
大夫的基本含义
大夫的含义有很多,不同时期含义各不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大夫是一个特定的爵位;在秦国,五大夫为二十等爵中的第九级;中大夫是爵,是官;监大夫负责监察之职;郡大夫、守大夫负责郡守之职;都邑大夫属于地方长官;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