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年号,庙号,谥号?三者有何不同?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扩展资料:
帝王身后的三号:除庙号与谥号外,还有陵号
通常说来,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
亡国之君,在新朝已成为臣子,所以庙号、陵号皆无。即使有谥号,也只是臣子的谥号。公卿大臣也有入太庙祭祀,陪葬皇陵的,但都是陪祀、陪葬,没有独立的庙号和陵号。
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
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中国网-号与帝王
中国网-谥号漫谈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有以下两点:
1、称号获取时间。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尊号:皇帝在世的时候,大臣们就开始有大臣上请,基本上都是把好的词汇套在皇帝身上,而且不断的加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年号:皇帝当政时,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因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号,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永徽、显庆、麟德、总章等等!
谥号:谥号就是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
2、称号的对象。
庙号和尊号:用于皇帝。
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谥号:包括皇帝,嫔妃、大臣、诸侯,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以在死后追加谥号。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起源:
1、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庙堂中接受供奉时所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的皇帝,庙号在东亚地区被普遍使用。
庙号的授予方式最初非常严格,普遍遵循一个规律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而后继之君只能以“太宗”、“中宗”、“德宗”来称呼,在汉朝庙号德授予方式更为严苛,以至于汉朝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2、谥号。
商朝之后的周朝并没有延续庙号制度,而是采用了“谥号”,“谥号”不仅仅用于帝王,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文武大臣,甚至后妃都有谥号。
谥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评价意义,比如“美谥”比如“恶谥”,最为熟悉的就是隋炀帝,这就是明显的“恶谥”。而文、武、明、睿这类词明显都是“美谥”,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我们通常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不是汉世宗。
3、年号。
年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皇帝大多有好几个年号,遇到祥瑞降临需要改年号,遇到重大灾荒“冲喜”需要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14个年号。
4、尊号也叫徽号。
正式的定义是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比如皇帝,陛下,等都算是尊号,再比如说“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等都属于尊号,另外唐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有尊号比如李隆基的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比如对李世民的尊称“天可汗”也算是尊号。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