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心悸心悸的治疗方法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脉象虚实

 心悸是以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什么是心悸呢》怎么治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什么是心悸,欢迎阅读。

什么是心悸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名词解释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历史沿革

 1.《内经》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3.《丹溪心法》提出?心悸?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4.明代《医学正传》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5.《景岳全书》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

 6.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心悸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心悸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心悸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证治分类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什么是心悸心悸的治疗方法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7.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心悸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转归预后

 心悸的预后转归主要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及脉象变化情况。如患者气血阴阳虚损程度较轻,未见瘀血、痰饮之标证,病损脏腑单一,呈偶发、短暂、阵发者,治疗及时得当,脉象变化不显著者,病证多能痊愈。反之,脉象过数、过迟、频繁结代或乍疏乍数者,反复发作或长时间持续发作者,治疗颇为棘手,预后较差。甚至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若不及时抢救治疗,预后极差,甚至卒死。

 心悸的预防调护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

 文献摘要

 1.《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2.《素部?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3.《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1]

 4.《丹溪心法?惊悸怔仲》:?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药皆可,定志丸加琥珀、郁金。怔仲者血虚,怔仲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属痰。寻常者多是痰。自觉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类。?[2]

 5.《景岳全书?怔仲惊恐》:?怔仲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也。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忌酒色。?。[3]

 6.《证治汇外?惊悸怔忡》:?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4]

 7.《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心跳心慌,用归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跳异常,动悸不安,心慌不宁的一种病症。心悸的发生常与体质虚弱,情志所伤,过度劳累,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情况和轻重程度,临床上划分为惊悸与怔忡两种证候。惊悸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时发时止,病情较轻;怔忡多为久病体虚,常持续心悸,遇劳则甚,病情较重。心脏病、心肌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亦有以心悸为主症者。由此,对于患有心悸者首先要查清病因,要实施辨证论治。对于心悸,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适当的药粥进行辅助治疗和调养,有良好效果。 心血不足型 症见心悸怔忡,动则尤甚,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短气自汗,面色少华,舌少苔淡红,脉象细弱。治宜益气养心,补血安神,可用桂圆枣仁粥:桂圆肉20g,炒酸枣仁(捣碎)20g,红枣10枚,小米100g。共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粥,晨起空腹服食。方中桂圆肉既能补脾气,又能养心血而安神;酸枣仁补益肝胆,滋养心脾,为治疗虚烦惊悸之良药;红枣补脾和胃,益血调营,养心安神。此粥治疗心血不足之心悸,颇有效验。 心气亏虚型 症见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心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沉迟。治宜温通心阳,安神定悸。可用参芪山药粥:人参5g,黄芪30g,山药30g,粳米100g。人参、黄芪、山药先加水煎煮,过滤取汁,备用。粳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米开粥稠即可,代早餐服食。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养心安神;黄芪为补气要药,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降低冠状循环阻力,改善心血管功能;山药亦为健脾益气之佳品。此粥适用于心气亏虚之心悸不安,其效灵验。 阴虚火旺型 症见心悸而烦,遇劳尤甚,口干面赤,手足心热,头晕目眩,耳鸣腰酸,夜寐不安,有时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可用玉竹麦冬粥:玉竹20g,麦冬15g,百合30g,糯米100g,冰糖适量。先加水煎玉竹、麦冬、百合,过滤取汁,糯米加水煮粥,半熟后加入药汁,米烂汤稠时加入冰糖调味,分早晚温服。方中玉竹滋阴养心,有强心作用;麦冬清养肺胃之阴,生津润燥,且可清心而除烦热;百合清润心肺,有安神除烦之效。此粥功在滋阴清热,宁心安神,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心悸,甚效。 痰饮所伤型 症见耳闻大声或目见异物便觉心悸,胸闷心烦,时呕痰涎,舌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或滑。治宜豁痰逐饮宁心安神。可用茯苓竹沥粥:茯苓(研粉)20g,竹沥30g,生姜(切碎)10g,大米100g。共放砂锅内,加水文火煮粥,代早餐食。茯苓既能补脾益心,宁心安神,又能运化水湿,祛除痰饮;竹沥能清心、肺、胃三经之火而涤痰除烦;生姜祛痰化饮宽中。此粥用于痰饮凌心之心悸有良效。 心悸患者在采用药粥调养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调摄精神。心悸多因情志刺激和受惊恐而诱发,故心悸病人精神调摄是十分必要的。《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证治要诀》也指出:“心悸久思所受,触事不忘,虚耗其血,心血不足,遂成心悸”。因此,心悸的病人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刺激,可减少发病。 2、寒温适宜。心悸病人平素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避免,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因此,心悸病人,要寒温适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3、起居有时。作为心悸病人,为不耗伤心气,应做到生活有规律,起居有时。保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尤其是老年人睡眠时间不宜过短,更不可以夜代昼。心神得养,心悸自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