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杂文
今早一醒来,看到亲给我的留言,她准备在群里讲杂文写作。我们简短地讨论后,我做了点功课,算是课前预习。
简单讲是杂感、杂说、杂谈、杂论、随笔、短评、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短小的文艺政论等杂体文章。说得有点啰嗦,简言之,就是杂感、杂谈、闲话。
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小论文。
杂文是散文大家族中的一种。杂文的特点是“杂而有文”,短小、锋利、隽永,赋予文章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杂文是批判的利器,比如鲁迅先生的杂文就如同“匕首”“投枪”直刺一切黑暗的心脏。
在和平建设年代,它也能起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针砭时弊的喉舌作用。
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常写一种叫“小评论”的文章,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展开评论,指出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这就是一种杂文,是针砭时弊的小文章。
记得上中学时,曾经写过一篇“窝头的控诉”,当时我们正在农村劳动,这篇“窝头的控诉”是以窝头的第一人称来批评一些同学不爱惜粮食,将午饭的窝头拿去喂猪的浪费现象。这是批评类文章,可以称为杂文。
1. 批判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批判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2. 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锢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3. 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不合情理之处。
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 妙趣横生,令人叫绝。
4. 大与小的辩证运用
杂文有一个特征: 短小精悍。
杂文本质上是说理, 杂文又是形象地说理的。
处理好选材立意的“大”与“小”的关系,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和“实”(举实例),以虚统实,以实带虚;
行文布局的“开”与“合”,合而能开,开而善合。
从大类上分,杂文可以分为:
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社会弊端的文章;
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扩写,而形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这一类是我们在及自媒体中看到较多的;
三是,一些读书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这一类文章,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也是目前大家经常写的。
从文学样式上说,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杂文是包涵在散文之内的,是散文大家族中的一种。
杂文与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散文它注重体现意境,注重抒情;而杂文注重短小精悍,语言犀利。散文可长可短,杂文一般篇幅较为短小,但其中又小中见大。
辩驳或批评类话题最适宜作杂文选题,例如鲁迅的杂文中,有相当多被称之为匕首或投枪的短篇政论,比如《“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等,对反证法这个利器使用得出神入化,使文章很有战斗力。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探讨、评论,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文体。
杂文也有着评论的功能。文学评论与杂文同属于议论文,都要对评论对象做出分析,阐明自己观点。
但是就文学评论与杂文所评论的范围而言,文学评论的范围限于文学作品本身,**、戏剧、小说、散文、诗歌,以及绘画、音乐等,都属于文学评论的范畴。但是杂文评论的范围可以广阔的多,文艺作品、社会现象、生活琐事都可以进行杂文评论。因此,文学评论是杂文的基础,杂文是文学评论的延伸。
再有,文学评论更注重美学功能,而杂文可以深刻,也可以平实。
例如:我在里发表的“ 百年经典《歌剧魅影》究竟魅在哪里 ”,是一篇文学评论类的文章,而我写的另外一篇对于影视作品的评判“ 风云《燕云台》上看风云 ”则属于杂文一类,写得比较散。虽然评论的对象都是文艺作品,但是从美学角度评判,二都的区别是明显的。
搬好小板凳,等着听晓吾老师讲课。
杂文的特点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短小精悍,尖刻犀利。杂文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旗帜鲜明,富有斗争性和论争性。有人称杂文是匕首、投枪、手术刀、清醒剂,就是指这些而言。
二、嬉笑怒骂,冷嘲热讽。讽刺是杂文的一种艺术特色,杂文的语言风格风趣,就像漫画离不开想象,杂文离不开风趣和讽刺,否则便没有了“杂文味”。
三、议论说理形象化。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议论和说理,是杂文区别一般文化议论文和其它体裁作品的一个基本特怔。在杂文里,抽象的道理常蕴含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它往往借助历史典故、寓言故事、文学形象或轶事趣闻等,通过联想、类比等手法与议论挂钩,不但使复杂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理趣和形象的有机结合令文章更加生动感人、耐人寻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