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
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如智姓),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二、中国古代姓和氏的不同点:
1、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2、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3、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4、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
三、举个例子
一个部落姓为“姚”,其一支子孙如果迁居到柳树旁,可能就地取材,姓氏就为“姚柳”,“姚”为姓,“柳”为氏;同样,迁徙到槐树旁,可能会称为“姚槐”。
“姚”用来区别其他部落,不可变。“柳”、“槐”为氏,区别氏族分支,具有可变性。
姓氏的合一约在秦汉时期。同姓不婚,以“姓”区别婚姻。
扩展资料:
姓和氏的融合:
姓代表血缘关系,主要功能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是姓中衍生的分支,主要功能是“别贵贱”,用以区别高低贵贱,先秦时男子称氏,有氏者为贵,不呼姓。秦代开始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氏混合使用,姓氏成为表明家族来历的标志,也成为父系血缘相袭的标志,延续至今。中国人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百度百科-姓氏
古时姓与氏有什么区别
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如下:
古代人的姓、氏、名、字、号都是有着严格的区分及不同的等级分配,不可随意称呼,否则会犯忌讳。包括到现在如果我们想要与陌生人沟通交流,一般也会礼貌的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以及在一些场合的排名都是按照姓名笔画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排名。
姓:姓在最开始被古代人作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共同血统的族号,一般用于区分和其他的种族,姓的由来一般也是各个种族部落所信仰的图腾来命名的。
例如某个种族信仰龙,则这个种族的族号则为龙,即姓龙。据《春秋》所写,里面共记载的古姓有22个,其中有近一半的姓都带有女字旁,例:赢、姜、姬,所以推测出姓产生于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因为当时女性在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
氏: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用于区分的目的,随着而来的便是“氏”的应运而生,二者的关系为“氏”是“姓”的一个分支,氏可以改变,但姓不可改变,例如,我们出生后名字可以改,但一般都统一跟随着父亲姓。
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秦汉时期,自汉以后,“姓”“氏”二者合二为一,统一为“姓”,且只有贵族才会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名:名的出现相当于个人的私人代号,而姓氏则是大家共有的,代表当时人的个体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当人们发现名的便捷之处后,便开始人人都用“名”。
字:字则是一些有身份人的象征,并且无论男女只有在成年后方才有资格取字,取字一般是用于让他人来称呼你,一般朋友或下属对你只称呼字,而不称呼名,否则表示对你的不尊重。
例如我们现在的“直呼其名”,“指名道姓”等成语都是由此而来,在《三国》中,刘备作为上级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也一直称其为“孔明”,而不直接称其名。
号:号也为别称,外号,比如我们今天的艺名、笔名等都属于号的范畴,号在古时一般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称呼,号的自由性则比较大了,可以自己取(一般为个人喜好或地名),也可以别人赠号,现在熟知的苏东坡、郑板桥等都是比较出名的。“东坡”“板桥”都为号。
而一般来讲,有号的人都是比较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
姓和氏
在我们见到的一些社会公文里,一连串人名的排列,常常有“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这 种说法把“姓氏”当作了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下面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在家庭、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群居状态中。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组织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往往定居一方(与现代的定居概念应有不同),从事采集生产。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一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娲人首蛇身, 且曾因“四极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所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做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关注、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时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 得“姬”和“姜”姓,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 “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为文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 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赧王姬延。
姓、氏合一,是旧中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庭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为古代氏族系统的一种制度。其渊源于祭祀。当时,每个氏族或部族,都有他们自身所祀的神,并认定此神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护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王为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规定嫡长子继承,庶子另给土地,称为别子。别子的嫡子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但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