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沐浴乳和沐浴露的区别沐浴露和沐浴乳的区别是什么

泡在奶味里12个月前 (12-05)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古人沐浴乳

沐浴乳和沐浴露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护产品,那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使用沐浴乳和沐浴露是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功效不同

沐浴乳和沐浴露虽然看起来差不多,都是清洁洗护产品,但两者的功效却完全不一样,沐浴乳主要用来滋润肌肤,保持肌肤中的水分,用沐浴乳洗完澡后肌肤会更加的水润。而沐浴露同样是用来清洁肌肤,其去油脂效果会更加好,一般用沐浴露洗完澡之后皮肤会比较干爽。

质地不同

沐浴乳中有添加乳酸等保湿成分,所以沐浴乳的质地相对来说会偏油腻一点。而沐浴露中含有大量的皂基成分,偏碱性,其质地相对来说会更加的清爽。

使用季节不同

沐浴乳具有很好的保湿润肤作用,所以沐浴乳一般常在秋冬季节使用,因为秋冬季节天气较干燥,肌肤容易缺少水分,这时候用沐浴乳可以使皮肤变得更加滋润。而沐浴露中含有皂基成分,其具有较好的去油脂污垢的作用,所以一般出汗多的夏天常会使用沐浴露。

适合肤质不同

沐浴乳质地偏水润粘稠,因此很适合中干性皮肤人群使用,而沐浴露的控油效果更好,因此更适合油性肤质人群使用。

使用沐浴乳和沐浴露的注意事项

1.使用沐浴乳和沐浴露之前一定要先将身体用水打湿,一定不能直接将其涂抹在身上,这样这样会减弱沐浴乳或沐浴露的作用,同时还容易伤害皮肤的角质层。

2.要根据自己的肤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洗护产品,一定不能盲目使用,这样还能起到更好的清洁效果。

3.小孩子的话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洗护露,因为小孩子的肌肤较为娇嫩,使用儿童专用洗护产品更加安全。

在古代,“沐浴”和“洗澡”是一回事吗?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沐浴》中写过这样的诗句:“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从白居易这简单的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生活环境跟现在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比如说他这样的大诗人、名流士子的形象居然这样的。多年没有洗澡的他,偶尔洗一次澡就洗下几层厚泥,整个人都“哀瘦”了不少,这种情况实在是让人惊讶。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对于古人来说,洗澡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而且在古人的观念中,洗澡这种习惯非常一般,除了祭祀之外没多少人会当成特别重大的事情。因此,才出现“经年不沐浴”的事情。古代名流士子尚且如此,那寻常百姓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可能有些人会好奇,为什么古人会有“经年”不洗澡的事情出现呢?

事实上,这还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缘故决定的。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在洗澡这件事上从一些文献资料上来看,古人还是比较讲究卫生的。在先秦时期沐浴基本上就已经被整个国家推广开了,不过当时主要是规定在祭祀前或者重大节日之前进行沐浴。

然而,洗澡对于现在人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对于古人来说,洗澡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想来对于王公贵族来说,三五天洗一次澡应该不是问题,毕竟当时社会上的顶层人士是完全可以享受到便利的。

不过,对于中下阶层的百姓来说,是不可能浪费大量的资源来进行洗澡的。一方面,寻常百姓生活困顿,基本上每天都忙于生计,没有多余的精力花费在洗澡一事之上。另外一方面,还是生活困顿的缘故,使得他们没有多余的钱财花费在洗澡上面。

这里所说的浪费资源,并非如同人们所想的那样是浪费水资源。实际上,对于古人来说,水资源应该还是充足的。但是洗澡的时候要烧热水,这却是会“浪费”大量的木炭。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从白居易描写的穷苦大众生活状况来看,人们卖炭得来的钱财全部花费在了穿衣和吃饭两方面了。就是这样的情况,古人身上还“衣正单”呢,哪有多余的钱财花费在烧水洗澡上面。

若是按照王公贵族三五天,不,甚至是十多天洗一次澡的频率来算,寻常百姓肯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此,穷苦大众必须节衣缩食,经过半年或者一年以后有点余钱之后,才能打理一下,去洗个澡什么的。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缘故,使得广大百姓只能将全部精力放在生存上,而不是洗澡这样的小事上。

不过,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在古人的眼里,“沐浴”和“洗澡”还不是一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若是对古人秉性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古人在咬文嚼字方面特别讲究。对于古人来说,洗澡并不是全身都洗,沐浴才是全身都洗。千万可别搞错了,不然会闹笑话。

二、沐浴和洗澡的区别

前面说过,古代寻常百姓家洗澡的频率很低,有三五个月一次的很正常,一年一次的也不稀奇。实际上我们用现在的话这么说没什么错,但若站在古人的角度来谈论此事,那就是“沐浴”的频率,而并非是“洗澡”的频率了。因为古人将“沐浴”和“洗澡”严格区分了开来。

在甲骨文中,“沐”字看上去很形象,就像一个人弯腰低头以双手在器皿中掬水洗发一样。而“浴”字则看上去就像整个人站在器皿中洗漱一样,身边还洒满小水滴。

到了东汉时期,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的更到位更精确了一点。在这里面,他解释“沐”就是指洗头发,“浴”则指的是洗身子,“洗”则指的是洗手,“澡”指的就是洗脚了。

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来,对于古人来说,“沐浴”就是连同整个身子和头发一块清洗,跟我们现在说的洗澡沐浴是一回事。而“洗澡”则更像是我们现在饭前睡前的洗手和洗脚。

因此,对于古人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们多年没有洗澡,应该如白居易写的那样,可以说他们多年没有沐浴。

另外,在古人的观念中,“沐浴”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在祭祀或者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进行“沐浴”,平时是不会太过看重的。也就是说,在古人观念中,“沐浴”更像是一种礼仪。

譬如说,“沐浴斋戒”这个词语就是这样来的。因为《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记载,“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而祭祀的目的就是为了祈福或者驱邪,如此看来,在古人的认知中,“沐浴斋戒”这种手段在祭祀前和重大节日前进行就非常有必要了。

由此可见,对于古人来说,“沐浴”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也是一件平时不怎么上心的事情。而“洗澡”则就相对简单很多了。

那么,古人沐浴的频率是多少天一次呢?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将有钱的王公贵族和没钱的穷苦大众分开来讨论了。

三、古人沐浴的频率

西周时期,国家规定祭祀前和重大节日之前,每个人都必须要“沐浴斋戒”,同时还规定子女要每个三五天就得给父母洗发洗澡。到了汉代之后,《汉官仪》上面记载,朝廷官员都要“五日一假洗沐,亦曰沐浴”。

也就是说汉代时候的皇帝就受不了臣子身上的气味,强制规定每隔五天之后就放假一天去休息和沐浴。到了唐朝时期,这个休沐的规定被延长到“十日一假休沐”的程度。

由此可见,对于王公贵族来说,沐浴的频率基本上是五天一次,各朝各代根据规定也有所不同,也有十天一次的。当然,这只是针对王公贵族而言是这样,对于穷苦百姓或者白居易这样的读书人,恐怕没有人会将那些规定当回事。

也就是说,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半年以上或者一年以上沐浴一次才是“常态”。

另外,到了宋朝这个商业比较繁荣的年代,百姓大众开始注重个人卫生的状况了。街头巷尾不仅茶楼酒肆林立,就连公共浴室都出现了。这个时期的百姓只要花一些“汤钱”就能痛痛快快的洗个热水澡。相信对于宋朝的寻常百姓来说,隔三差五来一次沐浴不成问题。

当然,对于实在是穷苦不堪的人来说,那估计依旧是“经年不沐浴”的频率。这种现象即便是到了清代以后,依旧是这般样子,富人沐浴频率根据自己心意决定,而穷苦人家只能精打细算了。

便是从这些细微之处来看,我们也能得知古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不堪。由此对比一下现如今的生活环境,免不了还是得感叹一番:还是现代生活条件好啊!

结语:

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每日洗澡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这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已经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然而对比古人的沐浴频率来看,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生活的。

当然,从沐浴这种小事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会的阶级分化是极为严重的。对于王公贵族和有钱富绅来说,他们能够享受到一切可以让自己过得舒适的生活资源,而对于穷苦百姓来说,他们唯一要操心的地方就是如何生存下去,至于享受生活,那实在是跟他们无缘了。

沐浴乳和沐浴露的区别沐浴露和沐浴乳的区别是什么

就现代社区来说,沐浴和洗澡已经是一样的流程,基本上也就是一回事,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古代,沐浴和洗澡还是有这较大区别的,我们可以详细来讨论一下。

概括一下,可以说洗澡是一个生活用语,运用于平时的生活中;而沐浴是一种礼仪用语,用于比较正式的事件。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得更到位:?沐,擢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由此可见,古代人对于洗发、洗身、洗手、洗脚都制定了专门的名称。沐浴是指洗头洗身体,相当于泡澡,全身清理,十天半个月能沐浴一次已经算是家庭条件非常好的了;而洗澡指的是洗手洗脚,比较生活性,基本上可以每天都清洗一下。

古代对待?沐浴?是很虔诚的。比如祭祀和朝见天子之前必须要?沐浴净身?,以示内心洁净虔诚。汉代的?沐浴?,除了清洁身体外,还增加了娱乐休闲内容,使其成为公职人员的一种?福利?。东汉《汉官仪》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也就是说,汉代官员每工作五天便可以有一天用来沐浴更衣、回家团聚。

古代沐浴是社会中必须遵循的一种制度,在国家举办重要活动的时候,人们必须在沐浴之后才能参加。比如:每年非常重要的祭祀先祖的活动,在举办之前,先要由朝廷官员领导百姓进行斋戒。可以说,此时的沐浴,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的洗澡净身。这种形式的沐浴,不但洁净了身体,更重要的是洁净了灵魂,让人的身体和灵魂达到一种纯洁与安宁。

总体来说,洗澡是一种生活,而沐浴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礼仪。说二者之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