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铜钱真假的鉴别方法
方法如下:
一、听声音定真伪。
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二、闻气味定真伪。
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
三、舌头舔定真伪。
用舌头舔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四、比较定真伪。
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五、水煮定真伪。
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资料拓展:
1、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辨伪的重要依据。我国铜钱的铸造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2、比较密度
铜的密度是8960kg/m?,计算铜钱的密度,再与铜的密度相比较,如果与铜的密度相同或接近的,那么就是真品;如果比铜的密度小,那么就是伪品。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密度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3、辨伪色
铜钱经过长期的流传、把玩,表面上会生成一种坚硬的黑褐色或古铜色包浆,业内称为“传世古”。真的“传世古”坚牢,包浆难以刮除,铜钱流传愈久,色泽愈深,质地越是坚牢,用水煮刀刮都很难去掉。假的“传世古’’包浆比较轻浮,质地疏松,用开水泡煮后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如发现宋代以前浅黄发光的黄铜钱,大概就是伪币了。
4、闻气味
辨味亦为鉴定伪钱的方法之一。真币传世已久,冶铸时的火气早已消失,嗅时没有任何火气。长期埋于土中的古币,.刚出土时常带绿色的锈蚀,嗅时有一股泥土味。而伪造的古币由于冶铸未久,-铜钱上常留有冶铸时的火气。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币
大清铜币版别极其复杂,请详细描述清楚此币的细节。 在此也罗列出了一些一般情况下的好版别的细节,仅供参考: 1.看面值:大清铜币中的十文铜元占所铸行的铜元总量的90%.所以,如果是一文或二文或五文或二十文及其以上的面额,都是值得留意的。 2.看铸地:在大清铜币系列中,不同的铸币省份一般都会在大清铜币四个字的中央镌刻地名的简称如:淮,粤等。其中,如吉字十文,川滇十文,淮字二十文,粤字二十文,皖字二十文等,都是珍贵的版别。 3.看年代:有些大清铜币的品种,某一年份是大路货,可某一年份就成了白马王子了,大家抢着要。由于事例太多,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了。 4.看龙纹:大清铜币背后的龙纹比较统一,一般都是部颁龙。但也不是没有例外,如鄂字的就有部颁龙与湖北龙之分。而湘字的则更加精彩了,有部颁龙,鸡脚龙,乙字龙,扫帚龙,驼背龙等等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由于当时的制币厂的工作人员耍乌龙而导致的大清铜币面错配光绪元宝的背或光绪元宝的面错配大清铜币的背等情况。只是这些却绝非平常所能多见的。如果您还意犹未尽,还可以数数龙的尾巴,龙周围的云朵。 5:看周边:铜币一般是光边的,鲜见有齿边。对此也可注意一下。 6:看是否有错误:大清铜币中的错误,主要存在于背面的英文之中。挑选铜元时,可以看看英文之中是否存在有跳字与错拼,错字,漏字等情况。 7.注意细节:此类的就太多,不再赘述。 8.看材质:大清铜币一般为红铜质。若遇见黄铜质的,切记,一定要立刻拿下。此外,还有白铜,紫铜等质地,只是这些已经是千古之尤物了,无望。 9.看品相:当然了,品相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您的钱币已经磨损得快成光溜溜的铜板了,就算是粤字二十文也白搭。 大概是这样了,到此结束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