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的生和末有什么区别?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在元杂剧里,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明清传奇里,末也是一种重要的行当,汉剧行当中的末行,就延续了这个传统。即使在京剧已经成熟甚至繁荣的时期,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多剧本结集(叫作《戏考》、《戏典》),或是论述文章,在标示京剧行当的时候,也还是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包括“贴旦”在内)。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多人对于末行为什么与生行合并,就不理解了。关于末行的情况,我们在谈到生行中的老生分类时再给大家介绍。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内行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总体上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四大名旦当中,梅兰芳、程砚秋都属于青衣,荀慧生属于花旦,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一般来说,青衣以唱为主,花旦念占较大比重,而刀马旦、武旦以打为主。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念、做打并重,每一样都很擅长,在表演当中,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一场唱,下一场念,再下一场打,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叫做“花衫”,除尚小云外,刘秀荣、关肃霜也应算是花衫演员。一般来说,各个行当各有其相应的角色,但也有时候会发生错位。如三国戏中诸葛亮是老生,周瑜是小生,而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的年龄大,赤壁之战时,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二手资料,未经考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的性格老成持重,而周瑜雄姿英发,由此可见,一个角色由什么行当演员应工是由角色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其次才是年龄。
比较为难的是唐僧这个人物,按年龄来说应该是小生,但他性格上又极为老成,但唐僧又不能戴胡子,老生也不合适,因此唐僧多是老旦应工,而唐僧的性格上也的确有点像老旦。孙悟空有时是武生应工,有时是武丑应工。还有霸王项羽,有武生霸王和花脸霸王的区别,最开始的时候是花脸霸王,自从杨小楼和梅兰芳演了霸王别姬以后,武生霸王成了主要的形式,后来,从金少山开始,花脸霸王又多起来
王氏 :徽,尤,随,宜,界,启是哪一支的?有知道的吗?
科普下,在清朝,皇后和皇贵妃的待遇差别究竟有多大?
清朝历史上,除了顺治董鄂妃和同治的慧妃是长期与皇后并存的皇贵妃,其他的皇贵妃要么是临死晋封,要么是死后追封,要么是没有皇后时期册封。可见清帝对于皇贵妃的册封慎之又慎,那么清朝皇贵妃和皇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官方所修的《清实录》《清会典》《皇朝通典》中找到她们的待遇差距。
在立后封妃仪式上,皇后称册立,皇贵妃称册封。而且册立皇后,皇帝会将册后的诏书和恩款颁诏天下,全国的官吏和老百姓都会知道这个消息。比如乾隆二年十二月四日,册立皇后时“是日、以册立皇后礼成。颁诏天下。”皇后册立的恩诏包括赏赐宗室王公、八旗官员、修葺庙宇、赦免囚犯等,可以称得上普天同庆。
比如这是清朝皇后的一份恩款内容:
册立嫡妃富察氏为皇后。俾得敬承玺绂。并佐清宁。璇宫之庆典斯彰。寰宇之恩施宜沛。所有事宜。开列於後。一、岳镇四渎庙宇。该地方官。查有栋椽倾损、藻饰未完者。奏明完葺。以致敬诚。一、王公以下。至奉恩将军。及闲散宗室等。俱加恩赐。一、民公侯伯以下。二品大臣以上命妇。著加恩赐。一、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四十以上从小夫妇者。该部议加恩典。一、从前恩诏後官员。有升职解任。及加级改衔者。准照其职衔。给与封典。一、除十恶及谋杀故杀不赦外。犯法妇人。查与赦免。於戏。日明月俪。祥徵泰祉之符。巷舞衢歌。喜协敉宁之瑞。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母仪天下的尊荣还不止于此,全国各地总督和巡抚接到皇后册立的诏书恩款后,会召集地方的官吏、乡绅、读书人齐集,设香案跪拜叩头。
这是乾隆册立富察皇后的一份档案,浙江地区官民跪拜皇后的证明。
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总理浙江海塘管理总督巡抚事兼管盐政加拾陆级纪录肆次臣嵇曾筠谨题为钦奉恩诏事乾隆参年正月拾捌日兵部笔帖式常海齎捧皇上册立皇后恩诏壹道到浙臣随会同杭州将军臣傅森副都统臣穆鲁纳金璜八十五刑部左侍郎臣刘统动学臣邓钟岳率同在省文武官员及绅矜耆老军民人等出郊跪迎至公署恭设香案望阙叩头跪听宣读讫敬送布政司誊黄刊刻分颁通省文武官员各所属地方一体钦遵外所有奉到恩诏日期理合恭疏题报谨具奏闻
皇后册立时还会为皇太后加上徽号,这是皇太后生日、皇帝亲政、登基、大婚、朝廷打了大胜仗才会有的特殊礼遇。当然,这些尊仪只有活着册立的才能得到,追封的皇后仍旧不会得到这样的礼遇。
而皇贵妃册封礼仪却远远没有这样的隆重,皇贵妃只会收到皇贵妃的金册金宝,之后还要给太后、皇帝、皇后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她们的册封诏书将不会颁诏天下,所以天下人只会知道这个国家有一对帝后,不知道有皇贵妃,除了这个皇贵妃是特别的宠妃。事实上能破例的只有顺治帝的董鄂妃,由于顺治实在太宠爱她,所以在她的皇贵妃册封礼仪上命令颁诏天下并且大赦,让全国都来庆贺他得到宠妃的喜悦心情,并且因为皇贵妃的册封,为孝庄太后加上了“章庆”二字徽号。
上文提到的金册金宝的制度上,皇后和皇贵妃也是大大的不同。会典中,皇后的金册规格是“皇后金册皆十页每页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三等赤金十有八两”,皇贵妃金册的规格是“皇贵妃金册十页每页髙七寸一分濶三寸二分用八成金十有五两”,也就是皇后的金册是纯金,而皇贵妃的金册,金含量只有80%。至于贵妃和妃、嫔的金含量更是要逐渐减少。即使如此,清朝能拿到皇贵妃金册的嫔妃也是寥寥无几,因为临死晋封和追封的皇贵妃,不会举行封皇贵妃典礼,当然不会得到金册,而只是制作绢布册寳烧了了事。在乾隆以前,得到皇贵妃金册的也仅是董鄂妃、佟皇贵妃(孝懿皇后)而已,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皆没有得到金册。
虽然明朝开创的贵妃授金宝的制度被清朝沿用,然而皇后和皇贵妃的金宝规格仍旧差距很大。会典里记录“皇后金寳均用三等赤金皇贵妃金寳用六成金”,也就是皇后的金宝是纯金,而皇贵妃的金宝金含量是60%,贵妃以下的金含量仍旧在递减。而且“皇后金寳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筯文皇贵妃金寳蹲龙纽平台方四寸厚一寸二分玉筯文”,也就是皇后金宝上是交龙纽,皇贵妃是蹲龙纽。
除了册封仪式,金册金宝规格差距很大,皇后和皇贵妃平日的仪制待遇也大有不同。比如嫔妃会给皇后跪拜,却不用给皇贵妃跪拜。皇后会在三大节(千秋节、元旦、冬至)收到全国官员的贺笺,而且在这三个盛大的节日,嫔妃和外命妇都要向皇后行六肃三跪三叩这样的大礼,有时还要举行筵席,而皇贵妃的生日都不会在官方实录出现,更谈不上接见外命妇。这就是清朝有些女子虽然身为皇贵妃,我们却连她们的生年生日都不清楚的原因。清朝会试录登科录会进献给皇帝皇后各一本,皇贵妃则无此待遇。
这是一份皇后贺笺待遇的记录:
《清实录》
○礼部议准福州将军策楞奏、凡恭遇皇太后圣寿。皇上万寿。皇后千秋。及元旦长至令节。各省将军都统副都统。向不表贺。大典未备。请照督抚例。恭进贺笺。标下中军副将。照各营副将例。移部恭进。从之
福州将军奏,以前太后帝后生日、元旦、冬至只有总督巡抚有资格上贺笺,希望从今以后将军都统副都统也可以上贺笺。然后副将、中军副将也要进。可见皇后的贺笺范围也是越来越大的。
朝鲜等藩属国也只会给皇后进献礼遇,不会给皇贵妃进献礼遇。
这是朝鲜向清朝皇后进贡的资料:
1743? 乾隆(淸/高宗) 8?
○李普昱, 以户曹言启曰,渖阳问安使齎去,皇后前礼物, 一依皇太后前礼物例磨鍊, 今日已为封裹, 准数逢授於差使员, 桃源察访田东里, 译官边宪处, 待状咨文启下, 卽为领送之意, 敢启。传曰, 知道
皇后和皇贵妃物质上的待遇差距也大,比如只有皇后才能使用金制餐具和黄釉黄龙碗盘,皇贵妃不仅不能使用金器,所用的瓷器是白里外黄釉黄龙碗盘。皇后所佩戴的东珠是头等东珠,皇贵妃则是二等东珠。至于奴婢数量、餐饮内容、冠服珠宝的等级也是层层递减。 皇后前陈设者曰仪驾,皇贵妃贵妃所陈设称仪仗,并且颜色和等级也不同。
不仅生前如此,死后待遇仍旧天上地下。比如皇后可以在皇宫大办丧礼,之后移到宏丽的观德殿,皇贵妃病重时会被迁出内廷至规格窄小的吉安所咽气(《清会典》凡皇贵妃丧礼,疾革自大内移至吉安所),只有董鄂妃这样的宠妃才有资格死在内廷承乾宫,孝懿这样临死封的皇后也可以。皇帝会为皇后服缟衣,初祭礼后才会更换素服,皇帝则不用给皇贵妃服缟,而所有皇子女要为皇后穿孝100天,皇贵妃则减为亲生子女穿孝27天(非亲生只有奉旨才会穿孝,比如和静公主曾为忻贵妃、豫妃穿孝)。皇后去世的消息会颁诏天下,各省官员接到消息后需要摘冠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穿27天丧服。无论是京城还是外省的军民都要为皇后的去世停止嫁娶作乐,皇贵妃去世的消息则不会颁诏天下,不属于臣民的悲痛事件。并且皇后去世大内停止祭神100天,皇贵妃则只有十天。
古代特别看重谥号,皇后的册谥礼仪也远远超过皇贵妃。朝廷会为皇后制作精美的玉册宝,皇后的册谥诏书会颁诏天下,全国各地总督和巡抚接到皇后册谥号消息,会召集地方的官吏、乡绅、读书人齐集,设香案跪拜叩头。皇贵妃则只有一份绢册宝烧了了事,她们的册谥文将不会颁诏天下。
即使是皇后,册谥礼仪也是有区别的,以下是乾嘉道三朝册谥礼及颁诏的情况
▲乾隆十三年,孝贤纯皇后大事,行册谥礼。高宗纯皇帝御太和殿阅视册宝,颁诏天下。
▲乾隆六十年,赠谥孝仪纯皇后,行册谥礼。高宗纯皇帝未经阅视册宝,亦未颁诏。
▲嘉庆二年,孝淑睿皇后大事,行册谥礼。仁宗睿皇帝未经阅视册宝,亦未颁诏。
▲道光元年,孝穆成皇后行册谥礼。
▲道光十三年,孝慎成皇后大事,行册谥礼。
▲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大事,行册谥礼。宣宗成皇帝均于太和门阅视册宝,颁诏天下。
▲道光三十年,册谥孝德皇后,行册谥礼。颁诏天下
皇后册谥,不仅仅是国内的百姓要跪拜,就连藩属国朝鲜越南也得要跪拜,这是朝鲜百官郊迎、跪拜雍正的孝敬皇后记录:
《承政院日记》
○淸諡皇后郍拉氏曰孝敬, 颁诏于我, 淸主虑诏使之为我弊, 付勅书於兵部。 是日百官郊迎, 而进参者, 只工曹参判兪崇而已。 上命重宰以下, 竝推考
虽然雍正将康熙的敏妃追封为皇贵妃,葬于康熙帝景陵,开创了嫔妃从葬帝陵的制度,然而只有皇后能称合葬,皇贵妃则称“丛葬”“附葬”,在皇帝去世前,该陵墓的名称只会写上皇后的名号,比如康熙去世前,他的陵墓称为“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乾隆去世前,他的陵墓只称为“孝贤皇后陵”,和附葬在内的嫔妃主奴之分很是明确。皇贵妃从葬帝陵的原因和意义又是什么。这在嘉妃、令妃奉安地宫祭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淑嘉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惟孝贤皇后温恭天授,仁厚性成……妃素娴礼教,久荷音徽,昔年分兰馆之勤,曾资襄赞,此日共云车并之驾,如奉生存……
《令懿皇贵妃金棺奉安祭文》: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祭文中只字未提乾隆与她们的夫妾关系、帝妃情深以及对于她们生育子嗣的肯定,只是提及了她们生前死后的对于皇后的侍奉义务,“如奉生存”,像生前那样,继续伺候皇后。
慧贤、哲妃与皇后同日葬,所以也不存在告祭皇后。侍奉义务仍旧很明显。
除了如奉生存的义务之外,皇贵妃即使从葬帝陵,从梓宫、移棺、祭祀方方面面都与帝后有着巨大的差距。
比如帝后的神主可以祔太庙享受祭祀,而皇贵妃则无此待遇。而帝陵的神牌,帝后的在中暖阁,皇贵妃的只能在西暖阁。顺治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按理来讲被封为皇后,会把神位放在太庙享受祭祀,可是她的牌位却被放进了皇贵妃专属的西暖阁。
皇后之棺称梓宫,以枏木为之漆49次,而皇贵妃的则称金棺以枏木为之漆35次,根据徐广源的微博,令妃即使是追封皇后,金棺也未进行刷漆,仍旧是35次。皇后梓宫饰以金寳牀以杉木为之髤,以黄黄糚龙叚套,而皇贵妃金棺髤以黄绘金云龙文大牀髤,以黄黄云叚。这只是皇后梓宫与皇贵妃金棺差距的冰山一角而已。
清朝皇后享有被皇帝亲自送葬的待遇,比如康熙帝曾亲送三位皇后的梓宫至景陵、乾隆也说自己效仿爷爷亲自为皇后送葬、并目视奉安地宫的过程,而皇贵妃们只是在金棺送走前,皇帝临送一下而已,奉安礼仪则派皇子或者大臣主持,比如令妃的金棺,只是是由皇子送到孝贤皇后陵寝。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无论是在京大臣还是各省高官,都要上奏折表示想亲自参加帝后的梓宫奉安仪式,皇贵妃则不用臣下如此上奏折。
清朝除帝后陵、端慧太子园寝在清明、中元、冬至、岁暮行四时钦派王大臣亲祭外,其余人等不得逾制,其祭祀也不会出现在官方实录记载中。
即使是祭祀,帝后和皇贵妃也不能在一个案上。高宗纯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105件,各共重一千四百七十两九钱;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外镀金银有盖耳碗一件,重二十两系皇帝位前用。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案前,膳房、饽饽房应用:各镀金银器共二十四件,各共重三百六十两;各银器共六十五件,各共重七百六十七两四钱九分;各镀金银镶牙筋二支。
综上所述,清朝皇后是小君,拥有母仪天下的尊荣,皇贵妃则除了董鄂妃这样的特别受宠的妃子,其他都远远称不上副后。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华族谱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谱二十种,编为二十册,兹简介如下: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明王应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装五册。该谱以璧以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所以该谱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册收录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该谱由清代王际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八册。该谱以富春公为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后裔。隋文帝时,富春公先祖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称“王”者,不忘其祖;称“杨”者,不背其君。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鄱阳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肆毒翻阳,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装六册。该谱以奎公为一世祖。王奎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迁居寿阳上谷村(后改上峪镇),生有三子:长曰义、次曰和、三曰顺。后长子义公复归原郡,和公、顺公世居上谷。历三世而修坟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图,俱刻于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谱。道光年间,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复聚宗人,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等编修,嘉庆二年(1797年)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子文公为一世祖。子文公于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该谱据旧谱而续修。而旧谱由十世祖维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苏采辑先人轶事及世系图,参阅史籍加以考订,数易其稿,始成此谱。灵石《王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该谱以诚斋公为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本邑静升村。宗支蕃衍,渐成巨族,遂尊诚斋公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孙王尔康始修其谱。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孙王梦鹏以康熙本为兰本,编修族谱,并令其子王中极抄录。不幸谱未竣,梦鹏病逝。中极继承父业,详加考订,乾隆五十年刻印问世。从康熙时王尔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极定稿刻印,历时一百余年。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王谢世家谱》六册,明韩昌箕纂,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该谱以人物传记为主,系据多种史籍辑录而成。王谢两族是六朝时代的名门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具存国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牛皋岭下王氏宗谱》二十六册,本册收录第一至十二册。民国王念学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开宗立姓之始祖,以汉五公为牛皋岭下王氏一世祖。明永乐年间,汉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迁居牛皋岭,其时此地荒无人烟,不通舟楫。经数代开垦,始成沃土。该谱为第八次续修宗谱。谱序、传记、行述、墓志、祭文、杂记等占了很大部分,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黄县太原王氏族谱》六册,清王基鸿、王慕增等修,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原装八册。该谱以二公(失名)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后裔,徙居直隶长芦。元朝末年,二公与胞兄大公同迁黄县,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居黄县创业。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子。该谱即以友、信、忠、诚为四大支,分别编修。明中叶始修传抄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间再修中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鸿等续修,越二年谱成,宣统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时人,历事后晋、后周和北宋。 祜公曾亲植三槐于庭院,象征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时宰相;其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其曾孙王巩,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遂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其后子繁衍,星居而为五族。清乾隆年间,始草修宗谱,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绪时续修,是为刻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王嵩龄增补、刻印。该谱以王审知为一世祖。王审知,字信通,其先世为琅琊人,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王审知高祖晔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传至恁公,生三子,长曰潮、次曰审邽、再次曰审知。唐末,审知公随其兄入闽,他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期间,贡献突出,被尊为“开闽第一”。其后,审知公子孙先后称闽国皇帝,并追谥审知公为开国之君,故后人尊审知公为开闽王氏之祖。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时值元末战乱,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献太平策,被器重,命入应天府儒学,授安东知县。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长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绩;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时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旭之后裔随宋高宗南渡,路经常州武进,喜该地民风醇厚,遂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后裔。《延政王氏宗谱》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谱。该谱对三槐名人,记载甚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孙王忱首次编修,其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绪十九年,又先后九次重修。该谱保存了历次修谱的珍贵资料。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春校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八册。该谱以混公为暨阳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历封嘉国公王融之后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东大将军,自山阴徙居暨阳,是为暨阳一世祖。混公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居中段,是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该谱所载仅文炳公和文焴公两派之后裔。《凤林王氏宗谱》十卷,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长子棣居凤林,六传而徙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公后裔已析为八派,南陵派为八派之长。南陵公,名炎泽,字威仲,号南陵。仕元,为书院山长,后弃官而归。据沙溪谱系及所辑资料,修为谱图一卷。此即凤林王氏宗谱编修之始。其后,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统《凤林王氏宗谱》,集历次修谱之大成,分类甚详,计有谱序类、封诰类、像赞类、祝吊类、铭记类、疏议类、诗赋类、约札类、杂著类、祭产类、墓图类等。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该谱以皋公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孙,懿敏公王素之孙,诗人王巩之第四子。世居汴东开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南迁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故该谱名曰《王氏三沙统谱》,亦称《王氏三沙全谱》。该谱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二十余年,光绪五年告成。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其要目有谱序、世宝、名贤、凡例、谱跋、像赞、祠堂图、坟图、诰敕、家传、史传、支谱序、支系表、世表总目、支派目录、东沙记派、中沙记派、西沙记派等,其中,载有东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该谱以六一公为润东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王璧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迁居京江润东,但仍用旧居原名苦竹,是为润东苦竹王氏一世祖。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自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为外纪,并有世系图及谱传;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其后,子孙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八字分为八派,各题一字,记载宗谱,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册收录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册收录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谱名曰《太原家谱》。百八公十传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用事,大学士焦芳趋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博学有识,尚经术,文章明畅,使弘治、正德向文体为之一变。嘉靖三年(1542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广光化县尹,始倡修其家谱,王鏊继之。《洞庭王氏家谱》,即是王氏鏊之后裔以王鏊为轴心编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亲朝用,皆以王鏊显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等头衔。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还为该谱撰序。第十六册收录该谱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录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该谱以东岭公为一世祖,东岭公,名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宋高宗南渡,东岭公徙居常州,是为迁常始祖。东岭公十三传,至思莱公。思莱公,名准,字思莱,由垂虹徙居东郊之夹城,是为迁夹城之祖。思莱公有三子:长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为夹城王氏之三派。其后,又以居地分为五大支:即后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该谱即是按此五大支编修的。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为始迁祖世系图、表,卷三为后卷世系图、表,卷四为下塘世系图、表及上塘世系图、表,卷五为前卷世系图、表,卷六为杏圩世系图、表,卷七为祠事志,卷八为杂录。层次分明,纲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该谱以双杉公为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郎中知制诰贞公之子,双杉公自幼从祖父宦游江南,与江南诗人结为社友。唐末,双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为迁婺始祖。双杉公四传,分为四派,其后又各分为若干支。该谱按世系,分支派进行编修。卷一为序和凡例,卷二为始祖迁婺本末,卷三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为祠规,卷十七为文汇总览,卷十八为敕谕,卷十九为像赞、神道碑、墓志铭等,卷二十为茔墓图等。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该谱以子名公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洪武间,徙居湖广长沙府湘潭留田,是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远万。俊生四子:长曰景铭,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华,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实系景章、景华两房之后裔。五世之后,生齿曰繁,人才辈出,成为湘潭之望族。该谱卷一为序、目录、条例、宗祠图、留田全图、燕子巌图、寿考、科名、义举、庙宇等,卷二为溯源记及一至十二派齿录,卷三至卷三十三,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齿录,卷三十四为宗祠、契据、跋。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传宗公为一世祖。王传宗,三槐堂王氏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末战乱,传宗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是为楚北汉川三槐王一世祖。传宗公有三子:长曰瀛洲,次曰洋宝,三曰允槐。洋宝居官湖广,居兴家村;瀛洲徙居养鱼铺;允槐徙居曾家泾,鼎足分居。其后,子孙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后裔由养鱼铺有迁赵家山者,有迁前河岭者,有迁小湾与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宝公后裔有迁郭家岭者,有迁三屋湾者;有迁七屋湾与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后裔历十四传自恩公分支,迁居高岭村。该谱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备载谱序、凡例、宗约、宗派、家传、修祠、纂谱、服制、艺文等项,卷一至卷七,备载各房世系。 信息来源:三槐王氏网 作者:林丽 登录 三槐王氏网 可查看更多详细资料。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