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中医和西医眼中的“肝脏”有什么区别?

乐乐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22#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方剂湿热

肝脏在我们身体的运转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将肝的位置放的非常高。但不同的是,中医所认为的肝,和西医所认为的肝却不尽相同。类似于中医所认为的肝缺血,肝乏气等症状,西医并没有适配的方法改善,反之亦然。学会判定自身肝脏的真实症状,选择相应的调理养疗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和西医眼中的肝脏有什么区别?

1、西医

西医眼中的肝,更偏向于分体的单独器官,具有代谢毒素和吸收转化脂肪等效用。它负责糖,脂肪,有毒物质的代谢和分解功能,它就相当于人体内的“排毒场”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污染和感染的器官。而西医对肝脏病症的推断治疗,更倾向于外界因素的入侵。例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因为外界病毒等入侵衍生出相应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症状,继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2、中医

在中医眼中,肝脏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从中医角度来说,他的主要功能有“疏泄和藏血”两大类,通俗点来说,“疏泄”就是为了让你能够顺气,畅达,有着疏通人体的功能,比如说人在生气或须门的时候,就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很多人经常会说“气饱了,不吃了”

肝主藏血。肝脏不仅有储存血液的功能,还能调节全身气血运动和血液分布。例如,在运动期间,肝脏将血液分配到四肢。在女性生理期的时候,肝就会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就是脉搏。在这个时候,当肝脏中的血液减少时,肝脏的柔韧性降低,所以女性朋友总是会有几天的坏脾气。

简单来说,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以分为两个概念:

总而言之,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更偏向于调理,一个更偏向于治疗,一个更偏向于辨证,一个更偏向于科学。两者各有各的优点,这也是大多数学者倡导中西医结合的原因所在。

脾胃湿热、肝胆湿热,两者有大区别,4招预防各种湿热

现代人情志、精神各方面容易出现压力,因此在临床上,肝胆性疾病,要比其他类型的疾病常见得多。这篇文章将为我们讲解,肝胆都有哪些不同的证型?分别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剂或中成药去治疗和养护? 1 肝的4类常见实证和对应方剂 1、肝的第一类实证:肝气郁结 「 ”肝气郁结”这4个字,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听过很多遍了。 (1)肝气郁结都有哪些表现? 首先最典型的就是胁痛——肋骨下边的两胁作痛,呕逆,腹痛,而且经常会泄泻,且便后不爽。甚至有时候会有腹部的积聚。 长肿块——不管是囊肿还是其他的,其实它都是肝疏泄不畅的表现。 ①胁痛,主要是以胀痛不舒,或是来回走窜的痛为主。就是你疼的时候,它这个气是来回走窜的,而不是固定在一个点剧痛。这是肝气不调畅比较典型的疼痛表现。 ②呃逆,主要表现在经常嗳气、打嗝。且不是吃饱饭后才嗳气、打嗝,而是在空腹的状态下,就是在不吃东西的状态下,也是频频嗳气、打嗝,甚至还会吐苦水。 ③腹痛泄泻,疼痛特点是什么?就是你肚子疼时,跑到厕所里去拉肚子,但肚子拉完之后,这个疼痛是不会缓解的。而且便后有种拉不干净的,所谓「 ”便后不爽”。而且这类腹痛,往往会跟人情绪波动或者情志不遂有密切联系。 ④积聚,在我们中医里面,它是肿块的一种类型。一般来说,肝气郁结的积聚所出现的部位,就是在胁下。如果积聚不是实质性肿块,是以气为主的话,它会或左或右,聚散无常。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且是以胀痛和刺痛为主。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情绪易怒等表现。 (2)推荐方剂或成药 对于肝气郁结证型,我们中医里比较典型的方剂就是柴胡疏肝散。如果伴有积聚,或者气滞血瘀这种状态,还可以结合失笑散进行气血的同时调整。 2、肝的第二类实证: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有点类似于,老百姓通常讲的「 ”肝火比较旺”。 所谓肝郁化火,就是当你生气、肝郁时,郁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化火的表现。 (1)肝火上炎都有哪些表现? 它的临床症状比较常见,如胁痛,呕吐,眩晕,头痛,易怒,暴怒,头昏耳鸣,耳红目赤,然后还有吐血和衄血(鼻孔出血)。 ①肝郁化火胁痛的疼痛特点跟肝气瘀滞是有一些区别的。肝火上炎的胁痛,它是以灼痛而烦躁为主,经常会呕吐苦水。 ②眩晕和头痛,自己的感觉就是头晕不支,头很沉,支不住,自己会觉得头部的经脉会跳,且「 ”痛如刀劈”——就像刀往下劈的那种感觉,或者以胀痛为主。 ③耳鸣耳聋,都偏于突发,不像肾亏的耳鸣是缓缓而来。 肝火上炎的耳鸣和耳聋都是突然发作,鸣声如潮。就是说鸣响是一阵一阵的,像潮水一样,即使按一按耳朵,鸣响也不会减退。 ④吐血和衄血也是一样,也是骤然发作,出血量比较大。 ⑤肝郁化火还可以经常见到大便干燥,小便热痛,面赤目赤,脸上热烘烘的,口苦口干等表现。 以上都是肝火上炎所体现出来的症状。这些表现,一般我们从它的症状上可以看出来,发病是比较急骤。就是你郁久化火了以后,发病的症状都是骤然出现的。 (2)推荐方剂或成药 对于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的这个证型,临床上所对应的典型方剂就是龙胆泻肝汤。我们可以在药店买到的中成药就是龙胆泻肝丸。 关于龙胆泻肝丸是否安全的问题,大家需要更理智地看待。 龙胆泻肝丸以前被报道过,有人说里边有木通,据说有人吃了后引起所谓的「 ”肾脏问题”。 其实这是完全不需要担心的。因为龙胆泻肝丸这个药在我国,已经用了几千年了,所以组方本身不可能有问题,出现问题的都是个案。 当一个人的基础体质有问题,吃很多药,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但这不能代表所有人都吃不得。 3、肝的第三类实证:肝风内动 (1)肝风内动都有哪些表现? 肝风内动主要表现的症状是昏厥,痉挛,麻木,眩晕,头痛,口眼歪斜等。 ①昏厥,主要的表现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抽搐、口吐涎沫。 ②痉挛则是指头项强直,四肢挛急,不能屈张,甚至会出现角弓反张的表现。 ③麻木,一般表现为手、足、面,还有唇部,上面像蚂蚁来回跑一样的,这种略微有一些「 ”麻而痒”的感觉。 ④眩晕、头痛跟肝郁化火的表现有略微区别。它的表现是头昏眼花,行走时感觉飘飘的,头部表现为扯痛——抽扯而痛。 ⑤在昏厥之后,经常会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艰涩,半身不遂的一些后遗症。类似于我们现代医学里提到的「 ”中风”。 (2)推荐方剂或成药 在我们中医的里,比如说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都是针对肝风内动的典型方剂。 4、肝的第四类实证:寒滞肝脉 (1)寒滞肝脉都有哪些表现? 寒气如果进入肝脉,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少腹肿胀,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甚至还会合并出现疝气。 ①少腹肿胀,疼痛是以胀痛为主,牵扯睾丸的「 ”坠痛感”为主,疼痛比较剧烈,受凉后会加重,如果用热水捂一捂,会暂时缓解。 ②阴囊收缩,这也是比较典型的寒滞厥阴经肝脉的表现,有时候会跟少腹胀痛,睾丸的坠胀、剧痛合并出现。 此外,寒滞肝脉还会表现出厥阴寒气的蜷缩的这种虚寒状态。 (2)推荐方剂或成药 在我们中医里所对应的,是暖肝煎之类的方剂。 2 肝的常见虚证和对应方剂 肝的虚证,最典型的就是肝阴不足,也就是由于肝血不足,或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造成了肝阴不足、郁而化火,甚至会化火动风。 (1)肝阴不足都有哪些表现? 一般典型的症状有眩晕,头痛,耳聋耳鸣,身体的麻木震颤,雀盲(也就是夜盲)。同时会伴有阴亏的一些症状,比如口干舌燥。 ①肝阴不足的眩晕和头痛,跟我们上面讲的实证的头痛,还是有一些略微区别的。 肝阴不足的头晕和头痛,表现的是头目发昏,眩晕,人感觉要坠倒,但是又没有实质性的突然晕倒。 ②耳鸣和耳聋,它跟刚才我们讲的肝郁化火是不一样的,那个是突然的一下就爆发起来,而肝阴不足的耳鸣耳聋,它是逐渐形成的。它的这个鸣响声也是比较低微,经常按一按耳朵,这个鸣响声可以减退。 ③肢体的震颤,跟我们刚才讲的,实证的表现也是有区别的。它主要表现的是肌肉的蠕动,不自觉的发抖,以四肢拘急为主,跟实证里那种发病很急骤,角弓反张之类的截然不同。 ④雀盲,就是指两目干涩,晚上外出,会感到视力大大减退。 ⑤除了这些临床表现之外,肝阴不足,它同时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会伴有一些阴虚的表现,比如说面部烘热,两颧潮红,咽干口燥,然后少寐、多梦。 (2)推荐方剂或成药 比较有代表性的临床方剂,比如说有张景岳的一贯煎。还有就是我们在药房可以买到的杞菊地黄丸、石斛明目丸这一类,这些都是针对于肝阴不足而设的方剂。 3 肝的4类常见兼证和对应方剂 除了实证和虚证之外,肝还会有一些兼证。 1、肝的第一类兼证: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是,胸脘的满闷痛,就是胸脘部的又满又闷又痛的这种感觉,同时伴有两胁的窜痛。吃东西不容易消化,经常嗳气、吐酸水。 针对这一证型,我们治疗一般是以疏肝和胃为主,比如使用四逆散,配合一些左金丸。 2、肝的第二类兼证:肝脾不和 主要表现出来的症状是不思饮食,腹胀,肚子里边经常咕噜响,伴有肠鸣,大便稀。 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方剂,就是逍遥丸或者是逍遥散等。 3、肝的第三类兼证:肝胆不宁 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就是,虚烦不寐,经常做噩梦,噩梦中会被惊醒,遇到事情容易惊恐,短气乏力,视物不明,嘴巴苦,脉一般都是偏弦细的。 这一类证型,我们一般都是使用酸枣仁汤和温胆汤这一类的方剂进行调理。 4、肝的第四类兼证: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两颧潮红,头晕目干,腰膝酸软,咽喉干痛,盗汗,五心烦热。男子会伴有遗精,女子会产生月经不调或带下疾病。舌红,无苔。 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方剂,就是六味地黄丸。 4 胆的常见证型和对应方剂 胆的虚证,如肝胆不和,一般我们用酸枣仁汤或温胆汤来调整。 胆的实证,表现是目眩,眼睛花,耳聋,胸胁苦满,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人的情绪是暴躁易怒,烦躁不眠,心里惊悸不宁,舌苔偏黄腻。 针对胆实证,中医里比较典型的方剂就是黄连温胆汤。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大医本草堂问诊咨询,请私信或文章的评论区留言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所谓脾胃湿热 ,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饮食不当、过食肥胖,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肝胆湿热,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

1、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

2、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3、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 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2、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

中医和西医眼中的“肝脏”有什么区别?

3、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能够有效的提高胃口和身体的消化能力。所以脾胃调理,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4、适当的 体育 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