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聚落的聚落类型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22#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聚落乡村

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20年代以来,城市分类研究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乡村聚落分类的研究,尤其是在职能分类方面更为突出。自1921年美国的M.奥鲁索提出定性描述的分类以来,经历了一般描述、统计描述、经济分析以至多变量分析的过程,其中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代表是1943年美国的C.D.哈里斯的分类和1955年H.J.纳尔逊的分类,多变量分析则是60年代计量方法应用于城市地理研究后的产物。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这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金其铭《聚落与地理》南京师大)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聚落的外部形态,组成形式无不深深打上了当代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其建筑用材,所占位置,发生发展的原因,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聚落的聚落类型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从屋檐口看,中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功效;而中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即使在中国广大的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如在江南地区,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这与居民用水等有关。山区的孤村或寺院也多建在泉水出露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村庄之间多靠舟楫往来,很多村庄皆沿河分布,临水建筑,真可谓“人家尽枕河”了。

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世界上的聚落千差万别,大小相差悬殊,大至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小到只有三家五户的小村落。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

词语释义: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聚落有它的发展过程。世界上许多聚落正在成长,也有许多聚落正在衰落。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同时,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土民情等。当然,聚落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城市聚落对经济的发展和分布更有着巨大的影响。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