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症状
在临床上,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鼠疫败血症及皮肤鼠疫等。人感染鼠疫后,一般3~5天发病,有时一天就会发病,病人突然恶寒战栗、发烧、体温达39℃以上;同时出现头昏头痛、呼吸和脉搏加快;很快进入极度虚弱或昏迷状态,面色苍白或潮红,步态蹒跚,孕妇常常流产。腺鼠疫除呈持续性高烧外,大腿根、颈部、腋下等处有肿大明显、疼痛剧烈的肿块。肺鼠疫更重,起病急,高烧达40~41℃,随后咯血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颜面和肢体青紫。常常流产。腺鼠疫除呈持续性高烧外,大腿根、颈部、腋下等处有肿大明显、疼痛剧烈的肿块。肺鼠疫更重,起病急,高烧达40~41℃,随后咯血痰、气短、气喘、呼吸困难、颜面和肢体青紫。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叫做黑死病。那么鼠疫症状在人身上有什么样的表现?要怎么做才能预防鼠疫?
鼠疫患者的临床症状: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以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人兽共患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我国古书《死鼠行》中曾有描述曰“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了鼠疫的危害之大。
鼠疫的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
1.啮齿动物:人类因剥食染疫动物而感染鼠疫,所以啮齿类动物是鼠疫病的重要传染源。啮齿动物代表种类有:黄鼠、砂土鼠、旱獭、家鼠等。
2.家畜:由于人们不断地与家畜接触,特别是剥食染疫的病死家畜,而成为人类鼠疫的传染源。例如因剥食染疫的藏黄羊、骆驼、家兔、猫、狗等,造成人间鼠疫的悲剧早有报道。
3.其他野生动物:除啮齿动物外,其他野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也能感染鼠疫。我国曾先后从赤狐、区鼬、猞猁、兔、獾等动物体内分离出鼠疫菌。由于上述野生动物的皮毛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成为人们猎取的对象,因此在动物鼠疫流行期间便成为人类的传染源。
4.病人:鼠疫病人是极为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具有毒力的病原体,且有某些利于病原体排出的症状,如肺鼠疫的咳嗽,均大大地增加了感染他人的机会。
二、主要传染途径:
1.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被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或不小心病患身上的伤口,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3.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4.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鼠疫的预防措施:
1.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3.切断传播途径: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
应急要点: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鼠疫虽然属于一种严重性的传染性疾病,但是只要我们做好防治工作,把握好各方面的卫生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严密防控—全面预防,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疾病的。
家鼠
house rats;mice
啮齿目鼠科大家鼠属和小家鼠属中的一些种类的通称 。
因这些种类主要栖居在城镇、乡村,与人关系密切,故名家鼠。大家鼠属种类体长8~30 厘米;尾通常略长于体长,其上覆以稀疏毛,鳞环可见;体毛柔软,个别种类毛较硬;背部为黑灰色、灰色、暗褐色、灰**或红褐色;腹部一般为灰色、灰白色或硫磺色;后足相对较长,善游泳的种类趾间有皱形蹼。小家鼠属种类的体型较小,一般为6~9.5厘米 ;上门齿内侧有缺刻。大家鼠属约有 100种,大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和非洲的亚热带、热带。中国有16种。小家鼠属全世界约有36种,中国有2~3种。
家鼠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栖息于各种环境之中。在住房、仓库、船车等能隐蔽的地方均可生存下去。夜间活动。以动、植物为食。几乎全年均可繁殖。大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约21~30天,年产3~10胎,每胎产2~16仔。小家鼠属各种的妊娠期18~21天,年产5胎,每胎产3~16仔。
家鼠是世界性的害鼠,不仅盗食粮食,还咬坏家具、用品,甚至咬坏电线造成停电和火灾。褐家鼠常咬死家禽和家畜的幼仔,咬伤咬死婴儿。家鼠是鼠疫、兔热病、斑疹伤寒、狂犬病等病原体的携带者。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色变种为实验动物。
田鼠: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的通称。田鼠体型粗笨,多数为小型鼠类,个别达中等,如麝鼠,体长约30厘米,体重约1800克;四肢短,眼小,耳壳略显露于毛外;尾短,一般不超过体长之半,旅鼠、兔尾鼠、鼹形田鼠则甚短,不及后足长,麝鼠的尾因适应游泳,侧扁如舵;毛色差别很大,呈灰黄、沙黄、棕褐、棕灰等色;臼齿齿冠平坦,由许多左右交错的三角形齿环组成。共18属110种,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中国有11属40余种。
栖息环境从寒冷的冻土带直至亚热带。有栖息于草原、农田的田鼠和兔尾鼠;也有栖息于森林的林鼠和林旅鼠;还有栖息于高山的高山鼠;以及适于半水栖的水鼠和麝鼠。某些种类因适应特殊的环境,形态上产生了某些相应的特化。如以地下生活为主的鼹形田鼠,四肢短粗有力,爪发达,门齿粗壮,适于挖掘复杂的洞道,而眼、耳壳则很小;适于水栖的种类,后足趾间具半蹼,尾侧扁,利于游泳。田鼠多为地栖种类,它们挖掘地下通道或在倒木、树根、岩石下的缝隙中做窝。有的白天活动,有的夜间活动,也有的昼夜活动。多数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有些种类则吃动物性食物。喜群居。不冬眠。田鼠中的一些种类数量变动很大。旅鼠在数量高时还有迁徙的习性。每年繁殖2~4次,每胎产仔5~14只,寿命约2年。
田鼠除个别种类的毛皮可以利用外,绝大多数对农、牧、林业有害,特别是一些群栖性强、数量变动大的种类。另外,田鼠为蜱传斑疹伤寒、兔热病、脑炎等传染病病原的天然携带者,与流行病学很有关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