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和 杜甫的登岳阳楼 在诗意与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梵高1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岳阳楼诗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诗,一写喜悦,一写忧愁;一想象奇特,一注重现实,对比十分鲜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自然生成,巧夺天功。

同登岳阳楼,杜甫却没有此种豪情,只有满目凄凉,他的《登岳阳楼》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和 杜甫的登岳阳楼 在诗意与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便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居身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漂流!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开头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什么样的意境了。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像是很简单:诗人说了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①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等许许多多的感触。俞陛云《诗境浅说》:“此题宏大。读者试思如何起笔,少陵即从本题直说。昔闻洞庭之名,今登楼亲见之,用对句起,雄厚有力。”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未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二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再现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大意说: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两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的宏奇伟丽气象,就能够很好地衬托起来,斤两相称,这样创造的才能,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诗性就是诗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中的意象必须是诗人特定感情最恰当的对应物,必须内涵丰富,有特色。诗歌语言意想化,多义化,变形化,而非简单描述。诗中的形象也必须是再现或者象征意义的。因此,诗歌是具有聚光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部分表现整体,以个别表现一般。诗中要有对内心感情的处理,明白语言是对感情的一种的承担。所以我经常说“浅白”,就是指从概念入手,拼凑而成,“无我”状态的诗。我不说那不是诗,但绝不是好诗。 诗人的思维方式应该有独立性,重视自我的存在。“诗中有我”不仅是因为诗歌应该走向心灵的内向性,同时也是强调诗人的地位和价值。 诗人是敏感的,警惕而清醒的,他不是可亲近的人。 希望大家多悟。最后,关于“悟”,再给大家一个建议:寂然凝虑。 诗性,为集合抽象体,是从语言从思想从交流艺术中所抽象出来的灵动,是极美极丑极刚极柔的综合涅盘。它绝不仅仅局限于诗。诗性,可以表达的是一种感觉,也只能表达为一种感觉,一种既行云流水又极其浓缩极其深刻的表达感。 通俗的说法,画龙点睛是诗性,借景诉情是诗性,意味隽永是诗性,简洁明了亦是诗性。诗性是各人面对事物时所抽象出来强烈的感触,人不同所感受的诗性便不同。这便是为什么在有人面对一首诗一首歌一幅画黯然流泪的同时却有人在大骂“狗屁”“酸掉牙”。 当你的诗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赏,说明你的诗在结构和内容上具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引起感触”的“性”;而当你的诗不被接受时说明则说明你的,你只具有自己的“诗性”。由此从各自感触的角度上,我断言,诗并无好坏之分! 可是从社会学观点来看,人是种社会的动物,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便是社交。无论散文诗歌小说,当作为交流工具(不拿出来的我这也没必要评论)时,就必然会有某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人们在实践交流中的体验。在 此标准下,大多数人可以比较容易也比较流畅的理解作者的意愿。而这种标准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坏。 简单的说,诗性便是一种感触,在认可的标准下,是种美好的感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