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心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一、施虐受虐的定义一种施虐与受虐结合在一起的状态,在与别人的社会关系和性关系中,同时存在屈服和攻击的态度,伴随的强烈的破坏倾向,并且,推测这种状态带有力必多能量的性质[1]。之所以将施虐与受虐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我同意Harold P. Blum, M.D.的观点,即施虐与受虐现象是紧密相连的[2]。
二、研究施虐受虐的意义:负性治疗反应,一直是师治疗原发性人格障碍(包括自恋性人格障碍、偏执性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困扰[3] 。根据自己在精神中的体验和观察,负性治疗反应无论其最终的起源是什么,在治疗关系中都体现为一种程度不同的施虐受虐性质,负移情往往是通过施虐受虐来完成的。。Blum认为,施虐与受虐是一种复杂的妥协性混合体,具有多重功能,并且,很可能出现于心理发育的各个阶段。无处不在的施虐受虐现象,代表着满足、防御、适应、以及自体与客体关系的重要维度。所有的心理结构,都参与施虐受虐的妥协性混合体的构成[2]。施虐受虐的难以把握,以及概念上的众说纷纭,说明了我们还没有真正把握施虐与受虐的实质,还没有真正理解施虐受虐的总体动力学。通过对于施虐受虐的心理动力学研究极其适应意义的研究,使我们可以对于负移情、负性治疗反应能够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处理原发人格障碍的能力。
三、研究的角度::适应性是核心角度,即本研究主要是从适应性的角度出发,来在元心理学的层面,探讨施虐受虐现象的动力和起源。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是因为“适者生存”,是包括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内的决定物质和生命运动的最根本法则,只有从最根本的法则出发,才可能从本质上把握施虐受虐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从“稳定者生存”、“适者生存”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有满足适应这个前提,才能存在,所以,我们似乎也可以反推,凡是存在的,必然有其适应意义。本文就是在假设施虐受虐具有适应意义这样一个前提下,试图寻找到施虐受虐现象广泛存在的原始动力和适应意义。研究将首先根据几条公认的原理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然后,为了增加这些推理和假设的说服力,还将提供几个治疗中的个案,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提供证据。
假 设 与 推 理
1.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其适应优势和策略,主要来自有性生殖,及其复杂漫长的哺乳期——足够好的“容器”的原型。后来的其他复杂适应优势,都是这种有性生殖和哺乳的复杂化和高级化。但无论后来的行为模式如何高级和复杂,其基本模式是不变的。所谓精神动力学所最关注的,并非这些细节,而是试图把握高级和复杂背后的基本、简单的动力学是什么。所以,为了探讨施虐受虐的本质,我们不得不退回到生命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那一刻。因为生命得以进化和适应,主要是通过DNA载体或者容器的复杂性和分工开始的。
2.有性生殖的存在,表明有性生殖具有适应性。有性生殖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两个生命的相互吸引,这导致一种主体寻求客体的趋向的假设,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推测存在着寻求客体的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启动了客体力必多,这是客体关系的原始推动力,也是性化过程的原动力。
3.第二个前提,是互相吸引之后的吞噬,才能使有性生殖成为可能。所以,客体关系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相互的吞噬和被吞噬,相信这也将被本能所固定。任何吞噬,都必然包括吞噬者和被吞噬者,施虐受虐的原型、以及最初的施虐与受虐的主客体就此形成,我们可以将这种促使吞噬和被吞噬形成的本能,称做施虐受虐本能——可以推测,生命的原初时期,彼此互为食物、互相吞噬、带有浓厚的攻击和性化色彩的的这一瞬间,对于生物进化和有性生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但是,如果吞噬导致一个细胞的消失,是必使有性生殖失败,只有在吞噬的同时,又各自保持各自的存在和完整,有性生殖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存在的完整性是有性生殖存在的必要前提,是后来的个性化发展和形成的基础和动力。
5.因此,客体关系将在吞噬和自我保存共存、性化与个性化共存的的条件之下形成,并在性化动力的吸引和个性化动力的排斥的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和进化。超我原则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的,超我是平衡和妥协性化力量以及个性化力量的法则,相信这种超我也将具有本能的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本能。因此,客体关系将在吞噬和保存共存的条件之下形成,并向前发展和进化。可以推断,只有服从这种原则的物种,才能够被以有性生殖的物种被保存下来。施虐受虐是客体关系形成的贯穿始终的基本运动方式,客体关系形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施虐受虐的进化史。施虐与受虐的进化,是一个施虐受虐的驯服过程,伴随着去性化、去攻击化、与个性化。施虐与受虐的主要适应意义在于,使客体关系面临施虐受虐的选择压力,有利于淘汰不匹配的性配偶,从而不断形成势均力敌的、个性化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能量的、可以比较圆满地完成生存和生殖任务的配偶和个体。
6.后面的施虐受虐的进化时间表,将可能按照力必多发展阶段来完成,形成口欲期施虐受虐、肛欲期施虐受虐、以及俄底浦斯施虐受虐。所谓的在各个发育阶段的施虐受虐,本质上是客体关系在施虐受虐进化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7.施虐与受虐进化过程,受到所的能量,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能量的平衡和运动方向,决定着施虐受虐的发展或退行的阶段和时间。施虐与受虐的表现和运动形式,取决于主体力必多的能量效率,以及客体“容器”的能量效率。临床上出现的施虐受虐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力必多不足,导致的向客体关系的低级水平的退行和固着。父母及师,实际上是充当着儿童在施虐受虐中成长的心理容器——一个高效的热力学平衡容器。治疗关系的本质,是一个能量效率低的容器系统,与一个能量高的容器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师是一个“表面上施虐受虐的足够好的‘容器’”。
8.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作出一些进一步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施虐与受虐本能,是爱的开始,是一种比较早的本能和发展阶段;第二个假设是存在着发展的本能,这种本能具有时间顺序特性、或者具有高级和低级的等级制;第三个假设是本能的开启也受本能的控制;第四个假设是,本能的开启,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制约。
9.在上述假设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近乎完美地解释力必多的转移、分配、和的规律,当然,也可以对于有关施虐受虐的过程的作出动力学解释。并且,这一假设可以比较广泛地适应现存的各种有关施虐受虐的各种理论。(比如性化的受虐狂、比如女性化、比如道德受虐、比如容器概念等等)并且,在这一假设的指导下,对于原发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我将在下一节,介绍几个用来证明我的假设的个案。
五、临床案例:包括一个边缘型人格障碍,和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还有一个性化个案(略)。这些案例,使我想到了Berliner曾经说的这样几句话:“受虐态度,是一种企图得到所恨的爱客体的慈爱的邀请。”“受虐的痛苦,在潜意识中,象征着曾经给予他痛苦最初的爱客体。”“受虐,爱的客体的施虐,是一种与自体力必多融合在一起的爱客体力必多的施虐。”[4]。
最后,我愿意以弗洛伊德那篇伟大的著作《超越唯乐原则》的结尾中,曾经引用过的一句谚语作为结束语: “不能飞行达之,则应跛行至之,圣书早已言明:跛行并非罪孽。”[5]
~ 因为自恋性威胁会激起攻击,而且自恋和受虐是与自体表征和自尊相互交织联系的,导致自恋和受虐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互的影响,以及两者在发展上的不断相遇。自恋者通过掌控伤害、掌控失败和惩罚来保存全能感;施受虐者可能会被给予自恋性的奖赏,比如在战争中获得奖章。
~道德受虐:Freud指出了在殴打幻想中超我被重新性欲化的过程。应该注意道德受虐这个概念已经被从整体上置于超我的功能和内容之下,而同时超我对于施受虐现象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罪恶感将施虐转化为受虐,这种受虐可能包涵或者与其他形式的自我惩罚共存。
~ 性兴奋的洪流可以被用来掩盖或者稀释惊恐、抑郁和愤怒。疼苦和快乐可以用来掩盖并且控制其它感受和情绪,而这些情绪可能会被认为是更加痛苦和更具威胁性的。
最近在Novick的文章中以及Stoller 的即将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另一种新的观点。他们重新将重点放到了生理和心理痛苦经历的致病性作用上。实际上疼痛和痛苦会导致受虐性的幻想和重复的受虐行为。从这一观点来看,受虐并不是通过付出可接受的代价以追求快乐为目标的,其真正的目标是为了缓解痛苦。对于身体疼痛或者内心痛苦的追求是为了回避和掌控更加痛苦的创伤带来的更加严重的痛苦感受。
这种状况发生在那些经历了悲惨经历和伤痛的人身上。通过受苦来来缓解罪恶感或者是避免被惩罚可能是源于一种对创伤折磨的掌控。这些病人尝试用痛苦去修复、缓解和逆转另一种痛苦,用一种非常欣快的高潮来庆贺他们战胜持续痛苦的胜利。他们通过自我伤害来处理那些让他们疯狂的事情。这种被小心控制的重复是一种潜意识的努力,从痛苦的量的控制到痛苦时长、强度的控制,到痛苦的出现和消失都要去掌控。
这种病人不仅仅学会了忍受痛苦,还学会了在痛苦的时候微笑,学会了在痛苦之中寻找快乐,这样就可以把痛苦变得苦乐掺半。过去被动承受的痛苦现在开始在幻想和行为中主动地去掌控。在受虐的魔力下,过去的痛苦导致了欣快,或者痛苦被欣快所否认、减轻或者被稀释。
从这个角度来看,Kernberg (1991)所描述的强烈的施受虐兴奋是为了将自己从伤痛中拉开,去缓解或防御内心的侵略和攻击。被焦虑、愤怒情绪和性兴奋所淹没的孩子会经受持续性的创伤,他们尝试通过理想化受虐来进行防御和掌控这种创伤 (Coen, 1988)。令人愉悦的兴奋感或者稀释了、中和了或者和与痛苦以及令人难以忍受的淹没性的情绪进行融合。性兴奋可能有一种生物心理方面的功能来缓和破坏性的攻击性并能调节不快的情绪。
对于受虐儿童的研究表明:对这些受虐儿童而言,对施虐性客体的依恋是多么的强烈。被打总比被忽视好,损失客体和客体爱的威胁远比身心受虐造成的痛苦更加让人难以忍受(Berliner, 1958)。这样的孩子经常会抱持高度警觉,害怕别人和自己的攻击性,更容易出现应战的应激反应或者是冻僵性的抑制反应,对关系要么小心翼翼,要么完全退缩。在很多临床情境中施受虐现象、自恋性损伤、攻击以及自我惩罚可能会合并出现,有时候甚至无法进行区分。
新精神分析学认为,只有对生活感到枯燥明显的乏味的人,才会具有明显的施虐倾向。他们的生活没有理想、志向和价值,与其说像一潭死水,不如说是空白一片,没有任何其他的色彩。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遗弃了。这种想法让他愤怒和嫉妒, 并仇视其他人的幸福。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受虐者看起来并不是一副受气包的样子,而是很阳光开朗,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施虐者就是要吸收他们的生命力,才能缓解自己无处安放的空虚,同时又将黑暗的世界观扔给对方,令对方痛苦。
这种情形更像是施虐者学会了吸星大法,他不需要修炼内力,只需要把别人的吸收过来就够了。
但无可否认的是,施虐者真正不满意的其实是自己。
说来奇怪,这类人往往有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那个目标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他想要变成他却根本做不到,只能选择自暴自弃,用卑劣的行径掩盖自己的无能,在黑暗中诅咒他人永远得不到幸福。
所以,施虐者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他打击破坏他人,是为了忘记自己的失败。但是这种行为只会导致两种结果:
1,他会越来越自卑。他非常清楚自己欺负了别人,所以内心深处是害怕被报复的,这让他无法获得安全感,所以他时刻都要保持攻击的姿态;
2,强烈的焦虑感。因为他要时刻保持攻击,所以他的神经非常敏感,这导致他在遇到某种突发状态时,会爆发出内心的破坏性,比如他可能突然想杀了某个吸引他的人。
最终的结果可能让他彻底地精神分裂。
施虐者缺乏的是现实的成就感,所以才会把这种感觉转嫁到虐待他人的身上。
受虐者若是想要摆脱施虐者的控制,那就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内心,承受得住他的打击,又让自己不至于陷入自我怀疑、自暴自弃之中。
冷暴力是施虐者的游戏
每一个人都有施虐的冲动,当你极度愤怒的时候,你会想过弄死对方,把TA的脸按在地上摩擦。但这种暴虐性会随着心情变好而消失。然而冷暴力施虐者的虐待行为则是具体而持久的。
施虐者非常享受虐待的过程。他们天赋异禀,总能轻易找到人性中的弱点,然后加以挑拨、利用,他们喜欢别人因为他而痛苦,喜欢看着他人的精神在自己的攻击下崩溃。这让他们有一种超然的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操控人心。
所以他们没有愧疚、自责,没有同情心,不会停止这种行为。
冷暴力虽然不像真正施加于身体的暴力那样直接,却更加可怕。因为它隐秘而不为人知,受虐者往往无处可去,无冤可诉。他们被杀死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也因此,很多受虐者患上抑郁症,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冷暴力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有些人会变成冷暴力施虐者?他们是天生的虐待狂吗?总结一些他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发现他们明显相似心理:
1,掌控欲
他们对爱的表达方式是控制和压抑,将对方牢牢把握在手中才是最安全的,但是如果对方离自己太近,他反而会感到恐惧。
伴侣必须要安分听话,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向他们期待什么,因为他绝不会如他们所愿,给予他们需要的东西。这会让他有一种被控制感。
他们让对方动弹不得。
2,自恋
施虐者往往是自恋的,他们更爱自己,或者说只爱自己,他们找一个伴侣不是为了爱TA,而是为了让TA满足自己,给自己爱。一旦发现对方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存在,他就会不满意,并用强有力的语言告诉TA,你什么都不是。
3,怨恨
心存怨恨大概是施虐者无法摆脱的阴影,他们的内心盘着一团黑色的蛇,时不时就要露出来咬人一口,咬不死,也将毒液深深地透进去,让人生不如死。
真正的冷暴力施虐者,往往不会让对方有逃走的机会,他们用各种方式留下伴侣,甚至会扮演一个受虐者,等待对方犯错的时候,装作无辜受害的样子,以博得他人的同情。他们内心冷漠,缺乏情感,对于伴侣的指责无动于衷。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