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动漫现状如何?跟日本比呢?
关于中国动漫,我实在是勉强把它称之为动漫。动漫制作比动画更精良,可是我总觉得中国的动画片连动画这个称呼都勉勉强强。
麻烦不要说我叛国,就某些方面来说我还是个爱国的热血少年,但就动画来说,实在是爱不起来。
客观的说我也不能苛求中国的动漫产业,毕竟他刚发展没多长时间,比不上日本的庞大动漫企业。但是既然要发展,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特色?
喜洋洋和灰太狼,我从第一眼看到这部动画片就没喜欢过他。先不说它的模式模仿了猫和老鼠,每次灰太狼挨虐之后说的那句“我还会回来的”这不是宠物小精灵火箭队的台词是什么。还有那奇奇怪怪的什么仪器之类的,为什么我总能想到哆啦A梦的口袋?
昨天在电视上看到了机甲战士,就连那主角设定,我怎么看着那么像八神太一呢?
你模仿日本的动画我不反对,反对你也要模仿,但是既然你要模仿,模仿的应该是动画技术而不是故事情节。中国的文化是有目共睹的博大精深,那么多优良传统放着干嘛?为什么明明是自己国家的东西,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成了美国的东西。我就想,是不是如果中国弄的话,熊猫是不是又被弄成那憨态可掬的形象。难道你们自己都不知道吗?熊猫具有攻击性。
中国的动画注重说教。蓝猫淘气三千问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现在的中国的说教动画多了去了,就我看过的来说,为什么大多数都那么生硬呆板做作。同样是传授知识,名侦探柯南就技高一筹。同样是讲成长,百变小樱魔术卡就更为巧妙。
我总觉得中国动漫并不善于挖掘好的漫画,中国优秀的漫画家很多,他们的漫画作品并不逊色于日本漫画家。只可惜中国的漫画家们都被无视在强大的一根筋思维下不能将自己的作品变成生动的图像。
我不得不夸人家的动漫作品精良,美国的动画**,无论是飞屋环游记还是冰河世纪等等无数好的动画**,他们的细致让动物的每一根毛发都能以假乱真。更不用说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了。
记得前一阵中日合作的三国演义,报纸上报道说日本的动画师夸咱们你们的技术也很先进。别开报道真假不谈,你要真有本事就别在那自吹自擂,给我们弄出来一作品看看。
但是中国也有好的动画作品,大闹天宫,金刚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等都是让我们难忘的经典。为什么现在的动画不能像过去一样,像过去一样,可以让任何一个GROWN-UPs也会看的津津有味呢?
非专业90后,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近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日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漫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焦点。以下是几部我个人认为比较优秀的国漫,推荐给大家。
1.《镇魂街》
《镇魂街》是起点中文网原创的玄幻题材漫画,改编自陈粒的同名小说。2018年,它被改编成为了一部电视动画,大受欢迎。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鬼怪横行的世界中,描绘了一支对抗恶灵的镇魂小队的奋斗历程。包含主线剧情和众多插曲的故事,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和极具张力的打斗场面。此外,该剧还拥有强大的阵容,由诸多人气声优倾情演绎角色,声音和表情非常贴合。
2. 《大理寺日志》
《大理寺日志》是改编自肆元翼的同时代纪实小说,《大唐魔法师》的姐妹篇。该作根据唐代大理寺御史上官云侦案为蓝本,讲述了一段寻找真相,还原历史的侦探故事。该剧画风唯美,场景极具历史感,刻画了一位新科进士与一只咕咕为伴的偶然组合,通过一起解决一桩桩案子的方式,洞察了唐代社会文化的多种侧面,让观众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
3. 《三体》
《三体》是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成为一部动画**,2019年正式上映。这部**极富野心,它将小说中跨越几十年的多个时间段进行了巧妙融合,让整个故事产生了跌宕起伏的视觉效果和极度压抑的氛围,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该片的动画画风独特,注重细节和建模,尤其在描绘三体人的过程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这部动画片所呈现的未来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幻。
以上是我个人推荐的三部国漫,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相信一定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希望中国的动画产业越来越发达,将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呈现给观众。
前言
“最迷古代小青楼,巨树旁栽攀阁楼,楼下紧邻小湖水,潺潺细声润无忧。青砖红瓦养心静,四面碧草滤心情,这种感受它地无,惟我中国盛此景!”,谈到“非遗”,大多数人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平日里接触的并不多,尤其是年轻人,“非遗”话题也较为陌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大部分人可能仅限于其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敬畏却不知如何深入了解。但,其实,“非遗文化”早已经活跃在了年轻一辈的社交圈中。
提及“非遗”,必不可少的话题便是“传承”,身为后浪一代,我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两个常出现的文化遗产概念,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物” ,“物”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表现形式,重于“物”而非其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强调的是“人”,以人为核心 ,强调物质之外与人相关的技艺、经验、智慧、民俗等,只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能够延续。
“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不可再生的,为固态形式,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活态形式,可再生,可延续 ,“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于维护方式而言,“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故而注重的是固态维护,以修复和维护为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是“人”,更注重传承性和创造性。
虽然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但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形式也间接反映出了每个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生产方式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便需要借助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来进行研究或再创造。
白话文便是,“ 物质文化遗产”讲究的是“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倡的是“人” ,物与人的区别,简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灵活性,因为“人”可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哪些内容?
有朋友要提问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答案是:yes,“唐诗风采,艳丽卓目,啧啧有音,飘扬千古,宋词情调,优雅芬芳,伴歌清唱,飞远流长,元曲悠扬,轻快舒畅,随歌而行,飘扬四方。中华文采,经典永藏。”,有时候你不经意间接触的某种礼仪、舞蹈、诗词、美术等都有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根据百科资料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过接触,那么应该清楚,每个地区都有属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种类不一,同一个品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不同的展现形式,比如这几天我们正在度过的“端午节”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而属于“端午节”非遗项目就有15个。
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属性,具有灵动性与可控性。
年轻人学习非遗文化的渠道?
了解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与含义后,接下来, 年轻人,该如何学习非遗文化,有哪些是针对非遗的渠道呢?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许多有关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一直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平台也在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宣传非遗文化,学习的渠道也非常多元。
·PC端渠道
如果是要学习纯理论知识,需要科普非遗文化,推荐专业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比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非遗百科、光明网非遗频道等。
·书籍
书籍往往比线上浏览更让人记忆深刻,如果喜欢纸质版阅读,推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科全书》、《百心百匠》书籍版。
·电视/综艺&短视频平台
近几年无论是央视还是互联网平台,均有针对传统文化推出系列节目,其中也不乏非遗文化嵌入其中,如果是想寓教于乐的形式学习非遗文化,那么电视综艺节目、国漫以及头条号、抖音、西瓜视频、腾讯文创等短视频平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推荐综艺《百心百匠》、《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手造中国》、国漫《秦时明月》、《历师》等。
·游戏
后浪们对于游戏的接受度更甚于理论渠道,许多游戏中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以场景化的形式展现,更容易让人记住历史典故及文化内涵,如果是喜欢游戏的同学,可以通过玩游戏的形式了解,比如《故宫:口袋工匠》、《绘真·妙笔千山》、《云游敦煌》、《王者荣耀》等,里面也涉及到了不少非遗文化知识。
·文创类App
文化类产品较为垂直,文创类垂直领域也不乏好的App,里面涵盖了不同的文创产品及传统文化科普知识,如果想看通过产品的形式了解非遗文化,推荐移动端App:“东家”、“时代记忆”、“华作天成”、“文物加”等平台。
平台和形式多元化,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传承人,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以上渠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需而定。
年轻人该如何传承非遗文化?
回到开篇的提问,身为后浪,该如何传承非遗文化呢?
这个问题,仅从个人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技巧,“用心、走心”便是最好的传承,文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关注与参与。
1.有资源有能力者
有能力有资源者,可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将“非遗”产业化,众所周知,大部分“非遗项目”已经濒临危化,单纯靠传统的传承方式并不可取,非遗文化与新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才是“非遗”该走之路,有心者,可将“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是最佳的传承方式。
2.资源或资金不足者
资源或资金都不足,这是大部分年轻人的现状,想为非遗文化尽一份力量,却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心”,比如平日里的简单知识科普或学习、线下文化活动的参与与宣传等,有心者,尽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之事,这便是对文化传承的最佳敬意。
3.自媒体创作者
互联网浪潮下,最不缺的便是自媒体创作者,无论是前几年的图文时代,还是现在正在爆发的短视频时代,创作者将越来越多,如果你刚好想为非遗文化尽点力,而你又是自媒体创作者,那么,便以“宣传者”的身份做好传承人的角色,拍摄或制作非遗类主题的短视频或撰写非遗话题相关的图文,或以举办主题交流活动的形式将非遗文化宣传至线上线下,用自己擅长及年轻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将非遗文化进行更丰富更多元化的展示,本着“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心态传承文化,致敬经典。
结语
于年轻人而言,文化的传承,不在于能做得多成功或者影响力有多大,也不在于能做多少,做得规模有多大,年轻人对文化的传承贵在用心、走心。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圈层抓起,以小见大,让周遭的人一步步了解非遗文化,总有一天可聚沙成塔。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国家的力量,相信平台的支持,在国家大力宣扬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各大平台对非遗的扶持力度只增不减,而在这些优势之下,相信后浪们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文化,承遗风古训,传文化薪火,文化传承文明,让遗产不再遗憾。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见谅,同时,也非常欢迎对非遗文化传承感兴趣的盆友参与互动交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