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风格和歌德式风格的区别
歌德式风格:哥德式艺术是以教堂为发展的重心,其中,最受人注目的是在建筑上的表现;从罗马式的厚重、结实风格,转变为强调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独特形式,再搭配上教堂内大量色彩装饰的彩色玻璃窗,散发出一股神秘壮丽、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气氛。哥德式大教堂,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哥特式风格:
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有趣的是,歌特文化这样的现象除了在小说的纸页上展开,也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前后,一些乐团分别顶着「后朋克」(Post Punk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 Music)或「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逐渐混融成日后的歌特摇滚乐派。它们的特色是沈郁厌世的情调、冰冷刺骨的音符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穿插着对于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处理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锋的狂乱扮装出现,
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三者区别是什么?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罗曼式,大概说一下:
罗曼式是罗马覆灭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它是罗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过渡风格。罗马式建筑的特点是拱券但是他是平面券或者是券桶,外形比较厚重沉稳;而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将拱券发展了一个新的形式就是十字交叉拱,并且建筑的高宽比大,竖线条是外形的主导所以外形看起来空灵轻盈,而罗曼式作为过渡风格融合了这两个风格的特点,他的外形看起来仍然是罗马建筑的那种厚重沉稳,但是他的内部已经出现了哥特式十字交叉拱的雏形,他之所以还是看起来很沉稳是因为当时十字交叉拱的技术还不成熟,工匠们不敢把建筑起的太高。
简单的说区别,他们的区别实际是风格上的区别:罗曼式是哥特式的雏形并且以罗马式的风格为主导。哥特式是十字交叉拱的运用,以竖向线条为主导的建筑内部和外部形式。巴洛克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流派,大量运用手法主义和透视法创造一种动态,不安,华丽,雄壮的风格形式。
哥特式巴洛克洛可可三者区别表现在建筑特点和风格不同。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特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
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