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宝之拓片原拓与翻刻区别
它们的具体区别如下:
1、“拓片”是指在爨宝表面覆盖墨或油墨,在上面压上一张纸,使得纸上印出爨宝表面花纹的一种技术。拓片不会对爨宝造成任何伤害,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爨宝研究方法。
2、“原拓”是指在拓片制作过程中,使用与爨宝表面直接接触的原始纸张,从而获得最真实的爨宝表面图案。因为原拓的制作需要较高技术和耐心,所以被认为是一种较高级别的研究方法。
3、“翻刻”是指在爨宝表面直接刻画、雕刻或印刷出其花纹的方法,会对爨宝表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收藏和保护爨宝时需要谨慎使用。翻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技术,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被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拓片和原拓是一种安全且较为可靠的爨宝研究方法,而翻刻则是一种更加传统的技术,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使用这些方法时,需要注意保护爨宝的完整性和价值。
如何鉴定碑帖
有七大特点。
1、字法无常,尽得其势,在《圣教序》中,王羲之结字表现淋漓尽致。该方的方,该圆的也一定圆,长的长短的短,字形特征被强调,字体动感十分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
2、外定内变,大开大合,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
3、经心无意,自然意外,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天然几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计算,乃长期经心致无意而成,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
4、收放自如,无有雷同。通篇大、小、收、放,字字变化,无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论:“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
5、楷正之法,端庄古雅。6、形质高古,意趣难求。
7、集字高峰,后世典范。
鉴定碑帖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将碑帖拿到手后,首先大略观看一遍。先识名目,然后看装潢,观墨色,审视有无名人题签、题跋、收藏印记。再察考据,看拓本是否涂墨,有否拼补描填痕迹。从而得出初观结论,或真或伪,或旧或新,或精或粗。或是常见之帖,或是稀有名碑。若属稀有名碑、旧拓精品,则必须详加考核,仔细鉴定题签、题跋、收藏印鉴的真伪以及装潢年代等,方可定论。下面从两个主要方面介绍一些鉴定知识: 从纸张、墨色等外部直观条件进行鉴定 宋代的纸张,用放大镜观察可以见到较长的麻纤维。宋拓本常用帘纹纸,帘纹的宽度并无统一规格。明、清时的拓本纸张,麻纤维较短,含棉或竹类植物的成分较多。 传世的拓本历经数年会发黄、变脆,现在所见明代拓本已有不少裱边纸张变黄,这种纸极脆,稍不留心就会损坏。今日常见将纸染色或熏黄处理以充旧拓者,其色与历经时间磨砺的旧黄不同,极不自然。 鉴定碑帖,需要细致地观察,多看碑帖拓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墨色是最基本的鉴定条件。早拓本多数已失去墨的光泽。一般保存的时间越久,拓本墨的光亮度就越差。但是,这与拓本保存的好坏、开卷次数多寡有极大关系。经常翻动的拓本,墨的光泽失去得越快,反之则较慢。同时,墨色的光亮与否与其所含成份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清代宫廷御制《三希堂法帖》,由于使用了御制墨而乌黑光亮,开卷能映人影,一般拓本不可与之相比(图一)。如果保存条件良好,墨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有较明显的变化。 宋代拓本通常墨色较深,但历时年久,多经重裱,墨色已无光且褪色。明代拓本,多数采用松烟墨拓制,墨色深浓,含胶成分较少,部分采用擦拓方法的拓本,掉色严重;少数色深且有光泽者,拓制精良。 通过考据、避讳等进行鉴定 考据是鉴定碑帖拓本中最重要的一点。同一种刻石或帖版的早拓本保存字多且完好,晚拓则相反。早拓比晚拓多存或完好的字,称作“考据”。通过考据的比较,来鉴别拓本早晚是行之有效而且较为准确的方法。另外,在拓本上常见白色斑迹,这种星星点点或是一块块的白色痕迹,称为“石花”。石花就是刻版长期经受雨水和风沙的侵袭,风化产生的缺损;或是在某一时间,人为破坏产生于刻版的硬伤,经拓制后表现出的印迹。由于石花产生的早晚不同,各个时期的拓本也会有区别。因此准确地说,这些反映在拓本上的石花、缺损等痕迹,也是考据的一部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