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长征是什么意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8)阅读数 18#综合百科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扩展资料: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这支队伍的优良作风。通过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剿灭红军”的企图,使红色基因广为传播,长征精神至今被广为传颂。

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长征

什么是长征啊?

什么是长征?

首先长征是一件中国历史事件,其次长征是一次成功的战略大转移。

长征的详称: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历时2年整。

长征的主体:中共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长征的人数:起始约30万,最后幸存3万多。

长征的行程:二万五千里,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

长征的起因: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面对敌强我弱,四面埋伏的严峻形势,红军直投无路,唯有兵行险招,被迫开始万里长征。

长征经历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长征的意义:

虽然损失严重,但长征最终保存住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如果没有长征的成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极有可能被国民党军队巢灭,历史或将改写。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过程中,大大小小战役380余次,歼灭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极大的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曾经对长征做过这样的总结。

长征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地区。

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主力从闽西赣南出发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是什么意思?

红军长征的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