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qled和oled电视的区别

桃子1年前 (2023-12-09)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电视黑色

演示机型:海信(Hisense)H75E7A 系统版本:安卓11 以海信(Hisense)H75E7A、安卓11为例。

区别如下:1、OLED采用有机材料,发光材料寿命较低,QLED为无机半导体材料,工作状态更稳定,寿命更长,成本也更低;

2、OLED的生产工艺更复杂,QLED工艺流程相对简单,在大规模量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3、在同等画质下,QLED电视的节能性有望达到OLED屏的2倍,其能耗更低。

屏幕,也称显示屏,是用于显示图像及色彩的电器。荧幕尺寸依荧幕对角线计算,通常以英寸(inch)作单位,现时一般主流尺寸有17"、19"、21"、22"、24、27"等,指荧幕对角的长度。常用的显示屏又有标屏(窄屏)与宽屏,标屏宽高比为4:3(还有少量比例为5:4),宽屏宽高比为16:10或16:9。屏幕是显像管壳的一个组成部分。里层涂有荧光粉,当电子撞击屏幕时就发出光点,可显示出波形或图像,BSV液晶拼接技术采取LED背光实现色彩均匀显示等。

1、黑色显示水平 显示器显示黑色的能力可以说是实现优质图像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更纯粹的黑色能够得到更高的对比度和更丰富的色彩,在显示更纯粹的黑色方面,OLED是无可争议的冠军。OLED电视如果一个像素没有通电,它就不会产生任何光线,因此会显示完全的黑色。而QLED电视在量子点填充层后面使用LED背光,以提供更高的亮度和更广的色谱,使用软件来调暗不需要打开的像素。这会触发一种叫做“漏光”的问题,也就是说光线会溢出到应该显示黑色的部分,这是人眼可以分辨出来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影体验。三星正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来改善QLED电视显示黑色的能力,推出了一个新的抗反射层技术,据说可以改善这个问题,所以预计这可以缩小QLED和OLED在现实黑色之间的差距。然而就目前而言,OLED仍然是显示黑色的王者。

2、亮度 就像三星所宣传的那样,QLED电视在亮度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不仅仅取决于软件,主要是因为量子点能够在不损失饱和度的情况下达到色谱中更亮的色调,这在具有大量环境光的房间中显得尤为重要。QLED电视也被认为更适合用来观看HDR内容,因为图像中的光谱高光更亮更显眼,例如湖光或汽车车漆反射的光线。然而,这一点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OLED显示的纯粹黑色对HDR内容来说更好。

3、色域OLED曾在这个环节中击败所有竞争对手,但据三星公司声称,QLED电视中量子点的使用,使其在色彩准确度,色彩亮度和色彩容量方面都有所提升,在极端亮度水平下有着更广、更饱和的色彩。虽然不可否认的是QLED能够提供出色的色彩显示,但高亮度水平下更好的饱和色彩在正常观看情况下并没有提供过多的优势,所以在这一轮中是平局。

4、响应时间和输入延迟 响应时间是指每个二极管从“开”变为“关”所需的时间。响应时间越快,运动模糊越少,伪像越少。相信你已经知道OLED电视中包含数百万个单独的二极管,每一个的开关都是独立的。在QLED电视中,二极管排列成簇并发光,因此不能开关单个二极管,这导致“开”和“关”状态之间整体变慢。总之,OLED目前在所有电视技术中有着最快的响应时间,使其在这方面成为明显的赢家,更适合用来玩游戏、看体育赛事。

5、可视角度OLED再次成为赢家。QLED屏幕的最佳视角是正中间,无论是颜色、对比度还是图像质量都会随着视角的变大而逐渐降低。虽然不同产品之间的严重程度不同,但都是可以被用户感知到的。而OLED屏幕可以在高达84度的可视角度下不会出现亮度降低情况。虽然一些QLED电视在视角方面有所改善,但OLED依然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如果你对可视角度要求很高,那么OLED电视更适合你。

6、烧屏当画面长时间显示静态图像时,图像在屏幕上就会留下“残影”。用“烧屏”这个词并不准确,其实只是一种显示效果的退化。如果你长时间使用一个像素,那么就会使它过早地老化变暗,在其它像素的对比下,造成一种偏暗的印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问题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如果非要分出个胜负,那么QLED则是胜者,更不容易老化。

7、能耗 OLED面板非常薄,并且无需背光。因此,OLED电视的重量往往比QLED电视更轻,另外需要的能耗也更少,效率更高。

qled和oled电视的区别

8、售价 曾几何时,QLED电视可以轻松赢得这一环节,但OLED电视价格已经下降,而且由于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都是高端产品,因此可媲美的QLED电视售价也是跟OLED电视大致相同的,因此这个环节是平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