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的潜艇是用什么作为动力的呀?
是以核能为动力:
核潜艇就是以核动力为推进动力的大型潜艇。水中排水量可以达到万吨以上,下潜深度为300-500米,水下全航速度为20-30节,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
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飞航式导弹。按武器装备可以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
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鱼”号,是在1954年1月24日开始首次试航。首次试航即显示了核潜艇的优越性,人们听不到常规潜艇那种轰隆隆的噪声,艇上操作人员甚至觉察不出与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别,它84小时潜航了1300千米,这个航程超过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规潜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鱼”号和几艘常规潜艇一起参加反潜舰队演习,反潜舰队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
早期的核潜艇均以鱼雷作为武器。以后由于导弹的发展,出现了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核潜艇安上导弹之后,便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近程导弹和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攻击型核潜艇;另一类是以中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称战略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同时还可担负护航及各种侦察任务。弹道导弹核潜艇则是战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转移。在各种侦察手段十分先进的今天,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方发现,弹道导弹核潜艇则以高度的隐蔽性和机动性,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水下导弹发射场。
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经过三年航行试验于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海军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是集当今世界高、精、尖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于一身的产物,它涉及到冶金、机械、造船、电子、航天、化工、原子能、兵器等许多工业部门。因此,我国在十年动乱时期、在被封闭的条件下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又一次震惊了世界。现在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潜艇,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发射导弹试验。
中国海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但重视常规潜艇的发展,而且从50年代末开始就已经有计划地
使潜艇向导弹化、核能化发展。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转,几乎是同时,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
臻元帅就开始考虑中国海军发展核潜艇的问题了。其后不久,一份由各方面专家起草的报告便上
报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核潜艇。这份报告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毛泽东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建设从此起步。
根据中央指示,首先成立了以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为组长的四人小组,负责领导核潜艇工程。
随后,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二机部则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由海军装备
部长于笑虹负责协调工作。
中国核潜艇建设事业是从一穷二白起家的。当时,科技人员手中只有2张模糊的美国核潜艇
照片,这就是他们的全部参考资料。后经批准,海军相继组建了702基地、水声、热动力等6个研
究所。1959年1月,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成立,统一领导这6个研究所。这里汇集了彭士禄、赵仁
恺、夏铜、黄旭华、李毅、孟戈非、连培生等著名科学家。1961年7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海
军舰艇研究院,由刘华清任院长。
1962年,前苏联从中国撤走了全部原子能专家,加之我国正经受着经济困难,为了给原子弹
让步,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但保留了一支50多人的核动力研究班子,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验。
1965年3月,核潜艇工程再次上马,并确定了“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再搞导弹核潜艇”的分
两步走的方案,同时任命彭士禄、黄纬禄、赵仁凯、黄旭华为核潜艇总设计师,并要求全国两千
多个厂所院校、上万名科技人员配合攻关。中国核潜艇进入全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建造第一艘
核潜艇所需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
缆3000多种、总长90余千米;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千米。
1970年7月17日凌晨2时,我国核潜艇陆上模拟堆开始提升功率,7月30日,试验达到满功率,
宣告我陆上模拟堆正式建成。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并开始进行设备安
装工作。1971年6月,第一次全艇联合试验开始进行,接下来是核潜艇水下启堆试验;1971年8月
23日,该艇第一次以核动力航行驶向试验海区,进行检验性试航。在先后四个阶段的试验中,该
艇先后出海20余次,试验项目近200个,累计航程6000多海里。
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加入了人民海军的战斗行列,中国从此昂
首进入了核潜艇国家的行列。该艇首任艇长是杨玺。此后,又有多艘攻击型核潜艇建成服役。
1985年冬末,中国“长征3号”核潜艇进行了远洋航行训练,总指挥是杨玺,艇长是孙建国。在
长达数月的远航训练中,该艇穿峡谷、走暗流,并与国外舰船进行巧妙周旋,终于打破了由美
国“鹦鹉螺”号创造的核潜艇最大自持力84天的记录。1988年,中国核潜艇又进行了极限深潜
试验,总指挥仍是杨玺,艇长是王福山,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也参加了这次颇具危险性的试
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两次试验既证明了中国核潜艇建造水平是高的,是有作战能力的,
也为今后的进一步改进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紧发展自己的水下核打击力量。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下
水,并于1983年正式服役。其后,该艇又圆满完成了最大自持力、极限潜深、水下全速航行、
大深度鱼雷发射等试验。1988年9月28日,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
弹取得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核威慑力量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
中有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杀手锏”。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了核潜艇,这本身就是
一个奇迹,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威望。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更
先进的中国核潜艇游弋在蓝色大洋之中,成为令任何来犯者望而生畏的“深海猛鲨”。
潜水员如何从海里进入潜艇内部
请补充一下,你说的潜水艇是打仗用的还是民用还是科学研究用的?不然我不好回答。
回答你:
1、各国潜艇设计都是机密,水箱有多大,有多块的速度进水排水,关乎潜艇下潜上浮速度快慢,这些都是机密,如何增压等等都是机密。以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美国潜艇的下潜速度是最快的,从水面下降到100米深只需要八秒。水箱全满了,开增压照样能浮上来。潜艇并不是灌满水了里面的人都得带氧气罩。里面大部分空间都是气体。只是水箱满水和潜艇自身重量才下潜。水箱漏水了我就不明白了。水箱本身就是为了进水的。在水下还怎么漏水?只有进水和排水,不存在漏水。你要说水箱往潜艇内部漏水,那是不可能的。
2,水下速度最快的潜艇如果不按装备部队,只是研发的话是苏联的P级潜艇,设计速度是水下40节,而实际测试速度最高是44.7节,比常规作战水面大型舰艇还要快(目前水面大型舰艇速度还不过35节)。但P型潜艇没有最终装备部队,而是采取后来定型的A级潜艇,也就是前苏联“阿尔法”级。达42节如今证明,速度快不是潜艇应该具备的首要参数,因为会造成很大的噪音。潜艇的倒车是应付突然情况,比如躲避攻击,其速度会有个缓冲,因为在水里,这样的缓冲是非常缓慢的。所以没有国家的潜艇在遇到危险时选择倒车。通常都是满左舷满右舷躲避鱼雷攻击。在作战时,你一旦“停车”是非常危险的。而倒车过程,由于有个缓冲期,潜艇会出现“停车”。关于水面速度,潜艇的水面速度要比水里速度低个几节。这是因为潜艇在水里的速度有几个要素:
潜艇的阻力构成主要为摩擦阻力Rf、粘压阻力Rpv、附体阻力Rap、兴波阻力Rw,它们随航速而变化其大小,但各自的变化率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摩擦阻力Rf与航速V的1.83次方成比列,粘压阻力Rpv约比例为航速的平方,兴波阻力Rw一般与航速的4--6次方成比例,附体阻力Rap变化率较小,可以近似的认为是一个定值,但水下状态一般略大于水面状态。
水面状态阻力计算为
Rt=Rf+Rpv+Rw+Rap
水下状态阻力计算为(潜艇距水面大于1/2艇长,近似认为不受自由面影响,兴波阻力忽略不计)
Rt=Rf+Rpv+Rap
因此水下航速要比水上航速快。
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会开发速度快的潜艇,那容易暴露自己,潜艇的工作室潜伏,突击,逃跑。隐蔽最重要。潜艇的速度之要略比水面舰艇快就行了。现在你能看到的各国水面战舰都没有超过35节,潜艇就是攻击这些目标,而不是攻击导弹快艇,攻击气垫船,没有必要弄很快。
目前潜艇没有攻击反潜机反潜直升机的武器。技术难度太大,也没有必要。反潜是每个国家海军最头痛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应对方案,很难限制潜艇的优先攻击。而潜艇在攻击目标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逃命,而不是去做英雄,等你反潜机过来再干掉几架威风一下。潜艇提高下潜速度和深度才是王道。
一般潜艇战斗在水深300米的地方开战的可能性最大。海地探测是一个非常耗时和非常困难的事情。二战潜艇基本有窗,现代潜艇基本没窗,随着下潜深度提高,压力增大,潜艇必须没窗。因此要对海底地图很了解才行,人类目前已探测的海底十分可怜。下潜到没有探测的海底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且由于大陆架的关系(大陆在海底的延伸),下潜深度300足以。比如中国,有下潜300米深的基洛级潜艇就足够了。当然,这是对攻击型潜艇而言,而对于战略核潜艇,其下潜深度必须要高。准确的下潜深度各国都是保密,因为这是战争武器,不是民用不是科学研究用。只会给出个模糊数据,目前公布下潜深度最高的是美国,1200米。同时俄罗斯和美国都公布准备建下潜深度达6500米新一代潜艇。德国214常规是400米,日本亲潮级常规潜艇是600米,这些都是安全下潜深度,一般极限下潜深度要比安全深度多20%。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决定了大多国家的潜艇都涉及在安全下潜深度300米,那是300米的水深能接收到长波电台信号,低过这个深度就接收不到了。司令部的命令你都接收不到,你还怎么打仗。
潜艇的探测分为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主动声纳就是主动探索,主动发出信号,通过反射知道你的位置,进行攻击。而被动声纳是只接收,不发射信号。两者各有优点,主动声纳开发早,技术成熟,而且因为是自己的声音,自己能听的更清楚,你在吵杂的人群中喊,你能很容易分辨自己的声音。被动声纳就只能找对方的声音。在吵杂的海底环境中,要发现别人的声音很难,(英法不是核潜艇撞上了吗,因为大家的噪音都很小,而且都没开主动声纳,结果撞一块了)。主动声纳有个缺点,就是一旦开了,别人马上能发现你的存在。所以潜艇到了要攻击目标时,才会开主动声纳。
潜艇没有水下监视器。在很深的海地,没有光线,你什么都看不到。
水下可视其实只有几米--十几米,尤其有潮流的时候,几乎就看不到,太多杂质。50米深的海水和四五米深的海水不一样。而且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潜艇没有窗照样跑的很好,都是看地图在走。
关于水下航速为什么比水上航速快,我已经在上面说了。
这个东西不是技术难点,通过2扇闸门进入舰艇是完全可行的。但是没有潜艇这么做,为什么呢?
首先,潜艇下潜深度比较深,好几百米,而潜水员是不可能下潜那么深的,穿潜水服也抵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潜水员也无非就水下几十米了。那么如果要潜艇在水中的深度上升到几十米的话那么潜艇就很容易被发现了,那么还不如直接浮出水面进人算了。
第二,潜艇一般不再岸边,如果在岸边那也没必要从水下进了,在深海的话,那么潜水员不可能从岸边游到深海去吧?就算用船送过去也没有人敢潜下去,跳进海里潜艇是跑不了,但是潜水员自己就不知道会被海水冲到哪去了。
第三,潜艇上的人员都是配好了的,分工明确,不会需要中途进来个人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