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祖宗是怎么讽刺人的吗?
段子绝对是二十一世纪之后,尤其是最近十年之内才流行起来的一个词语。大家平时感觉到无趣的时候,都会说:你来讲一个段子听听!但是你要是以为古代没有段子,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人编写的段子顶多能够流行一时,但是古人编写的段子可是能够流传千古的啊。
古人的段子自然就是他们所写的诗词了,下面我们来看看那些流传千古的讽刺诗词,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讽刺人的。
第一句: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这是清朝文映江的《咏针》,看似是写针,但是写针哪有写“眼睛长在屁股上”这种语句的?虽然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但是实际上是这个人接着针在骂人。而且这个骂的真狠啊,现在人的口头禅不就有这么一句吗?估计都是从这句诗上面来的。
第二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相信杜牧的这首《泊秦淮》是大家都知道的典故了,尤其是这两句,其中对统治者的讽刺意味,简直是深刻到了骨子里了。后来多少后人形容统治者的腐败,形容人的无知,就是用这两句诗歌来形容,讽刺别人讽刺到这个份上,杜牧大哥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相信看完李绅的这首《悯农二首》,大家深有感触吧,任何时代,上层人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挣扎在温饱边缘的农夫给创造出来的。但是呢,这首诗里面的后两句,极大程度的讽刺了统治者的腐败。农夫饿死不是因为天灾,而是因为人祸啊。
第四句: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事亲若能此,岂不成孝子?
这是明朝董应举的《杂作》,一副明朝时代活生生的官官勾结的形象,不久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吗?诗文的最后两句,用了孝子这个词语,可谓是讽刺到了极致。
第五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宋朝张俞的《蚕妇》,他为啥要哭呢?养蚕人辛辛苦苦养了一辈子的蚕,却穿的粗布麻衣,却不敢穿罗琦,你说说这是什么世道?
看起来讽刺这件事,古人比现代人要高明多了,他们写的段子让人读了之后,深有感悟,于是才可以流传千古。而现代人说的段子,则没有那么荣幸有流传千古的机会,因为内涵不高啊。
这是封建礼仪的遗存,但是在我看来,存在即是合理,山东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跪拜礼本来就是从古代遗传下来的一种礼仪,有可能在城市里很难看到这种情况,但是,每年过年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是很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鲁西南地区,一个大家族的年轻人集体上门给长辈行跪拜礼,那场面很是壮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年过年的跪拜礼,这事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觉得存在即合理, 对于一些遗留下来的传统礼仪。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单单从跪拜礼这事上。我还是非常支持的。
传统文化礼节不能丢 跪礼从春秋时期甚至更早 延续到秦汉时期就是席地而坐坐在自己腿上躬身施礼 后来人们就把这礼节延续下来了
齐鲁之地,礼仪之邦,国民中别处己断代的传承,在我们山东仍然在延续。古代的叩拜大礼,是跪拜天地君亲师,现代早已没有了君王,但人生天地间,感恩天地祖先教化,感思父母养育亲情,为之叩拜似也无不妥。
众所周知,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对传统的礼仪非常重视。逢年过节,给长辈行礼,这是传统,是每个山东人从小被熏陶的,从会跑就跟着父亲过年去拜年磕头,女孩跟着母亲(有的地方女孩可能不去拜年),这不是陋习,这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仪式,一种对祖先的敬仰和认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尊敬。
山东农村人挨家挨户磕头拜年除了给长辈行礼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会把家谱轴子挂出来供奉,而上面有的是这一姓的祖先和所有逝去的先人,所以跪拜的更是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先人。
除此之外,在山东很多地方,每当村里有人去世,基本上村里每户都会去给逝者去送点纸钱,磕个头(磕头也不是简单的跪下就拉到,分九拜礼、四拜礼,等等,甚至拱手放在哪边都有讲究),以表惋惜之情,这是习俗,也是文化传承。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