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黄金是避险产品吗?黄金、债券、股票谁更避险?

桃子1年前 (2023-12-14)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黄金债券

、、,这三个投资产品在金融危机中相信很多人都会偏向选黄金,诚然,股票绝不是个最佳选择,但是黄金真的是避险产品吗?股票、黄金、债券谁更避险?外媒Seeking Alpha 分析师Robert Singarella Jr.对此作了一个比对分析。

上周国际金价连续第四周录得涨幅,其中原因之一是受疲软经济数据拖累,美元走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地缘政治上的紧张局势,刺激黄金的避险需求。上周五欧盟与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三国签署了全面的贸易和政治协定。俄罗斯外交部此后发表声明警告称,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与欧盟签署全面贸易和政治协议将给两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带来严重后果。

谈及黄金的避险需求,似乎任何经济波动甚至政治动乱和军事行动都构成了黄金避险需求的来源:1971-1973年的石油危机和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战后第一次黄金牛市;“9·11”事件当日,纽约金价急速上涨黄金的避险价值的根源来自于黄金残存的货币属性,即历史上长期作为金属货币或纸币本位的黄金相对于各国发行的信用纸币的保值功能。经济波动乃至政治军事突发事件动摇人们对于一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引发购买黄金以规避货币贬值风险的行为。因此,黄金避险需求是循着“经济金融危机或政治军事变乱——实体经济下滑或者货币供应失控——货币贬值风险——抛出纸币购买黄金”的逻辑链条而产生的。

美国投资资讯网站Seeking Alpha 分析师Robert Singarella Jr.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债券、黄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解读这些投资产品的对冲功能。他称,对于黄金作为一种可以对冲金融危机和政治危机带来的风险这种描述太过模棱两可,需要更明确的定义。因为投资者必须了解到危机逼近,需要对哪一种产品做空,还是只简单持有现金。然而,事实是,危机到底在何时发生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因此,需要对市面上主要投资产品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进行对比,从而得到进一步了解。

上图从上至下分别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基金SPDR Gold Shares ETF、标普500指数以及债券指数ETF-iShares iBoxx投资级公司债(LQD)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期间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

Singarella将金融危机失控之前2008年1月1日作为制图起点,以当天收盘价作为各个投资产品资产的价值基准。以2009年6月1日为终点,是因为在此之前各个投资产品资产均达到历史地位,在此区间的变动幅度可以提供充足的信息来评估各个投资产品在危机期间损失程度。

从图可以看出,标普500指数2009年3月9日触及最低点数收于点,跌幅是其他的两倍。三种产品并没有在同一时间触及最低点。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大胆的说,黄金相对于股票是避风港;然而,与LQD相比,并不见得如此。与LQD相比,黄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收窄幅度较小, 但黄金波动幅度明显比LQD高。当LQD下降时,黄金也是如此。随后黄金有一个快速反弹,但是之后又是一个崩溃。黄金和LQD在2009年初达到盈亏平衡水平,但LQD又在达到盈亏平衡前又面临10%下降。

尽管从图表反映的投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来看,黄金是比LQD更好的避风港,但未能考虑投资者心理。两种投资产品在危机期间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收窄, Robert Singarella认为黄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收窄,比LQD更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在最低点附近卖出。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在危机期间,投资级债券与黄金相比,是一个更好“安全港”,但是Singarella也承认这个结论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总而言之,投资级债券,股票,黄金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对比表明黄金在金融危机期间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风港这点并不是毫无根据。股票显然是在危机最糟糕的选择。比起其他资产,失去了超过两倍的价值。但是对于投资级债券和黄金之间,谁是最佳选择这点还需进一步分析。

从投资者方面来说,操作的难易度股票>期货>黄金>债券>基金。

从投资品种的理解难易度来说期货>黄金>股票>基金>债券。

从最大风险最大化后的收益来看,期货,黄金>股票>基金>债券。

从去杠杆后交易的风险收益均衡比较看期货>黄金>债券>股票>基金。

黄金是避险产品吗?黄金、债券、股票谁更避险?

从最保守的投资角度来说,买债券型基金是稳赚的,收益一般年4%到8%。

从风险投资的角度说,如果去掉期货的杠杆效应,期货的投资收益要好于股票,因为诸如农产品要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股票受行业影响和政策影响,不确定性更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