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暑湿和湿温有什么区别啊?谢谢

梵高1年前 (2023-12-14)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暑热香薷

第十章 湿温(暑湿)

--------------------------------------------------------------------------------

暑湿和暑温一样都是发生在夏季,属于暑病范围的急性外感热病。暑湿除了暑热见症突出外,兼有湿邪郁阻的临床表现是其特点。从其发病的过程来看,初起以寒热、身体痛楚为主要表现。后即进入气分,并且以气分阶段证候为主,而暑湿病邪化燥化火、内陷营血分者不多。学习本章,重点要掌握本病的含义,与暑温、湿温的区别,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在病变初起,要注意暑湿病邪阻遏肺卫,宜透宜清,如兼寒湿者则应予温散。在暑湿病邪入里以后,可以从其郁阻少阳、困阻中焦或者弥漫三焦进行论治。应该充分认识到脾胃虚弱和气机升降失常在病变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要熟悉对本病的诊断和对病程中出现的出血、黄疽、肌肉疼痛要分清其病理和对症处理方法。此外,尚应了解冒暑和暑秽的含义和证治,特别是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者宜采取应急的措施。

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引起,以暑热见症突出,兼具湿邪郁阻证候为特点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在临床上除表现暑热见证外,还有胸痞、身重、苔腻、脉濡等湿邪内阻的症状。暑湿多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之交。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系外感暑湿病邪。夏季气候炎热,暑气既盛,且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气与暑热相合,则形成暑湿病邪。暑湿病邪兼有暑邪炎热酷烈、传交迅速和湿邪重浊、易犯中焦、弥漫三焦、病势缠绵的双重特点。

正气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值夏暑湿盛之际,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呆滞,加之饮食不节,损伤中气,脾胃更见虚弱,而易感受暑湿病邪发为暑湿。如曹炳章所说:"人在此气交之中,受其炎蒸,元气强者,三焦精气足,或可抗邪。元气虚者,三焦精气不足,无隙可避。可见正气亏虚是本病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

此外,因贪凉饮冷,易发暑湿兼寒证。夏暑气候炎热,患者多因暑畏热而乘凉露宿,饮冷过度,或者触冒风雨,易为寒邪所侵,阳气为阴寒所遏,故病初即见暑湿兼寒的表现。

由于暑为火热之邪,湿为阴凝重浊之邪,两邪相合在病变过程中既有缠绵难解之特点,又有化热化燥、伤络、郁结发黄等变化。病变初起多由肺先受病,外则邪郁肌表,内则肺气痹阻,暑湿内蕴,气失调畅,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暑湿伤气,肺先受病,诸气皆痹。"又说:"暑湿皆客邪也,原无质,故初起头胀、胸闷,但伤上焦气分耳。"暑湿传入气分,病变部位比较广泛,或雍滞肺络、或弥漫三焦、或邪干胃肠,尤为多见的是困阻中焦。暑湿病在发展过程中也可化燥化火,甚则可向营、血分传变,如可内陷血分而损伤肺络引起咯血,其他化燥化火的有关发展演变可参暑温病。至于暑湿之邪胶结,缠绵日久,可使元气更伤,阴液暗耗,多见身热不退,自汗,口干渴,神疲肢倦。恢复期可见暑湿余邪蒙绕清窍的病机变化,出现头目不清,昏胀不舒等症。

二、诊断

(1)本病发生于夏令酷暑湿盛季节。

(2)患者是否素禀虚弱,脾胃受损,同时有否劳倦过度,溽暑冒雨,贪凉饮冷等病史或诱发因素,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起病急骤,初起以寒热、身痛为主要表现,进入气分后,以发热、心烦、尿赤等暑热内盛症状突出。病程中多有黄疸、出血体征,常兼有脘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

三.鉴别诊断 从暑湿的临床表现来看,应与暑温、湿温和伏暑等相鉴别。

四、辨证论治

暑湿初起,邪遏肺卫,既困于肌肤,复阻于肺络,此时宜透宜清,其兼寒湿者则应于温散。暑湿之邪入里,若阻于少阳气分,乃致枢机不利,当宜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暑湿中阻,宜清暑化湿;暑湿弥漫三焦,三焦气化失司,气机不畅,可予宣通三焦,助运和中。暑伤元气,湿阻气机,当清暑化湿,益气和中。

一旦暑湿化燥,邪热内盛,肺之脉络为邪热所灼伤而见出血之象,宜清暑凉血安络。 暑湿后期,尚须清余邪、调气机、和脾胃。 至于暑湿化燥化火后所引起的其他病证,治疗可参暑温等病。

(一)暑湿在卫

证候 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口不渴,舌光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如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胸脘痞闷,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象浮弦。

分析 此为暑湿初起。外邪郁遏肌表之证。暑湿袭表,闭阻卫分,则见微恶风寒。邪正交争而为身热。暑性炎热,故其身热较高。腠理郁遏,邪热雍盛则头重痛胀,无汗或微汗。暑湿遏阻经络肌肤,则身重肢节酸楚。湿邪内阻。气机不畅故脘痞、口不渴。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乃暑湿在表之征。

如先受暑湿病邪,再感寒邪,以致暑湿内阻。寒邪外束,腠理闭塞,玄府不开,故发热无汗。卫表郁闭,邪正交争剧烈,则为恶寒,甚则寒战,身形拘急;湿邪内阻,清阳失展,气机升降失常,心神被扰,则胸脘闷,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象浮弦系暑湿内阻,外邪束表之象。

治疗 透邪达表,涤暑化湿。方用卫分宣湿饮和新加香薷饮加减。

卫分宣湿饮

香薷 青蒿(后下)滑石 茯苓 通草 杏仁 鲜荷叶边 鲜冬瓜皮 竹叶

方取香薷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能解表散寒,涤暑化湿,因其恶寒轻故用量宜少;青蒿味苦性寒,气亦芳香,有清解暑邪,宣化湿热的作用,两药相配,香薷助青蒿透表之力,青蒿可制香薷辛温之性。共成辛凉微苦之性。青蒿后下之意在于取气之芳香,合轻可去实之意。杏仁宣通上焦气机,鲜荷叶气味芳香而清暑热,滑石、茯苓、通草、冬瓜皮等甘淡渗湿热于下,淡竹叶清热生津。诸药合用,透表清暑,渗湿泄热,其病可解。新加香薷饮

香薷 银花 鲜扁豆花 厚朴 连翘

方中香薷性辛温而气芳香,可解表散寒,化湿和中,合银花、连翘辛凉以清热涤暑,扁豆花、厚朴消暑化湿和胃。吴鞠通称此法为辛温复辛凉法。药仅五味,却合散寒、化湿、清暑于一方。临床应用时,如见汗出热退,香薷即应停用。暑为火热之性,故暑热易伤气,而香薷发散,多用则有耗气之弊。头痛甚者可加蔓荆子。发热较甚者可加青蒿、大青叶,咽痛者可加青果,尿黄赤短少者可加竹叶、芦根、滑石等。

卫分宣湿饮和新加香薷饮同样为用于暑湿在卫之方,但前者药取辛温合甘淡之品,意在透邪达表而化湿,用于暑热之象较轻者;后者药用辛温合辛凉之品,重在解表清暑,用于寒邪外束而暑湿内郁者较为合适。

(二)邪干胃肠

证候 发热,腹痛,心烦躁扰,口渴喜饮,呕吐频作,大便泄泻,泻下急迫秽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分析 本证为暑湿病邪,直趋中道,致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之证。暑湿邪盛入中焦胃肠,正邪相争则发热。暑湿困阻肠胃气机故腹痛。暑热郁遏于里,心神被扰故心烦躁扰。热灼及吐泻伤阴则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暑湿俱盛、内伤胃肠,胃失和降则呕吐频作。下迫于肠则大便泄泻,势急而大便秽臭。舌红、苔腻、脉濡数皆暑湿俱盛之征。本证与湿热吐泻。性质类同而有轻重之别。湿热吐泻、可急可缓;本证来势急迫,发热较湿热证为甚,病情较重。由于吐泻较频,极易伤阴化燥而入营、血分之证。

治疗 清解暑热,化气利湿。方用苓桂甘露饮。

苓桂甘露饮

茯苓 甘草 白术 (炙)泽泻 官桂(去粗皮)猪苓 滑石 石膏 寒水石

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方中滑石清解暑热、利水渗湿;甘草和中生津;石膏、寒水石清暑热、解烦渴;佐以官桂助阳化气利水;白术、茯苓健脾运湿;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泄热,共奏清解暑热,化气利湿之功。

若呕吐较剧者可加生姜、竹茹和胃止呕;小便短少者加车前草渗湿利尿;若四肢酸楚筋脉拘急者,加川木瓜、白芍以舒筋缓急。

(三)暑湿困阻中焦

证候 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脘痞呕恶,舌红赤,苔黄腻,脉洪大。

分析 本证为暑湿困阻中焦证。暑热内炽阳明,里热蒸迫,症见壮热、汗出、烦渴、面目俱赤、脉洪大等。湿邪外渍则肢体酸楚,湿邪中阻,闭郁气机,胃气上逆则脘痞呕恶。暑湿下注则小便不利。舌红赤、苔黄腻是暑湿中阻、暑热偏盛之征象。

治疗 清暑化湿。方用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 生石膏 白豆蔻 滑石 知母 草果仁 荷叶 竹叶卷心

本方为加味苍术白虎汤去枇杷叶、冬瓜皮加荷叶、竹叶。阳明暑热炽盛,故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并以滑石、竹叶卷心导暑热从小便而去;苍术、草果燥湿,白豆蔻、荷叶芳香化湿邪。若暑热炽盛,热势不衰,可加栀子、银花、连翘等以泻火清暑;肢体酸楚甚者可加桑枝、汉防己化湿通络;热盛动风,头痛、项强,可加白僵蚕、蝉蜕、菊花、地龙等以凉肝熄风;若兼鼻衄。或痰中带血,可加生地、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

(四)暑湿弥漫三焦

证候 身热面赤,耳聋,头眩晕,咳痰带血,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赤,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 本证为暑湿病邪入里,弥漫三焦之候。暑热挟湿而蒸腾于外则身热不退。暑湿犯及上焦,如上蒸头面则见面赤,蒙蔽清窍则耳聋眩晕。叶天士说:"湿乃重浊之邪,热乃薰蒸之气,热处湿中,蒸*之气上迫清窍,耳为失聪,不与少阳耳聋同例。"少阳耳聋乃胆热上冲所致,必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脉弦等症,与本证因湿热郁蒸而耳聋者显然有别。暑湿侵袭于肺,损伤肺络,肺气不利,气机受阻,则见胸闷而咳痰咯血。暑湿阻于中焦,气机升降失调,则脘腹痞闷而不甚渴饮。暑湿蕴结下焦,小肠泌别失职,大肠传导失司,则小便短赤而大便溏臭。舌红赤,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暑湿内盛之象。

治疗 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用三石汤。

三石汤

滑石 生石膏 (先下)寒水石 杏仁 竹茹(炒)银花 金汁(冲) 白通草

本证为暑热较甚而湿邪较轻之候,邪在气分而病位涉及上、中、下三焦。方用杏仁宣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暑湿易化;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银花、金汁涤暑解毒。若见心烦、胸闷较甚者,可加栀子皮、竹叶心;痰多带血者,可加川贝、竹沥、白茅根;小便赤痛明显者,可加车前草、意苡仁等以加强清利暑湿之功。

(五)暑伤肺络

证候 灼热烦渴,咳嗽气喘,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喘促,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分析 此为暑湿化燥化火后内陷血分,损伤肺络之证。暑热内蕴,消灼津液则身灼热而烦渴。暑热迫肺,肺气失于宣降则咳嗽气粗而为喘息。暑热损伤肺络,血从上溢故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甚则可出现口鼻鲜血外涌。暑热上扰心神则烦躁喘促。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均为暑热盛而伤气阴之象。

治疗 凉血安络,清暑保肺。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先下) 生地 丹皮 赤芍 黄连 黄芩 黄柏 银花 山栀 藕节 白及白茅根

本证为暑湿化燥化火。暑热蕴结成毒,伤及肺络,故用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安络。黄连、黄柏、黄芩、银花清暑保肺,藕节、白及、白茅根、炒山栀清热止血。

(六)暑湿伤气

证候 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舌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分析 暑湿病邪内郁,热迫津液外泔,则身热自汗;暑热扰心,损伤津液,故心烦口渴;暑热阻滞气机,伤及中气,元气亏损则胸闷气短,四肢困倦,神疲乏力;暑热下迫,水道清浊不分,故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苔腻为湿邪内蕴,脉大无力乃气虚之象,濡滑带数属暑湿内困之征。

治疗 清暑化湿,培元相中。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

暑湿和湿温有什么区别啊?谢谢

东垣清暑益气汤

黄耆 苍术 炒党参 升麻 橘皮 炒白术 泽泻 黄柏 麦冬 青皮 葛根 当归六曲 五味子 炙甘草

暑湿耗气,故方内用党参、黄耆、甘草益气固表,扶正敛汗;苍、白术健脾燥湿,配泽泻利水渗湿;麦冬、五味子保肺生津,黄柏泻火以存阴,当归养血而和阴;升麻、葛根发散表热,升举清气,青皮理气和中,六曲和胃消食。全方药味多而不杂,药力和而不峻,药性平而不偏,从助运和中着眼,取补益气阴治本。

(七)暑湿余邪未净

证候 暑湿悉减,低热未除,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分析 此为暑湿余邪未净证。暑湿之势已减,但余邪未净,故见低热。津伤未复,故口渴而不渴饮。暑湿余邪蒙清窍,故头目不清,昏眩而微胀。舌淡红、苔薄白为暑湿余邪不盛,病变轻浅之象。

治疗 清化暑湿余邪。方用清络饮。

清络饮

鲜荷叶边 鲜银花 西瓜翠衣 丝瓜皮 鲜竹叶心 鲜扁豆花

方用西瓜翠衣、鲜银花、丝瓜皮清解暑热,西瓜翠衣尚可生津解渴,并导暑热随小便而去;扁豆花、鲜荷叶边清暑化湿;竹叶心清心利水,亦令暑湿从下而泔。若尿黄少,苔腻,可加杏仁、意苡仁、滑石等宣肺渗湿。

五、对症处理

出血由于暑湿病邪入里,损伤血络,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出血,如鼻衄、尿血、便血,甚至咯血,此时宜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剂中加用参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增强止血之力。一,旦出血严重,气随血脱时,可取生脉饮、独参汤与清热泻火之剂合用。本病出现咯血多为肺出血征象,病情多凶险,应令患者绝对静卧,若有躁动不安,会加重出血。此时应中西医结合积极救治。

黄疸由于暑湿郁结成毒,毒入肝经而呈发黄重证。黄疸逐日加重,每可伴见鼻衄、咯血、便血、尿血及肝脏肿大等。可用茵栀黄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另用大黄粉3g,每日2~3次服,以化瘀,止血,退黄。兼神昏者可送服安宫牛黄丸。

肌肉疼痛暑湿遏阻卫气而见肌肉酸痛,下肢尤甚,可于处方中酌加炒防己、秦艽、片姜黄等药,并配合针灸疗法,如腓肠肌疼痛剧者,加刺承山、丰隆等穴。

六、预防与调摄

(1)暑湿一病,外由暑湿病邪,内因平素体弱,卫外不固,故在清暑利湿的同时,如何增强机体元气,是很重要的。

(2)病人需隔离,排泄物应消毒处埋。

[附] 冒暑 暑秽

一、冒暑

冒暑即夏月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肺卫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冒暑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暑湿内蕴,寒邪束表

证候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痛,身形拘急,脘痞心烦,舌苔薄腻。

分析 本证为暑气当令,患者已有暑湿内蕴,复因起居不慎,贪凉过度,导致寒邪外柬肌表所致。寒邪束表,卫气被郁。肺气失宣则发热恶寒、鼻塞、流涕。阳热上攻则头痛、咽痛。外邪袭表,肌腠郁闭,卫气敷布受阻,故无汗,身形拘急。暑热兼湿内郁则心烦、脘痞、苔腻。

暑湿内蕴而兼寒邪束表是本证病机所在。证属暑、湿、寒三气交感,表里并困,与单纯的感受寒邪或暑湿所致者不同。本证为夏季之感冒,病邪不传变入里,故与暑湿病初起暑湿在卫证不同。

治疗 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新加香薷饮(方见暑湿章)加味,即新加香薷饮中加板蓝根、桔梗、青果。

本证外有表寒,里有暑湿,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所以治以解表散寒;暑湿蕴里其证较轻,故配合涤暑化湿之品。方用新加香薷饮,有散寒、化湿、涤暑之效。加板蓝根、桔梗、青果能利咽解毒。若见湿邪较明显者,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通草等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之品。若暑热较盛,可酌加青蒿、西瓜翠衣、荷叶等清热解暑之品。

(二)暑热挟湿,郁阻肺卫

证候 发热恶寒,汗出,咳嗽,头晕或见呕恶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数

分析 本证为暑热兼湿之邪侵袭上焦肺卫之证。暑湿外袭,困遏卫表,则见发热恶寒。暑为阳邪,开泄腠理,故见汗出。湿性粘着,不为汗解,故虽出汗而寒热不除。正如吴鞠通所说:"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卫表郁闭,肺郁失宣,故见咳嗽。暑湿上蒸,浊邪蒙清则头晕。若暑湿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失常,则可见呕恶泄泻。舌苔白腻,脉濡数均为暑湿之征。

治疗 涤暑清热,化湿宣肺。方用雷氏清凉涤暑法。

雷氏清凉涤暑法

滑石(水飞)生甘草 通草 青蒿 白扁豆 连翘(去心) 白茯苓 西瓜翠衣本证为暑湿之邪郁遏肺卫,病在上焦,故以轻清之剂清透邪热,并兼以渗利湿邪。本方用青蒿、连翘,质轻以走表,性凉以清热,轻清宣透上焦肺卫暑热。酉瓜翠衣清热涤暑,扁豆化湿和中,滑石、甘草、通草、茯苓淡渗利湿清热。临床运用尚可加杏仁、瓜萎皮以宣肺止咳。若呕吐甚者可加竹茹,若泄泻较甚者可加冬瓜皮。

二、暑秽

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暑秽俗称"发痧",实亦中暑一类的病证。

证候 头痛而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分析 夏季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合邪,更兼秽浊之气交混,若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即可感受其气而发本病。暑湿秽浊交阻于内,困阻气机则胸烷痞闷烦躁呕恶。暑湿郁蒸则肤热有汗,但热不甚,汗亦不畅。秽浊之气阻遏清阳则头痛且胀,秽浊蒙蔽清窍则可出现耳聋、神昏,此与热陷心包之神昏而见舌謇肢厥,灼热舌绛者显然不同。本证暑热重者。苔多黄腻,且有心烦口渴;偏于湿浊重者,则舌苔白腻而口不渴。

治疗 芳香辟秽,化湿涤浊。方用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藿香正气散

藿香 苏叶 白芷 大腹皮 茯苓 白术(土炒)半夏曲 陈皮 厚朴(姜制) 桔梗 炙甘草

通关散

猪牙皂 细辛

玉枢丹(又名紫金锭)

山慈菇 五倍子 千金子霜 红芽大戟 朱砂 雄黄 麝香

本证为暑湿秽浊郁闭于里,故以藿香正气散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若暑热偏盛者,本方可去白芷、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等温燥之品,酌加青蒿、佩兰、荷叶、西瓜翠衣之类。

若感秽浊太盛而蒙蔽清窍见神昏者,可先用通关散吹鼻取嚏,并服玉枢丹芳香涤浊,辟秽开窍。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8ad9c80100d6qy.html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