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哪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4)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湿气脾胃

以下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比如:舌体肥大、舌苔白腻、黄腻有齿痕;皮肤粗糙干燥瘙痒暗黄;大便粘滞小便短少;没有胃口、恶心、有饱胀感;嘴巴发黏发甜等。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话题聊一聊:

一、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有齿痕

身体湿气重最主要看舌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代表体内湿气重。

具体表现为:舌苔颜色白而且厚腻,这说明体内单纯是湿邪,如果舌苔色黄厚腻,说明体内有湿热。舌头伸出来大家就可以看到,整体感觉发白不说,而且两侧齿痕很严重。

二、皮肤粗糙干燥瘙痒暗黄

体内湿气重会出现皮肤粗糙干燥瘙痒的情况,这是因为湿气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行,然后水湿气就会停留在皮肤里面,直接影响到皮肤的正常代谢。

面色暗黄也是湿气重的表现之一,因为湿气打乱了正常的循环系统,一些营养物质不能被吸收或者是消化,最后整个人看上去变得憔悴暗黄,没有精神。

三、大便粘滞,小便短少

正常的大便成形,类似于香蕉状的,如果长期大便稀溏的现象,就被看作是一种病理现象。由于脾气亏损导致湿浊中焦,湿浊中焦、脾胃功能障碍,有时候传运不畅,传运不达就会出现脾气稀溏的现象,所以便溏跟湿气有关联,也是湿气重的表现之一。

四、没有胃口、恶心、饱胀感

在中医里,脾是运化水湿的,所以内湿的源头是脾,外感的湿气会影响脾胃,所以当出现湿气重的时候,就会出现脾胃的一些相关联的症状,比如没有胃口、恶心感、肚子饱胀等。

五、嘴巴发粘或发甜

口粘腻感觉口中黏腻不爽,或口中有异常味觉的表现之一,多数因为脾胃湿热、痰热内扰,导致脾胃阳气不化,浊气上泛于口而致。

哪几个特征是湿气重的表现?

口甜是中医的症状,是说口中带有甜味感。如果若甜而黏腻,舌苔黄腻,就是脾胃湿热的表现了。就是因为甘味入脾,脾气虚,那么甘味就上泛,出现口中甜味的状况。

确定了湿气重的几个表现后,大家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调整:穴位按摩法和饮食调整法:

一、穴位按摩法丰隆穴和足三里穴

1、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该穴3分钟,然后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功效:通调脾胃气机,祛湿化痰。

2、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穴位5~8分钟,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功效:调理脾胃,疏风化湿,补中益气,扶正祛邪,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饮食调整法

饮食调整法分3点:喝汤饮、喝绿茶、吃水果

1、喝汤饮

这个汤饮是用绿豆、赤小豆和薏米做的。大家可以提前一天把食材用温水泡上一晚。绿豆、赤小豆和薏米用量是:0.5:0.5:1的比例,第2天熬水即可,这个汤饮有很好的祛除体内水湿的效果,而且也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2、喝绿茶

绿茶没有经过发酵,能够保留住绿茶本身的成分不流失,像茶咖啡碱、茶多酚等,这些成分能够很好的祛湿。

3、吃水果

(1)樱桃

樱桃性温热有补中益气的功效,经常吃些樱桃可以有效的祛风除湿,将体内的湿气排泄出体外。它是补血祛湿之王,可见它的祛湿气的功效的确不错。

(2)西瓜

西瓜是夏天常吃的一种水果,由于味道甜水分多,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实西瓜的功效很多,比如说: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也有生津利尿的功效,可使湿热通过小便排出,达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3)木瓜

说到木瓜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最大的功效就是:美容祛除湿气。这是因为木瓜性温和,有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和促进消化的作用,适量的吃木瓜,对身体的健康是大有益处的。

除此以外,体内湿气重的朋友平时饮食要清淡,少饮酒,尽量不要吃肥甘厚味的食物,不要多食辛辣和冰冷的食物。还要避免潮湿的环境,减少阴雨天外出,尽量不要睡在地板上。还有一点,也要适量的运动。缺乏运动的人常常感觉身体疲倦,四肢无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湿气进入内脏的情况出现。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