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古代的酒是多少度的?和现代的酒有什么区别?

桃子1年前 (2023-12-14)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白酒烧酒

说到古代的酒很多的网友都知道其实古人喝酒啊都是拿碗喝的,而且都是几碗几碗的喝呀,所以有的人说了这个酒的度数应该不大了,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看的,古代的酒和现在的酒到底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酒又是多少度呢?下面就跟随我来揭秘看看吧!

作为一个资深酒鬼,我也开答一个关于酒的问题吧。古代的酒相当于现在多少度,这个是要分时代的。

中国人在唐朝以前,来了客人首先款待的不是茶,而是酒。这种酒被称为澧,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酒酿或者醪糟。这种酒其实是没有什么度数的,顶多只有1度左右。因为一般而言,这种酒被称为浊酒,也就是将醪糟放到水里煮过之后的醪糟水。而酒肆或者酒坊里的酒,往往是把里面的醪糟给澄清了的酒,因此称为清酒。有的甚至经过窖藏以后,度数可达5度左右,这就已经是很好的酒。

唐代是一个丰盛的时代,酒在唐代还要卖到一万钱一斗,可见酒在古代是一般平常老百姓喝不起的。贺知章金龟当酒请李白,才会成为千古佳话。所以杜甫在成都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只能煮旧醅,什么是旧醅,就是煮过好几遍都放酸了的醪糟。而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所谓的“绿蚁”,就是酒上的漂浮物。

到了宋代,一些酿酒的技艺得到了提升,还有就是从北方游牧民族那里得到了一些蒸馏技术。因此,宋代的就才基本有了我们今天啤酒的度数,但也不算高,能到10度左右就已经非常好了。所以《水浒传》里武松喝18碗酒,换算成今天的白酒,也就6两左右。

中国人真正实现大碗换小杯喝酒,已经是到元朝了。元朝时期,大量的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将欧洲人蒸馏香水的技术传到了中国,于是,中国人便将这种蒸馏技术用到了酒上,这样蒸馏滴露出来的就度数可以上到20度左右,这才使得中国人的酿酒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

到了明代,朱元璋改革了饮茶方式,将原来繁琐的打抹茶的形式改为泡茶。中国人才有了进门先喝茶的喜欢。而酒在明朝经过进一步发展,大大小小的酒坊酒窖也随之而生,酒的度数也一路攀升,例如烧刀子这种高度酒就是在明朝出现的。

清朝时期,由于物种的进一步丰富,传统的以小麦酿酒已经变成了多种粮食。番薯,玉米,高粱,无一不可酿酒。于是,蒸馏酒继续发展,人们甚至只要蒸出来的中间一段酒,酒头酒尾都不要了,叫做“掐头去尾”,酒的度数甚至能够达到50度左右。

古代的酒是多少度的?和现代的酒有什么区别?

古代的白酒就和现在的酒酿差不多,酒精含量很少,现在的白酒指烧酒、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

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

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

文化

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