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
罗贯中与施耐庵是师徒关系。
罗贯中与施耐庵同属元末明初人士,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为罗贯中与施耐庵共著作品。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施耐庵是明代文学家,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施耐庵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对罗贯中的评价:
罗贯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对于历史资料的熟悉和深刻理解,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感。他善于吸收陈寿的《三国志》和民间话本《说三分》的精华,将一百年历史尽收眼底,整合历史风云于笔端。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永远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刘备、曹操等,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罗贯中的人物塑造具有很高的成就。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历史命运也描绘得十分细致。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历史人物的不同面貌和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罗贯中
有看过文言文《三国志》和原版《三国演义》的朋友吗?谈谈,你们对这两部作品的看法。
三国演义有三假七真的说法。又有七假三真的说法。真假的标准不一样。小说的大概念,是参照了历史的。没有完全虚构。他不可能完全瞎写。比如魏国灭了蜀汉的历史事实。罗贯中在扬刘贬曹,他不可能写成蜀汉灭魏国。
三假七真和七假三真的区别标准是,比如:演义中诸葛亮南征,就是七擒孟获,这是历史事实。按三假七真来说,小说这件事,就是写的真事。但小说里,诸葛亮出动了被后人戏称为明星队的队伍。赵云,魏延等一级大将,还有其他著名成员几乎全动用。国中大臣都几乎空无一人了。历史上是没有的。只有马忠,李恢等二代小将。按七假三真标准,这就是假事。
还有马超去世。在蜀汉北伐前。小说也这么写的。按说也是写的历史真事。但又有小不同。历史上准确时间,他是去世在刘备去世前。而小说把他去世,写成刘备去世后,诸葛南征归来时。按三假七真和七假三真的区别,真假又有不同。
这样真假区别的事情,不胜枚举。
《三国志》其实也略显偏袒蜀国,这是作者的经历。首先,作者陈寿是蜀将陈式(一个战斗力不足5的渣)之子,后西蜀灭亡入仕晋。耳闻目睹了晋国种种先至曹魏时代之鄙陋,尤是怀念大汉正统。但为尊者讳,陈寿身为晋臣不可能把太多东西写出来。所以重蜀抑曹对他而言算是一种妥协。从今天角度讲,刘备曹操皆世之枭雄,无非善恶正邪,但就其年代,蜀乃汉室正统,曹魏篡汉也属事实。
《三国志》时,陈寿算是够客观了。《三国演义》时,作者的个人好恶就一览无遗了。但是罗贯中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的太淋漓尽致了。河北上讲鞠义,乃袁绍击败公孙瓒的关键人物。《三国志》可以看到,若非鞠义,袁绍必败于公孙瓒。可惜鞠义率袁军困瓒于易京,却先公孙瓒被袁绍杀于易京城下。到《三国演义》昔日的上将鞠义却成为第一个被赵云挑死的小将。
再说赵云,《三国志》对其个人英雄传说似乎没怎么记载。但《三国演义》对西蜀重臣陈到,可真是吝惜的只字不提。陈到拥有堪比赵云的无力,同时身为刘备亲卫队“白眊”的总司令,其在蜀国地位之重可见一斑。昔日先主新败于夷陵,陈到率部下白眊百人竟可当陆逊上万大军。可惜陈到一生的功劳在《三国演义》中都无偿给了赵云。
《三国志》比于《三国演义》更能让人喜欢吴国其中之一就是鲁肃。《三国演义》里鲁肃唯唯诺诺大智若愚的样子实在可爱,《三国志》里的鲁肃则是血气方刚不卑不亢敢于关羽直面解决荆州问题的纯爷们。但是东吴实在不招人喜欢啊。毕竟孙权这辈子缺德事做太多了。孙权暗通许贡门客害死孙策,诛杀一门亲众,逼死陆逊等重臣。其长女孙鲁班(大虎)真是孙权亲生的,完全继承了孙权吃饱撑的没事干杀亲族玩的作风,诛杀害死子侄一门甚至是自己的亲妹妹。这样的东吴实在让人难以去喜欢啊。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