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麂子和野麂子
麂子习性?
麂子白天活动,善于单独生活。性机警。麂子食草性动物。多活动在阔叶林里,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春季交配。妊娠期半年左右。每胎产1~2仔。
其食物有,山苍子,野蔷微,野草莓,油茶树等阔叶类植物的叶子,每年的秋季因为阔叶林里底层的叶子因气温降低和日照不足而脱落,麂子无法得到充足的食物,麂子到林边矮小的植株处觅食,故有麂子下山之说。或被山火烧过的山林,第二年的山上也是麂子觅食之地。?
夜猎麂子最好是在每月农历的二十号以后到下月初的初五之内,避开满月,有月光的晚上猎麂,麂子都比较惊,有时麂子在远处看到时不能靠近到射程之内或在你没看到它之前都已逃之夭夭。还有夜晚的温度在五摄氏度以下大风的天气下也不适宜猎麂,因为麂子天生胆小,属食物链底层动物,被捕食的对象。所以在大风的天气中风吹着各种植物产生的声音,会使麂子不敢在夜间觅食,麂子大多在白天或傍晚已觅食完毕,躲到比较避风的林子里和干茅草丛里睡眠。
麂子最活跃的天气是,晚上无月光,无风,温度在摄氏十度以上这样子麂子可以摄食到第二天的天亮。有时下半夜还可以在林边看到麂子卧地睡觉。这样的天气出去往往有好的收获。每只麂子都有它特定的觅食地,每个觅食地之间都有它特定的路径。
有时猎友夜晚看到麂子跑掉,请猎友们不要过份去追赶,过份的追赶会使麂子对这一片的觅食地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到此觅食或以后就是有到,也会变的十分的警觉,难以猎到。故让其逃走以后就是看到也不会那么惊,再说麂子胆小,其逃走时往往不是由它特定走过的路径逃走,而是先找到一处枝叶茂密的树丛或草丛中藏匿,等危险过后还会出来继续摄食,继续出来的麂子比较警觉也不适宜猎到。
如果在公路边上一片好的觅食地,这样的麂子因为车来车往下来觅食大多会是在下半夜,刚下来的麂子比较的警觉,有时见光就跑,要让其适应了周边的环境后才好猎到。一个好的场地给你猎去了一只或几只麂子,这就说明这里植被和地点比较适宜麂子的活动和觅食,这就的靠你自已仔细的分析其下山觅食的时间和所走的路径了。掌握好时间和其活动的规律后就会有好的收获。
黄麂习性胆小谨慎,多在夜间或清晨、黄昏觅食,白天隐蔽在灌丛中休息。受惊时能发出极为响亮的类似狗吠的叫声。活动范围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时,无论跑多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原来的活动区域。生活在低海拔山区丘陵的森林、灌丛。以植物嫩枝、叶、花、果实、农作物为食。繁殖力强,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产一仔,一岁达到性成熟。
麂子指的是什么动物?
科属不同、外形不同。
科属不同:野羊为偶蹄目、牛科等;麂子是哺乳纲、鹿科动物等。
外形不同:野羊皮毛呈棕灰色,上体部分比较深,雄性长有胡须和一对微弯的大角;而麂子为中小型鹿类,雄兽有角,雌兽无角,麂角的角基颇长,外有毛皮包裹。
麂子,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
麂子又名赤麂,属鹿科,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俗称“麂子”,因其天性胆小,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惊”。最怕阴雨天气,湿滑路面会严重影响其攀爬。麂子栖息在稠密灌丛中,喜独居或雌雄同栖。麂子生活的主要区域,大多是热带或亚热带的雨林,还有针阔叶混交林,最喜欢在山坡下啃食植物的嫩芽或者青草。
麂子的种类
赤麂:又名黄麂、黄猄;为麂类中最大的一种,赤麂的外形与小麂极其相似,淡棕**体毛不染芝麻褐色,这一特征可与小麂区别。
黑麂:又称乌麂、乌猄,乌金猄。体型与赤麂相近,体重20~30公斤;体毛棕黑色,头顶部棕黄褐色间杂栗色斑点,额顶部有一束鲜棕色长簇毛,尾巴背面毛黑色,腹面毛白色,臀缘及鼠蹊部毛为纯白色。
小麂:又称小山猄,茅猄。成年体重一般为12~17斤,雄兽较赤麂角短小,角柄前缘至眼眉上缘有一条明显的黑线,从头顶后枕沿颈背至肩部有一条较宽的浅黑线,体背侧面毛呈黄褐色,每根毛由**、黑褐色、白色三色组成。
菲氏麂:又称林麂、乌麂。体重为21公斤左右。头部具明显额腺和眶下腺,额顶有硬簇毛,长约20毫米,体毛黑但棕色明显,呈褐棕色。腋部及鼠蹊补及腿内侧为白色,有一宽阔白色条纹,从腿内侧延伸至踵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