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冷兵器中的铁锤有什么作用?为何武将遇到使锤的人都躲得远远的?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4)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兵器古代

在如今的战争当中,武器的重要性已经是备受各个国家军队的关注与重视。在很多决定世界大局发展与走势的重大战争当中,兵器都发挥出了关键性的作用,成为了左右战场局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围绕兵器发展所进行的“军备竞赛”,已成为超级大国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严峻课题。

反观在持续五千年的古代战争史中,冷兵器的发展和进化则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其发展进化速度和威力,远远无法同现代兵器相比,但其在古战场上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仅次于人的第二大关键因素。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一种历史极为悠久的古老武器:锤。现代人对这种武器的认知,大多来源于戏曲舞台上的形象角色,如唐朝第一好汉李元霸擅长用锤,南宋岳家军中有岳云为首的使锤武将集群“八大锤”等等,很多猛将都以擅长使锤而为大众熟知,他们一旦出现在战场上,都是让敌方武将躲着走的厉害角色。

在真实历史中,古代战场上的锤,与戏曲舞台上的锤,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的。首先从锤的材质上说,戏台上的金锤、银锤等制造成本限制,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真实的锤以铁制和铜制最多见。

其次,锤的重量也并非像戏台或者评书所说,动不动几百斤。从出土的古代锤兵器实物可见,锤的重量一般都在十斤以内,体积过大或者重量过大,都会给携带和使用带来严重不便,因此戏台上那种体积庞大金光灿灿的大锤,在古战场上是不可能出现的。

冷兵器中的铁锤有什么作用?为何武将遇到使锤的人都躲得远远的?

古代将士所用的锤的外形,与戏台上的锤也差别很大。古代用于作战兵器的铁锤种类繁多,随年代不同,大致有骨朵、蒺藜、瓜锤、铁挝等名目。这些种类的锤大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长长的手柄上,配有一个铁制或者铜制圆头,手柄长度大约五十公分左右,圆头直径大约在5公分以内,圆头上有时还会铸造有突出的钝刺,以增加杀伤力。

古代将士在战场上遇见李元霸、岳云等使锤的对手,在很多时候都会尽量避免与之交手,以免受到重创,使锤的武将,也因此成为令人生畏的虎将的象征。这是因为,锤有一个独特的隐秘功能令人生畏:透甲杀伤。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古代将士为了避免在战场上遭受敌方兵器杀伤,都会身穿厚厚的盔甲。随着兵器的发展,盔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并发展出很多质地优良、做工精致的著名盔甲,如唐朝明光铠、西夏瘊子甲等,都具有绝佳的防护力,能够抵挡大部分冷兵器侵害,使得刀枪剑戟和弓箭束手无策。

但锤出现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因为锤并不靠锋刃杀伤敌人,而是依靠自身重量和挥舞产生的加速度,用重力钝击的方式,给敌方机体造成骨断筋折的重伤。无论是铁盔或者甲胄,在高速飞舞的铁锤重击下,都难以提供有效防护,因此锤就有了其他兵器难以比拟的透甲杀伤力。现代出土的古代头盔上,很多都有锤砸击留下的凹陷和孔洞,可想而知锤的杀伤力有多大。正因为锤有这种独特的透甲杀伤力,才会几千年来沿用不衰,成为古代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可怕武器。

根据查询百度贴吧显示,槌和锤区别如下:

1.材质方面:槌的形状较大,通常由大木做成。而锤则较小,一般是铁或钢制成。例如画图用的圆规之“槌”,还有建筑上打地基时做桩用到的锤子等都是较大的物体;而用于敲击的工具如锻造、捶打一般都用小锤(也有叫铁锤)。

2.使用方式:一般来说,“槌”是持于手中,垂直向下打击或是摩擦作用于某物。“锤定音”、“一槌子买卖”,“锤”字的意思就是以手去锤实对象。但作为名词的时候是指一头大一头小的工具来给物品进行加工或者成型。“锤”主要是横向砸压使用并与模子配合制作各种半成品毛坯。

3.专业性:“锤”多见于机械制造领域,比如机床附件中的振动锤,专门用来振出工件内的液体残留或气体残渣,使工作更精密一次性完成。此外,“锤”也不常出现在书面表达中,因此在正式场合下可能不如“槌”常用与普遍。综上,"槌"和"锤"在含义、用法以及专业性上有明显差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