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与现代丧事的风俗习惯对比。
送终 。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 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 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 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 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 。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 ,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 ,镜子一面。
4、守铺 。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 、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 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8、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 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 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古人所说的“孝”和现代人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个人认为古代孝的最大特点是顺从父母之意,而今天的孝,更多的侧重于对父母的赡养与关心,让父母老有所依,心有所靠,让父母最大程度上感受到你所能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
你知道什么是“孝”吗?估计很多读者看到这个问题后,会不屑地撇撇嘴:谁不知道啊?孝,不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吗?孝,不就是《二十四孝图》吗?孝,不就是孝顺父母长辈,什么都听他们的,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总之,满足父母长辈一切需求,不都是“孝”吗?
你的回答,在厚道些的古人看来,不是十分准确。因为你上述所说,不过是古人所说的“孝”的最低等级——“养”。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也就是说,“孝”的最高境界,是使父母长辈因你而尊显,古人常常强调的“光宗耀祖”,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苛刻”点的古人,或许会很直白的告诉你:“养”和“孝”,没有一分钱的关系。《礼记·祭义》曰:“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意思是说,给父母长辈丰厚的饮食待遇,这不是“孝”,只是“供养”而已。真正的“孝”,除“养”外,还包括“敬”、“谏”、“全身”、“继志”等一系列内容,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剖析“孝”的真正涵义,消除现代人对“孝”的一些误解,以便每人都能更好、更恰当的向父母长辈尽孝。
一、“养”,向父母长辈提供饮食物质资料古人认为,最低等级的“孝”,是指向父母长辈提供衣服、食物等物质生活资料,“以其饮食忠养之”,满足父母的基本物质需求。
那么,向父母提供什么样的物质生活、生存资料,才算是“孝”呢?按照我们现代某些人的理解,那就是向父母长辈提供豪华奢侈的享受,比如住别墅、乘豪车、私人专机、锦衣玉食……因此,有些“土豪”经常振振有辞地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委屈:“这些东西,我都给我爸妈了。为什么他们/你们还是经常指责我不孝?他们/你们也太不容易知足了吧?他们也太贪得无厌了吧?难道非得让我摘下天上的月亮、星星给他们,这才算是孝顺?”
同样,有些因能力、工作一般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自责:我太没用了,虽然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找到工作了,却挣不到什么大钱,整天还要为生计忙碌,为我操劳了一辈子的爸妈,整天吃不好,穿不好,用不好。……人家有本事的,都让父母披金戴银、颐养天年了;我年迈的父母,却还要为自己,为我,继续奔波忙碌,受苦受累,我太不孝顺了!
上面两种在现代社会流行的观念,在古人看来,都对“孝”真正涵义的理解,存在偏颇,甚至是误解。无论是“土豪”型子女,还是“贫寒”型子女,都将向父母长辈提供物质生活资料的水准,简单地等同于“孝”了。即便是生活无比优越的父母长辈,如果他们的内心,就象《伪装者》中的明台所说的,不快乐、不平安,这能算作子女对他们孝顺吗?
同样,因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向父母提供锦衣玉食般的富贵生活水平,而是让他们象先秦时期最贫贱阶层的人们的仅够果腹的“啜菽(大豆)饮水”,只要“尽其欢”、“乐其心,不违其志”,也就是说,让父母长辈们内心、精神始终愉悦、欢乐,即便吃的、用的都很差,也叫做孝。长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敬”:更高层次的“孝”在古人看来,“敬”,即子女晚辈向父母长辈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尊敬,是较之“养”,更高层级的“孝”。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养可能也,敬为难”。那么,“敬”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举动表达出来呢?
《礼记·曲礼上》记载:“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每天早晚,都要关心、询问父母安康与否。冬季,要经常询问父母长辈衣物、被褥是否温暖;夏季,要经常询问父母长辈衣物、被褥是否凉爽。每天早晨起床后,晚上入睡前,都要询问父母长辈是否安康。
《礼记·内则》还记载,子女晚辈与父母长辈交谈时,切忌大声喧哗、粗言恶语,而是要“下气怡声”,如果父母长辈身体有不适,“疾痛苛(注曰:疥也)痒”,子女晚辈要恭敬地为他们“抑搔(注曰:抑,按。搔,摩也)之”。
父母如果患病,子女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娱乐,乃至音容、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要相应的予以改变,以表示子女因内心担忧、牵挂父母的疾病,而无暇打扮自己。《礼记·曲礼上》对此有详细的记载。父母患病,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用梳子、篦子等用具梳理头发;走路时,不能双臂伸开,快速跳跃行走;不能说邪恶不正的话;不能弹奏琴、瑟等乐器;“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shěn,牙龈),怒不至詈。”上述生活、情绪状态,一直维持到父母病愈为止。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对父母的敬重,还体现在子女外出、归来时,都要及时向父母禀告这样的细节举动上。这也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出必告,反必面”,免得父母心中牵挂。
如果父母长辈健在,那么,子女晚辈不宜在外长久游历;即便出游,也要或常回家探视,或禀告父母长辈自己游历之所在。这就是《论语·里仁》所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上述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较之单纯地向父母提供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养”而言,显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谏:对父母长辈“孝”的另一体现虽然古话常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但人孰能无过?如果父母长辈做了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子女晚辈该怎么做?
**《孔子》剧照
以往,古人为彰显孝心,似乎过分强调子女对违礼犯法的父母要听之任之;《论语·子路》甚至还提出“子为父隐”;甚者,还有的子女为“孝心”起见,不惜助纣为虐。有的子女晚辈,则深陷情、礼/法冲突,纠结不已。
其实,儒家经典,如《礼记·内则》,对此已有明确的阐述,那就是子女晚辈对父母长辈的过失、罪行,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劝谏,这也是“孝”的表现形式。
不过,礼书强调了劝谏的方式,不能蛮横粗暴,恶言恶语,而应“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如果父母长辈不采纳劝谏,也不要拂袖而去。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孝顺他们。待他们心情愉悦,能听得进逆耳忠言时,再次劝谏。如果他们还不思悔改,子女晚辈就要“孰谏”,无论如何要劝他们改弦易辙,以免舆论指责,国法严惩。《孔子家语·六本》曾记载了一个故事,借孔子之口,提出子女不宜无原则地顺从父母。
曾子画像
这个故事记载的是孔门弟子中,以孝闻名后世的曾子(曾参)和他的父亲曾皙(也是孔门弟子)之间的一次冲突。一天,曾子和父亲在田里除草。曾子不小心,斩断了一颗瓜的根。曾皙大怒,捡起一根大杖,打在曾子背上。曾子当即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过了一会,曾子才苏醒过来。他面带喜色,对曾皙说:“刚才是我错了,父亲用力教导我,我没有怨言,身体也很健康,没什么事。”回到自己房间后,曾子还赶紧弹琴唱歌,让父亲放心。
孔子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他告诉看门的弟子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听说孔子的态度后,困惑不解,托其他弟子向孔子请教,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孔子援引五帝之一的舜年轻时,父亲瞽瞍因宠爱后妻、幼子,屡屡设计,欲杀舜。舜采取的对策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孔子对此赞叹不已。因为舜这样做,“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
舜的故事: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
孔子转而批评曾子说:你今天这样处理此事,是不对的。如果你不幸被父亲打死,将“陷父于不义”,曾皙不但要遭到舆论的指责,承担杀子骂名;还要因犯杀人罪,遭到国法的严惩。因此,曾参对父亲的错误做法,不应一味地顺从,而是要劝谏、纠正其错误。这才是“孝”的真谛。
四、“全身”、“继志”:“孝”内涵的延伸除“养”、“敬”、“谏”外,作为子女晚辈,基于《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攀登险峻的高山,不靠近深不可测的深渊,不随心所欲放纵自己的欲望,不无缘由地嘲讽、触怒他人。尤其对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年轻人来说,“不许友以死”(《礼记·曲礼上》),不要单凭恃血气之勇,不分青红皂白,为所谓的朋友两肋插刀,而使身体受到损毁。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严仲子与韩国相国侠累有仇,经人推荐,备厚金,拜访聂政,要他刺杀侠累。聂政推辞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这就是《礼记·祭义》所说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聂政在母亲去世,办完丧事后,激于严仲子的器重,慨然叹曰:“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于是前去刺杀了侠累。
汉代武梁祠聂政刺韩王画像石
对父母尽孝,保护好自己,不仅要保护好父母给你的身体,还要注重道德修养,爱惜、保护好自己的名声。“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还要奋斗努力,扬名于世,“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继承父母的遗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夫孝者,善继人之志。”(《礼记·中庸》)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