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部和盆骨有区别吗?是同一个位置吗?跳舞中说的顶胯,到底是指哪个部位?
胯部和盆骨有区别,不是同一个位置。
胯即是指人体的骨盆,骨盆是由两侧的髋骨,骶骨,和尾骨以及连接他们的韧带等结构组成。
骨盆是稳定人体重心的关键,它上接躯干,下连游离下肢。人体在做各种舞姿和技巧时,需要谁是变化姿态,人体重心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
顶胯这个动作顶的是骨盆。
扩展资料:
骨盆因性别、年龄差异而不同。
男性直立时,骨盆两髂前上棘和耻骨联合位于同一冠状面内;在女性,其髂前上棘更前倾约1cm。骨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因女性骨盆与孕育胎儿及分娩密切相关。
男女性骨盆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小骨盆,大骨盆也有相应的表现:
1、女性骨盆较男性者小而较轻;肌、腱和韧带附着处的标志不及男性者明显;骶骨底,耳状面和髋臼都较小,耻骨联合也较宽而短。
2、女性骨盆上口、下口的横径与矢径的绝对值比男性者为大;因女性的耻骨体与耻骨嵴较长,故髋臼至耻骨联合的距离比髋臼本身的直径为大;耻骨弓的夹角约为90°或更大些。
而男性者约为70°~75°;女性的坐骨结节稍翻向外侧,坐骨大切迹的夹角较大,因而尾骨更偏向后方,骶骨的嵴也不及男性者显著。
3、女性骨盆的假骨盆较宽,髋窝较浅,两侧髋臼间的距离较大,闭孔略呈三角形;整个骨盆较短而宽。
儿童少年的骨盆尚未定型、髋骨还不是一块整体,是由髂骨、趾骨、坐骨依靠软骨相连而成。一般19~24岁才愈合为一块整体。?
女孩在运动时,避免从高处向硬的地面跳,防止该三块骨错位,出现不正常的愈合,影响骨盆正常发育和成年后的分娩。另外,女孩过早穿高跟鞋会使身体重力转移,使骨盆口变得狭窄。男女骨盆在形态上,10岁前后开始出现差别,女性宽而短,男性狭而长,至成年期差别更显著。
百度百科-骨盆
对于太极拳初学者,有哪些基本功需要练习
1、二者的定义不同:开胯是指使胯能够借助胯根的大筋能够快速崩弹。劈叉是将两腿较大的叉开成一字,劈叉又分为横劈叉和竖劈叉两种。
2、二者训练效果不同:开胯主要是针对于关节灵活的程度以及大筋的弹性,习一段时间后达到胯自动“崩弹”的效果。劈叉为柔韧性训练的高级阶段,主要训练腰髋的灵活性、上下肢的互动性、身体的稳固性。
3、二者的检验标准不同:开胯的标准时胯能够借助胯根大筋抖弹,并且打到点以后形成回弹,能够发出关节腔音,筋骨齐鸣的嘭嘭声。劈叉时要求动作时要呼吸自然,动作时始终保持功架大型不变,动作时要特别重质,不要因为次数而忽略了质的保证。
4、二者应用不同:开胯在武术当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内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内家拳发劲的核心部位。劈叉主要应用于舞蹈 、体操、瑜伽、形体训练等体育学习的基本功训练中。
扩展资料:
开胯的注意事项:
1、腰胯不分
“活胯”与“弹胯”差距巨大,“胯”与“肩”相合,可以体现出身体的活,而“弹胯”是用胯根大筋崩弹而出,是一种被动发劲状态,跟肩相合,可以使身体变得暴烈而灵动。
而传统拳中通常所说的“腰劲”,其实并不是腰椎的拧转,而是指将腰椎向后撑开,使脊柱成“弓”,要的是纵向的崩弹。一味看拳谱练,会形成很多的误区,想当然用“腰椎”横向拧转发劲,会损伤脊柱。
“脊”有纵向的支撑力,但却没有横向劲力,横向劲力来自于“胯”,纵向的脊柱崩弹却得益于“腰椎”的后撑,“螺旋”是由胯的拧,脊的弹相合而撑成,明白这个道理,功夫就不容易出偏差。
2、裆胯不分
胯和裆是两码事,"裆"是两腿所夹之角,而"胯"其实是骨盆之位的一块地域。裆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隐私部位,难以示范。不能简单地把开胯理解为横叉,压腿等
3、只注重大筋的拉伸,而不注重弹抖
“胯”是基础的基础,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将“胯根”撑拔开,同样需要借助外力。开弓以后,射箭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开胯也是一样,只要如“弓”一般,将“胯根大筋”崩紧,同样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弹。
“开弓放箭”是“紧中紧”,意欲崩断弦,“撑筋拔骨”同样需要极力撑开,崩紧,在紧的当中寻找发劲的根源。因为我们太熟悉由极松到极紧状态的肌肉“爆发力”,对于“极紧”状态下,用更紧的方式产生更多的“弹簧劲”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其它关节也是如此。
所以在“开胯”的过程中,“锁肩拉胯”是类似于“开弓”的过程,也是打出“颤劲”的根本前提所在。
压腿劈叉的注意事项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可以小跑步使体温增加,使肌肉处于活动阶段,减少不当拉筋反而受伤的机会。
2、在拉筋之时不要暂停呼吸,应该很缓慢及深深地呼吸。
3、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为求速成而猛烈地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反而造成伤害。
4、替换拉筋的肌肉群,对同一个动作,由许多肌肉共同组成相同功能的群体,协同地完成动作;
5、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绝对不能到"痛"的程度。拉筋到"痛"的感觉,与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百度百科-开胯
百度百科-劈叉
太极拳的基本功为:1、肩臂功;2、腰功;3、腿功。
练习太极拳基本的注意事项:1、动作姿势要正确;2、技术动作要规范;3、运动量坚持循序渐进;4、专业人士指导。
基本功的叙述:
一、肩臂功。
1、耸肩沉肩:
①垂手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上耸提;③双肩同时向下松坠,如此上耸下沉多次轮换交替(也可按拍子去做);④恢复原状。
要求:身体自然直立,肩关节放松,上耸下沉轻松自然,节奏明快、均匀。
2、开肩合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裹合;③恢复原状;④双肩同时向后展开;⑤恢复原状。以上5个动作连贯反复进行(也可按拍子做)。
要求:头容正直,双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活动,不可上耸。
3、前后转肩:
前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前回环转动。要求:双肩放松,转动快而均匀。
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同时向后回环转动。
要求:同前转肩。
左右交叉前后转肩:
①叉腰开立步站立;②双肩一先一后向前转动;③向前转动二个八拍之后,双肩再一先一后地向后转动。
要求:同前、后转肩。
4、掤臂挤圆:
①弓步站立,双手在体前相交(如右弓步,则右手在外,掌心对里;左腕附于右腕里侧,左手心向外。如左弓步,则左手在外,掌心向里,右腕附于左腕上,右手心向外)。
②以意识引带双手向前作挤势,后腿微用力蹬,腰略发劲,双臂以掤圆之势向前挤迫。
③放松,重心略向后移,但仍为弓步;双臂放松稍向后收回,但双腕仍相贴近。如此按②③反复运动。
要求:不要用拙力,双臂前挤与弓步蹬腿、塌腰协调,挤迫与放松收回要柔韧而富有弹性,双肩松沉,不可抬肘。
二、腰功。
1、俯腰(高血压、眩晕等患者不宜做):
前俯:
①并步站立,双手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
②上身俯腰前屈,双手贴地;③直体挺腰双手上举。按以上①②③,反复运动;④还原。
要求:双腿挺膝伸直站稳;上体尽量挺胸塌腰;前俯时要抬头,头顶不可下垂。
侧俯:
①并步直体站立,双手5指交叉(10指交组)、直臂上举,手心朝上;②上身左(右)转腰约450,双脚不动;③上身向左(右)侧俯腰前屈,双手贴向地面;④上身回至动作①再向另一侧俯腰弯曲。以上4个动作反复做。⑤立正还原。
要求:同前俯。
2、转腰:
①双脚开立,双手叉腰;②以腰为轴,从左向前向右再向后或反向环绕,即做“腰部回旋”式动作。
要求:动作幅度尽可能大,双脚不能移动。
3、扭腰:
①双手叉腰,开步站立;②向左(右)扭腰,同时重心略向左(右)移,左(右)膝略曲,另一腿稍蹬直;③向右(左)扭腰,同时重心移回右(左)侧,右(左)膝略屈曲坐实,另一腿稍蹬直。以上动作②③反复轮换做。④还原。
要求:双脚基本不动。
三、腿功。
1、压腿:
正压:
①面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并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向前平伸,用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向上跷,双手10指交组,按在膝盖上;③上身前俯下压,然后恢复上体直立,前俯下压与直体反复运动;④还原休息。双腿轮换锻炼。
侧压:
①侧对肋木(或平腰高的支承物),丁字步站立;②一腿独立,另一腿提起伸直,将脚跟搁在肋木(或支承物上),脚尖上跷,近肋木内侧之臂垂于裆前,外侧之臂屈肘上举,手心朝上;③上体侧屈下压,用上举之手去碰或握住被压腿的脚尖,然后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压腿的要求:①双腿挺膝伸直;②挺胸、直背、塌腰、收胯,被压腿的脚尖向上跷;③压腿的高度要逐步增高。
仆步压:
①左(或右)仆步下蹲,双手按于大腿近膝端。②重心下落,平铺腿压直,然后重心略上提,再下压;如果反复数次以后,换成另一侧的仆步,同样反复做动作②③后起立。
要求:①仆步步型要正确,上体正直;②臀部不要外翻突出,上体不要前俯;③平铺腿要伸直,脚掌缘不可外翻,下蹲腿脚跟应着地站实。
2、耗腿:
一腿直立,将另一腿抬高搁在体前肋木(或桌子、椅背等高物体上),静置数分钟,双腿轮换。要求:双腿不可屈膝、上体自然正直。
3、扳腿:
前俯扳脚:
①左(右)腿屈膝下蹲,右(左)腿前伸,脚尖上跷,脚跟着地,双手扳住右(左)脚前掌;②双臂屈肘,上体前俯,尽量贴靠向右膝盖,然后还原。
要求:①挺胸、直背、塌腰、坐胯,上体尽量前探;②初练时前俯幅度可以小些。
独立抱腿:
①左(右)腿自然直膝站立,右(左)腿屈膝上提;②左(右)手抱住小腿的下端,右(左)腿向上抽提,大腿紧贴胸部,然后立正还原,双腿轮换练习。
要求:挺胸、直背,支撑腿挺膝伸直,上提腿应尽量提高。
4、前控腿:
①右(左)手扶持肋木(或桌、靠背椅等),侧身站立,左(右)手叉腰,左(右)腿屈膝提起,大腿提平;②左(右)膝前伸使小腿伸平,脚尖绷直或上跷。控制左(右)腿在平伸的状态,直立一段时间(数分钟),轮换另一侧。
扩展资料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太极拳是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的原型,后发展成为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百度百科:太极拳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