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硫酸铜与硝酸铜都是铜盐,但毒性相差那么多?(硫酸镍与硝酸镍也是)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4#综合百科

可溶性铜盐都有毒,主要因为铜离子能使蛋白质变性,失去生理活性。

硫酸铜与硝酸铜的毒性差不多。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内含铜量范围为50-120mg。其对人体的作用很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体内很多酶的构成,以保持其活性,使生物代谢能够顺利进行,如含铜酶;2、维持正常造血功能,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生成。3、促进结缔组织形成。4、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缺铜可致脑组织萎缩,灰质和白质变性,神经元减少,精神发育停滞,运动障碍等。5、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及维护毛发正常结构。防止白化病的发生。6、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铜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是相对无毒的。人体急性铜中毒主要是由于误食铜盐或食用与铜容器或铜管接触的食物或饮料。大剂量铅的急性毒性反应包括:口腔有金属味、流涎、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及严重腹泻。摄入100g或更多硫酸铜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肝衰竭、休克、昏迷或死亡。一般来说经口摄入而引起的慢性中毒并不多见,也未能确定。所以说你即使接触了一定的铜也不要过于担心,而对于一般成年人一天铜的摄入量约为2mg。

铜中毒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l、急性铜中毒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急性铜中毒的原因包括治疗上应用硫酸铜过量、用含铜绿的铜器皿存放和储存食物,以及有意无意吞服可溶性铜盐等。其中,与铜器皿存放食品、饮料或含醋食品、盐渍食品在铜器皿中烹调时产生毒性,在铜器皿中制茶也可引起中毒。

急性铜中毒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中毒者口中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有时可有呕血和黑便。口服大量铜盐后,牙齿、齿龈、舌苔蓝染或绿染,呕吐物呈蓝绿色、血红蛋白尿或血尿,尿少或尿闭,病情严重者可因肾衰而死亡;有些病人在中毒第2~3天出现黄疸。铜可与溶酶体的脂肪发生氧化作用,导致溶酶体膜的破裂,水解酶大量释放引起肝组织坏死;也可由红细胞溶血引起黄疸。另外,熔炼铜工人、焊接磨光镀铜物体工人、油漆厂研磨氧化铜粉工人,在吸入氧化铜细微颗粒后发生急性铜中毒,可以表现为急性金属烟尘热,表现为工作完毕后几小时出现发冷、发热,高达39℃以上,大量出汗,口渴,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头晕、咽喉干、咳嗽、胸痛、呼吸困难,有时恶心、食欲不振。一般夜间发病,次日早晨退热,呈一过性表现,但1~2天内感觉疲乏无力,若伴发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症状可延续数日。患者血清铜可升高,血铜含量升高可达126~166μg/100ml(正常值为76.6μg/100ml)。另外铜盐和铜尘进入眼内可引起结膜炎、角膜溃疡、眼睑水肿等。

铜的另一毒理表现是损伤红细胞引起溶血和贫血。通常铜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脏中累积,一旦超过肝脏的处理水平时,铜即释放入血,过量的Cu2+与-SH结合后在红细胞中大量积集,引起酶系统的氧化失活,损伤红细胞,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其稳定性并使细胞质和细胞器易于受损,变性血红蛋白增加;另一方面,铜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einz小体,使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失活,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从而导致血红蛋白的自动氧化加剧,变性血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液,最终导致溶血和贫血。

2、铜的慢性中毒一般因为长期大量的吸入含铜的气体或摄入含铜的食物所致。长期接触高浓度铜尘的工人,X射线照射胸透时可出现条索状纤维化,有的可出现结节影,上述改变可能是铜尘慢性刺激与肺部感染有关;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动,还可以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综合症,周围神经系统比中枢神经系统敏感,脑电图显示脑电波节律障碍,出现弥漫性慢波节律等;消化系统方面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部分病人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在心血管方面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高血压或低血压;在内分泌方面,少部分病人出现阳痿,还可能出现蝶鞍扩大、非分泌性脑垂体腺瘤,表现为肥胖、面部潮红及高血压等。

硫酸铜就是盐。硫酸铜固体就是盐类。

盐是指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

为什么硫酸铜与硝酸铜都是铜盐,但毒性相差那么多?(硫酸镍与硝酸镍也是)

硫酸铜溶液是混合物,是硫酸铜固体和水溶解混合而成,所以是混合物。

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就是盐。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