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的药材炮制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全面阐述炮制方法、经验及机理,对后世影响颇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是综合性本草著作,但其中多设有“修治”一项,先述前人记载,再记当时炮制经验,最后谈及个人见解,就炮制内容而言,远远超过以前的炮制专著,全面反映了明代炮制技术水平,至今仍为中药炮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代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炮制专书,除介绍《雷公炮炙论》的主要内容外,重点记述了当时所用的具体炮制方法。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发展了中药炮制的炒法,并提出炒炭应注意火候,强调炭化存性问题,为炮制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张叡的《修事指南》为清代炮制专著,介绍了232种炮制方法,并指出“吴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补充阐发了辅料炮炙的机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面继承历代炮制经验的基础上,各省市分别制定了《中药炮制规范》。
国家药典收载了炮制内容,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使中药炮制技术朝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此外,《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药炮制学》、《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著作的出现,促进了中药炮制理论的整理与研究。现代中药的炮制加工生产日趋机械化。对炮制机理、炮制方法、工艺改革及炮制品规格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促进了传统炮制方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净选和加工和其目的
药材在切制、炮炙、调配或制剂前,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去除非药用部位和杂质。常用挑选、筛选、风选、洗、漂等方法,去除附着混杂在药材中的泥土、砂石、异物及霉败物,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并可将大小不等的药材筛选分开,以便分别进行炮制加工。通过去毛、去芦、去心、去核、去头足翅等加工处理,以达到去除非药用部分的目的,如石韦刷去毛、人参去芦、巴戟天去心、乌梅去核、斑蝥去头足翅等。一些矿物、介壳、果实种子药材如磁石、石决明、女贞子、苏子等需要碾捣粉碎。某些质地松软而呈丝条状的药物如竹茹、谷精草等须揉搓成团。有些药物碾成绒状,如麻黄碾绒、艾叶制绒等。有些药物润湿后,加辅料粘附于上,可加强治疗作用,如朱砂拌茯神、青黛拌灯心草等。
净选加工的目的:
1.除去泥沙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2.除去非药用部位。
3.区分疗效不同的药用部位。
4.将药材分档 5.简单加工。
饮片切制和其目的
将净选后的药材用水处理软化后,用一定的刀具切制成片、丝、段、块等形状的炮制工艺过程。饮片最初指为制备汤剂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现泛指能调配处方而炮制成各种形状的药物。药物切制成饮片后,易于提取其有效成分,容易粉碎加工,便于制备汤剂及其他制剂;在炮炙中易于与辅料结合,便于进一步加工炮炙;饮片纯净干燥易于贮藏保管,体积小易于调剂;饮片易于显露组织结构特征,便于药物鉴别。
饮片切制时,首先应根据药材的特点及季节、温度条件采用淋、洗、泡、漂、润等不同水理法,使干燥药材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而软化,并有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检查水处理加工质量,习惯称“看水头”。既要防止水头太过,以免有效成分流失过多,药材太软,也易于霉烂;又要防止水头不足,药材太硬,难于切制,以软硬适中为宜。水处理后应根据药材的自然状况和炮炙、鉴别、医疗及饮片外观的不同需要将其加工成一定类型。一般来说,质地致密、坚实的药材如槟榔、乌药等切薄片(厚1~2毫米),全草类药材如瞿麦、青蒿等宜切成段(长度10~15毫米),皮类药材如陈皮、苦楝皮多切成细丝(宽2~3毫米),叶类药材如荷叶、枇杷叶等多切成宽丝(宽5~10毫米)。切制方法主要有切、镑、锉、劈等,视药材质地及饮片加工类型的不同而定。药材经水处理切制饮片后,含水量大,必须及时干燥,才能保证饮片的质量。饮片干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干燥,即晒干和阴干;二是人工干燥,即采用直火式、蒸汽式、电热式、红外线式、微波式等机械干燥设备进行干燥。
饮片切制目的: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利于炮炙。 利于调配和制剂。 利于鉴别。 利于贮存。 中药炮制品是一个复杂的门类,根据中药炮制的方法和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种类:
1、净制品;2、切制品;3、炒制品;4、烫制品;5、煅制品;6、制炭品;7、蒸制品;8、炖制品;9、婵制品;10、煮制品;11、酒制品;12、醋制品;13、盐制品;14、姜汁炙品;15、蜜炙品;16、油炙品;17、水飞品;18、制霜品;19、煨制品;20、提净品;21、干馏品;22、烘焙制品;23、发酵制品;24、发芽制品;25、复制制品;26、特殊制法制品,由于不同的临床用药的需要,对相应的炮制品的要求不同,无论任何一种炮制方法炮制出来的产品统称炮制品。 (一)液体辅料
常规液体辅料:酒、醋、蜂蜜、食盐水
药汁液体辅料:甘草汁、吴茱萸汁、黑豆汁、姜汁、黄精汁等
特殊液体辅料:米泔水、胆汁、麻油、酥油、羊脂油、鳖血等
(二)固体辅料
矿物类固体辅料:白矾、滑石粉、河砂、石灰、黄土、灶心土等
食物类固体辅料:稻米、豆腐、萝卜、麦麸等
动物类固体辅料:蛤粉等 清代医家张叡的《修事指南》是中药炮制的第三部专著,书中论述各种炮制方法的功能,“煅者去坚性,煨者取燥性,炒者取芳香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蒸者取味足。”在中药炮制理论方面多有发挥。
制法分类
修制:对药物进行纯净 、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漂洗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或盐分。浸泡是将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或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除去药物毒性。闷润是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浸、洗润、浸润等方法,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水飞是将研细的矿石类药物,放入水中,提取上清部分再沉淀,如水飞朱砂、珍珠、炉甘石等,其目的是内服时更易吸收,外用时可以减少刺激性。
火制: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
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 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不同的火力连续加热,并不断搅拌翻动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又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大类。
①清炒法。即不加辅料的炒法。根据火力大小又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炒黄是将药物置于加热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炒至表面呈**,或较原色加深,或发泡鼓起,或种皮爆烈并透出固有的气味。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炒莲子肉可增强止泻涩精的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如炒牵牛子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炒后质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胡芦巴、王不留行等;炒制可破坏酶类,保存甙类有效成分,如槐花炒后可避免酶的作用,使其所含芦丁分解,从而保持药效。炒焦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药物表面呈焦**或焦褐色,并有焦香气味。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如山楂炒焦不仅减弱酸味,减少对胃的刺激,还可增强消胀止泻止痢的功效。炒炭是将药物置加热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搅拌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焦黄或焦褐色。如大蓟炒炭增强止血作用;干姜炒炭或炮姜,药性苦温而涩,使其辛散温中作用减弱,增加温经止血的作用。
②加辅料炒法。将某种辅料放入锅内加热至规定程度,并投入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麸炒即药物与麦麸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如白术、山药麸炒后增强其补脾益气的作用;缓和药性,如枳实麸炒后可缓和其破气作用,免伤正气;矫味矫臭,如麸炒僵蚕,可除其腥臭味。米炒即药物与米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药物健脾止泻的作用,如米炒党参;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如米炒红娘子、斑蝥。土炒即药物与灶心土同炒。主要目的是增强健脾止泻的作用,如土炒山药、白术。砂炒即药物与砂同炒。主要目的是利于调剂和制剂,如狗脊、穿山甲等质地坚硬的药材,砂炒后变得松软酥脆,易于调剂、煎煮和粉碎;降低毒性,如砂炒马钱子;矫味矫臭,如砂炒刺猬皮;利于净选,如砂炒马钱子、骨碎补可去掉绒毛。蛤粉炒即药物与蛤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调剂和制剂,并有矫味及增强化痰的作用,如蛤粉炒阿胶。滑石粉炒即药物与滑石粉同炒。主要目的是使药材松泡酥脆,便于煎煮和粉碎,便于制剂和调剂,如滑石粉炒象皮、黄狗肾;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滑石粉炒刺猬皮、水蛭等。
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根据所加辅料不同,炙法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油炙等法。
①酒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酒拌炒。100千克药物,用黄酒10~20千克,白酒减半。酒炙的目的是因酒能行药势,可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黄连主清胃肠湿火郁结,酒炙后可清上焦火热;酒能行血脉,如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药多用酒剂,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酒炙起矫臭作用,具有腥臭味的药物如乌梢蛇、蕲蛇等多用酒炙。
②醋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100千克药物,用米醋20~30千克,最多不超过50千克。醋炙的目的是引药入肝,增强活血化瘀及舒肝止痛的作用,如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等活血化瘀止痛药及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解郁止痛药均多用醋炒;降低毒性,如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毒性强烈的药物,均用醋炙;同时醋炙还有矫臭矫味的作用,如五灵脂、乳香、没药用醋炙即有矫味的用意,以便于服用。
③盐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数量食盐的水溶液拌炒。每100千克药物,用食盐2~3千克。盐炙的目的是引药下行入肾,增强疗效,如杜仲、巴戟天、补骨脂盐炙增加补肾作用,小茴香、橘核、荔枝核等盐炙可增强疗疝止痛的作用,知母、黄柏盐炙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④姜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姜汁拌炒或煮制。100千克药物,用生姜10千克压汁或煮汁。姜炙的目的是制其寒性,增强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姜炙厚朴可缓和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增强温中化湿的作用。
⑤蜜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炼蜜拌炒。100千克药物约用炼蜜25千克左右。蜂蜜加热炼熟后称炼蜜。蜜炙的目的是增强疗效,如蜜炙百部、款冬花、紫菀等可以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蜜炙黄芪、甘草等可以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蜜炙麻黄可缓和发汗作用,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还可矫味,缓和刺激胃而引起呕吐的副作用,如蜜炙马兜铃。⑥油炙法。即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又称酥炙法。有羊脂油拌炒、植物油炸和油脂涂酥烘烤三种方法。如羊脂炙*羊藿(每100千克*羊藿用羊脂油20千克)。
煅法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炮制方法。可分为明煅法、煅淬法和闷煅法。
①明煅法。即将药物直接放于炉火上或装入适当耐火容器内进行高温煅烧。目的是使药物疏松或失去结晶水,便于粉碎及煎煮,如白矾、石决明等;增强药物收敛作用,如牡蛎、赤石脂等。
②煅淬法。即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趁热投入一定量的淬液或冷水中,骤然冷却,使之酥脆。煅淬的目的是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除去不纯成分,并使药物酥脆而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如醋淬自然铜(每100千克自然铜用醋25~30千克)、醋淬代赭石、水淬炉甘石等。
③煅闷法。即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又称密闭煅、暗煅、扣锅煅。目的是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灯心炭;降低毒副作用,如煅干漆。
蒸煮法
水火共制的炮制方法。使药物由生变熟,从而改变某些性能以符合药用要求。
①蒸法。即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酒、醋等)或不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目的是改变药物性能,扩大使用范围,如黑豆汁拌蒸何首乌制成首乌(100千克首乌片用黑豆10千克),黄酒拌生地黄遂成熟地黄(100千克生地黄,用黄酒30千克),可明显增强滋补肝肾、滋阴益血的作用;减少毒副作用,如酒蒸黄精可免去生用刺激咽喉的毒副作用;酒蒸黄芩可阻止黄芩素酶解,利于保存药效;清蒸桑螵蛸,可杀死虫卵以利贮存;宣木瓜蒸后变软宜于切片。
②煮法。即将药物加入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中(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清水煮川乌、草乌,豆腐煮藤黄、硫黄等;而豆腐煮珍珠则可令其清洁,便于服用。
③即将净选后的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后取出分离种皮,又称水烫法。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如杏仁?后去掉杏仁皮;剥取不同药用部分,如白扁豆?后使种仁及种皮分离,均作药用。
复制法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目的是为增强药效,如姜半夏,即半夏用清水浸漂后用姜、矾水共煮,再经切片干燥而制成,增强了止呕化痰的作用;改变药性,如天南星用胆汁浸制后,其性味由辛温变苦凉;半夏用清水浸漂后再用甘草、石灰水浸泡,然后洗净、阴干,用时捣碎则称法半夏,有降低毒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发酵发芽法
借助酶的作用使药物发酵、发芽。
①发酵法。即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目的是改变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药物品种,如由杏仁、赤小豆、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面粉混合发酵而成的神曲,产生了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新功效,成为一种新药物。
②发芽法。即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萌发幼芽,古称蘖法。目的是改变或产生新的功效。如大麦生用,和胃止泻利水;制成麦芽后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回乳消胀。
其他制法
烘焙法。即将药物用文火加热使之充分干燥。多用于虻虫、蜈蚣等动物药以达到降低毒性、便于粉碎的目的。
煨法。即将药物用湿纸或湿面包裹后置于滑石粉或麦麸中加热,分别称滑石煨、麦麸煨。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降低副作用,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如肉豆蔻煨后可降低油质,免于滑肠,增强固肠止泻作用。
制霜法。即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如巴豆、千金子去油取霜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用西瓜和芒硝混装瓦罐内封口于阴凉通风处,瓦罐外析出的白色结晶即西瓜霜,能增强消热泄火、消肿止痛的作用。
提净法。即将某些矿物药进行溶解、过滤、重结晶处理而除去杂质。如芒硝与萝卜、硇砂与米醋共煮,经溶解、过滤,收取结晶,均可达到纯净药材,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水飞法。即利用某些矿物药的粗细粉末在水中有不同的悬浮性而分离。倾取细粉,目的是使药物更加细腻和纯净,便于内服和外用,如水飞滑石、朱砂、雄黄等。
干馏法。即将药物置于容器内或直接用火烤灼,不加水,使之产生液汁。目的是制备适合临床需要的药,如淡竹茎经火烤灼而流出的汁液即是竹沥;蛋黄直接熬炼成蛋黄油;黑豆用砂壶密封置火炉上干馏而成黑豆馏油等。
绿矾
(《日华子本草》)
异名青矾(《唐本草》),皂荚矾(刘禹锡《传信方》),皂矾(《普济方》)。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的矿石或化学合成品。
矿物形态水绿矾
单斜晶系。晶体短柱状,但不多见。通常为毛发状、纤维状、钟乳状、雪花状及土状等。颜色为各种不同之绿色。条痕白色。光泽呈玻璃状。透明至微透明,断口呈贝壳状。硬度2。比重1.8~1.9。性脆。
常产于氧化带以下富含黄铁矿半分解矿石的裂隙中。
采集采得后,除去杂质。宜密闭贮藏,防止变色或受潮。
药材为棱柱状结晶或颗粒,半透明,显各种不同绿色。质较坚硬而脆。无臭,味涩而甜。以绿色、无杂质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干燥空气中即风化。在湿空气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黄棕色的碱式硫酸铁。红灼则分解,放出无水亚硫酸及无水硫酸气体而残留氧化铁。本品的水溶液显亚铁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
产山东、湖南、甘肃、新疆、陕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化学成分天然绿矾主要含硫酸亚铁,因产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铜、铝、镁、锌等夹杂物。
炮制煅绿矾(又名:绛矾、矾红):将绿矾和米醋同放在砂锅内,盖好,放炭炉上烧煅,待绿矾溶化时,即用竹片搅拌均匀,使矾、醋充分混和,然后加热再煅,至全部呈绛色为度,取出放冷。(每煅绿矾100斤,用米醋20斤)
性味酸涩,凉。
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酸,性寒,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酸而涩,性凉,有毒。"
归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用主治燥湿化痰,消积杀虫,止血补血,解毒敛疮。治黄肿胀满,疳积久痢,肠风便血,血虚萎黄,湿疮疥癣,喉痹口疮,烂弦风眼。
①《唐本草》:"疗疳及诸疮。"
②《日华子本草》:"治喉痹,钟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
③《医学入门》:"消水肿黄疸,小儿疳积,治甲疽肿痛出水。"
④《纲目》:"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
⑤《现代实用中药》:"用其小量,能补血,用于贫血及萎黄病,并治胃肠出血,配合他药为丸剂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剂。外用,火煅透,治结膜炎,白癣,脓疱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敛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5钱。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为溶液涂洗。
宜忌多服能引起呕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①《纲目》:"畏醋。"
②《本草经疏》:"令人作泻,胃弱人不宜多用。"
选方①治黄肿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色),神曲半斤(炒微**)。上为细末,生姜汁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饮汤亦可。终身忌食荞麦面,犯了再发难治。(《医学正传》绿矾丸)
②治食劳黄病,身目俱黄:青矾,锅内煅赤,米醋拌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救急方》)
③治钩虫病方:青矾半斤,米醋四两,黑豆四两,米饭适量。先将青矾放新瓦上煅为红色,分两次淬入米醋,煅至干透,取出秤取四两,研细末;另将黑豆炒熟磨成细粉,与青矾混合拌匀,用米饭捣和搓成丸子如黄豆大,焙干。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儿童酌减,每早晚各服-次,连服五至十天。休息数天后再服。以十至二十天为一疗程。服药期忌饮茶。(《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小儿疳疾有虫,爱食泥土:绿矾为末,以猪胆汁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无时。(《小儿L卫生总微论方》绿矾丸)
⑤治大人小儿赤白痢,肠滑不止:绿矾、白矾、石灰、铅丹(四味同入罐子内,烧通赤,放冷,研)、龙骨、赤石脂、缩砂仁各半两。上捣研为散,更合研匀。每服-钱匕,小儿半钱匕或一字匕,并米饮调下。肠滑极有效,作丸服亦得。(《圣济总录》绿白散)
⑥治积年肠风下血,面色萎黄,下部肿疼,或如鼠奶,或如鸡冠,常似虫咬,痒痛不息:绿矾四两,捣碎安瓶子内,以瓦子盖口,用大火烧一食间,侯冷取出,研细如粉,更用白盐一两,硫黄一两合研,再入瓶内,准前烧一食间,候冷取出,研令极细,入附末一两,都研令匀,用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黄汁下二十丸。(《圣惠方》绿矾丸)
⑦治妇人赤白带下,连年不瘥:绿矾一两(烧赤),釜底墨一两,乌贼鱼骨一两(炙黄)。上药细研为末,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圣惠方》绿矾丸)
⑧治耳生拦疮:枣子去核,包青矾煅研,香油调敷之。(《摘元方》)
⑨治甲疽:绿矾五两,烧至汁尽,为末。先以盐汤洗疮拭干,用散敷疮上,惟多为佳,著药讫,以软帛缓裹,若患急痛,即涂少酥令润,每日一遍,盐汤洗濯,有脓处则洗使净,其痴干处不须近,每洗讫,敷药如初,似急痛即涂酥,五、六日即觉疮上痂渐剥起,但依前洗敷药,十日即疮渐渐总剥痂落,软处或更生白脓泡,即擦破敷药。(《外台秘要方》)
⑩治趾甲内生疮,恶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矾日晒夜露,每以一两,煎汤浸洗,仍以矾末一两加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乳香、没药各一钱,研匀搽之。(《医方摘要》)
⑾治疥疮:绿矾、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脑各七文。上药用鸡子一枚,滤去黄存白,将药纳壳中,同煅成灰,疮湿者干掺,干者莱油调敷。(《良方汇录))
⑿治钩虫病初期感染:皂矾适量,研细泡冷开水中,擦洗患处,可止痒、止痛、消炎。(徐州《单方偏方新医疗法选编》)
⒀治白秃头疮:皂矾、楝树子。烧研搽之。(《普济方》)
⒁治喉痹:取皂荚矾入好米醋,或常用酽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侧卧就痛处含之勿咽。(刘禹锡《传信方》)
⒂治喉风肿闭:皂矾一斤,米醋三斤。拌晒干,末,吹之,痰涎出尽,用良姜末少许入茶内漱口,咽之。(《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喉疮毒盛或有虫者:雄黄七分,绿矾三分,硼砂(煅)五分。上研极细,吹入,如热甚用生硼砂。(《万氏家抄方》绿雄散)
⒄治舌忽硬肿,即时气绝,名曰痿舌:绿矾不拘多少,于新瓦上煅红,放地上凉透,研细,将牙刷脚撬开牙关,搽舌上。(《绛囊撮要》绿衣散)
⒅治烂弦风眼:青矾火煅出毒,细研,泡汤澄清点洗。(《永类钤方》)
⒆治汤火灼伤:皂矾和凉水浇之,其痛即止,肿亦消。(《杨诚经偏方》)
⒇治狐臭:绿矾半生半煅,为细末,入少量轻粉研细,每半钱,浴后以生姜汁调擦,候十分热痛即止(《仁斋直指方》)
临床应用治疗钩虫病
青矾1斤,桐油2两,混和,放在锅内用火炒至青矾成酱油色小块和粉末为止。研粉过100目筛,加少量稀盐酸,装入胶囊(每粒0.8克)备用。成人每次2粒(1.6克),每日2次,饭前服,连服5~7天。小孩酌减。服药期间禁喝茶。妊娠、严重胃溃疡与3月内有呕血史者禁服。治疗35例,服药1个月后大便沉淀镜检1~2次,结果除3例仍为阳性外,其余均转阴。服药1、2天内反应较大,如上腹烧灼、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一般不需处理,2天后自行消失;较严重者,采用针刺处理,反应可很快消失。如改为每晚睡前服1.5克,连服10天,则反应较小。
名家论述①《纲目》:"绿矾,酸涌涩收,燥湿解毒,化涎之功,与白矾同而力差缓。按《张三丰仙传方》载伐木丸云,治脾土衰弱,肝木气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苍术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黄酒面曲四两,炒赤色,皂矾一斤,醋拌晒干,入瓶火煅。为末,酣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汤任下,日二、三服。时珍尝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满腹胀,果有效验。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湿化涎,利小便,消食积,故胀满、黄肿、疟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则自张仲景用矾石、消石治女劳黄疸方中变化而来。"
②《本草经疏》:"绿矾,《本经》主喉痹者,酸涌化涎之功也。蚛牙口疮,恶疮疥癣者,燥湿除热解毒之功也。肠风泻血者,消散湿热之后,复有收涩之功也。然而诸治之外,又善消积滞,凡腹中坚,肉积,诸药不能化者,以矾红同健脾消食药为丸,投之辄消。"
③《本经逢原》:"皂矾,专除垢腻,同苍术、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满,或黄肿如土色,甚效。盖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积,其效最速。《金匮》治女劳黑疸,消石矾石丸,专取皂矾以破瘀积之血,缘其未经注明,尝有误用白矾涩收,殊昧此理。"
④《医林纂要》:"矾红,功亦略同白矾。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诸血病,从容平缓而有奇功。尤消水肿血胀,治劳疸,合苍术及神曲用之,治中满鼓胀,胜于鸡矢醴及他攻破之药。又能敛气,且不必忌盐,盖平肝即以和脾,补心即以生土也。"
提醒您:绿矾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