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同是威尼斯画派,丁托列托的油画和提香的油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乐乐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威尼斯画家

所谓威尼斯画派,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画家的地理划分。

艺术史上的长寿画家提香自称生于1477年,所以他死的时候应该已经九十九岁了。 作为威尼斯学派的大师,提香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小觑。 提香的绘画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优秀方面。 他观察力敏锐,感情充沛,身体健康,他的人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虽然伪装成圣经故事中的人物,但实际上更加世俗化和普通化,没有拉斐尔圣母的神圣庄严。 不像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 至于丁托列托,他曾师从提香,忠实地继承了提香的肖像画传统。 当时威尼斯对肖像画的需求很大,丁托列托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 他立志“画提香,画米开朗基罗”。 显然,他吸收了两位前辈的优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 他擅长通过多视角强化透视效果,创造出戏剧性的构图。 其实就是让承载更多的内容故事。

两人在女性审美上存在差距,正所谓“情人眼中的西施”。 丁托列托的父亲是一名丝绸染工,丁托列托年轻时得到了“小染工”的绰号,这也是丁托列托的油画有“五彩”染料的原因,即从不同的视角看整幅画, 并且呈现的音调是不同的。 丁托列托的油画还有惊人的生命力和奔腾的力量等显着特点,在当时为他赢得了“急躁”的绰号。? 《苏珊与长老》画作中镜面反射的光线,衬托出苏珊娇嫩亮丽的肌肤,与两位长老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因这种“鲜明的对比”而充满了惊人的生命力。

这两件事之后,以威尼斯画派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活力,因旧势力的接管而受到压制,但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已经积累,依然有让人欣喜和震撼的力量。

跳出佛罗伦萨之外的城市是如何运用光线和色彩的?

靠,我劝你还是换个题目,太大了,我的论文现在是班里唯一通过的,你跟他们一样题目太大,必定内容就会空虚的。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Realism)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1874年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

1874年,有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组织了一个他们自己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奥赛博物馆 ,爱德华·马奈 法国 《吹笛少年》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家在探索形与色的统一时,注意到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过马奈的画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自然主义作家左拉曾在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虽然现在看来,这幅画给人带来的震撼并未见得有多强烈。然而在马奈那个时代,这幅画的好处恰恰在于叛逆,不合当时的礼教。第一没什么内容,第二没有什么深意,就是个小男孩,什么都不代表,什么都不说明。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完全变革了以前的画法!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权威评价:19世纪60年代,刚刚摆脱第一任老师库图尔的权威的马奈,又遭到同时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龙中经历了好几次失败。他在室内作的与实体同样大小的人物绘画给人一种奇怪的印象,遭到许多批评,例如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的评判委员会拒绝。 这幅画表现一个皇家卫队的年轻轻骑兵正在吹短笛,这是一种声音尖锐的木制小笛子,它用于引导士兵投入战斗,笛子的名称成了画的题目。由一儿童在画家的画室里扮演的乐师占据了画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显现在色调细微变化的灰底色上,画底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空间,仅仅给人一种空气在他的周围流动的印象。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常常使用的这种中性的不可触知的背景,是受黄金时代的西班牙画家,尤其是贝拉斯克斯和牟利罗的启迪,马奈不久前去马德里旅行期间,对他们大加赞扬。由于想让被画对象看起来是孤立的,避免造成这是在游行或军事训练现场创作的印象,马奈没有加进任何轶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装及短笛构成画的惟一主题。画是在画室的冷光线中完成的,这一点从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证实。 马奈很早就参军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个孩子兵,为因画画需要而穿上的这身行头感到骄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这身由红、黑、白、金色装饰的完美军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属套上。用白色布带束住的乐管在男式紧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绒上和裤子的茜红色呢上闪闪发亮,短上衣上饰有铜纽扣。紧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带形成一道亮光,与白色的鞋罩相映衬。只有孩子的脸和手有生气,与有点僵硬、看不出细节的侧影形成明显的对照。马奈的同时代人指责这缺少厚度,处理过于简单,像是厄比纳尔城印出来的天真的民众像。背景与人物之间没有配景,也没有联系,这些也使人物显得不真实。人物用大色点处理,很像扑克牌上的人头像和日本的铜版画。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评,这幅画是马奈对很少被印象派画家画的军队主题的一个无视传统观念的挑战。

这幅画的朴实无华证实了艺术家的现代性,他是一切陈规之敌,他通过其作品表达一种新的世界观。“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义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赞叹道。 马奈简介: 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是亨利·凡汀·拉图尔的《巴迪侬画室》画作中位于中间的那个人,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们视为大师。这些画家比马奈年轻10岁左右。尽管马奈得到了这个尊称,尽管他与这些年轻画家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同他们一起外出写生,他却始终拒绝参加印象派组织的画展。由于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从1859年开始定期将画作送给沙龙评审委员会审查。他参加沙龙的运气时好时坏:有时他成功地被接受,如当他于1861年在沙龙上展出一幅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画作时(现存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有时又被轻蔑地拒之门外,如当他于1866年向沙龙提交一幅名为《吹短笛的男孩》的画作时。 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将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外表草率的画法。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主义的作品选择的题材面比较广泛,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在乡村,画家都试图捕捉到瞬息多变的大自然。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海岸,远离教皇的控制和外国军队的蹂躏,从15世纪上半叶起,威尼斯共和国已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是意大利境内拥有世界市场的最大的经济基地,它很快就成为欧洲商业的中心。到16世纪,威尼斯的文化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财富的大量积累,使威尼斯的贵族能够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即使一般的市民,也较其他地区的人民富裕。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很快影响了那里的文学艺术,从15世纪中叶起,许多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了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上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威尼斯画家笔下的圣母和天使,往往是一些穿着华丽、肌肤圆润的上层妇女形象。这种追求享乐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之为威尼斯画派。这一画派中杰出的代表有贝利尼、提香、乔尔乔奈、丁托莱托、委罗内塞等。

15世纪威尼斯绘画的特征,反映着威尼斯社会当时人们一般的心理状态,他们大多倾向于寻求欢乐、狂热和激情,宗教的训诫性比较少,即便是宗教题材的作品,也充满着对于人间生活的美满想象力;色彩大体上趋于饱满、丰富和多调子,并具有一种抒情的意味。

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的奠基者是两大美术世家--维瓦里尼家族和雅可布·贝利尼家族。贝利尼绘画世家共有父子三人:雅可布·贝利尼(1400~1470),其子贞提尔·贝利尼(1429~1507)与和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

贞提尔·贝利尼与乔凡尼·贝利尼自小都向父亲学画。哥哥成名较早,不久成为威尼斯共和国的公职画家。1479年被派往君士坦丁堡,专门为苏丹王宫画肖像,名声远扬。

提香(1490?~1576)生于阿尔卑斯高原的托卡勒城一个退职的将军家庭。他从小不大爱读书,上学的时候,常跑到野外森林里去游逛,摘花,将花揉烂,取它的汁液画画,连家庭教师也对他没有办法。于是,父亲因势利导,送他到威尼斯去学画。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他象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又象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受宠。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他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是雾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这正是水城风光的特色。

大约从1530年起,提香开始采用"异教"题材,即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创作了一系列裸体女人的作品,这也是威尼斯画派一大题材特色。在表现人体美方面,威尼斯画派也和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一样,敢于冲破长期桎梏人们的观念的牢笼,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并融合在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中。

以人体美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领域,在欧洲有很长有历史。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就是明证,他认为艺术中的人体美必须是精神与肉体都美的,而应以精神为主导。700多年后,一位叫普罗提诺的美学家,在谈到人体美时却强调:美的肉体只是最高美的痕迹、影子和反光。为要显示这种最高的美,必先使灵魂摆脱肉体的污垢。什么是"污垢"?换言之,就是"官能感受"。这种观点正是中世纪纪欧洲封建神学观念的反映,在那时要表现纯粹的"灵魂",得去掉肉体的"污垢",在提香出生以前的数百年间,也有一些人体艺术品,但只表现一幅人体骨架和一张干瘪的皮而已。

乔尔乔奈(1477~1510)的全名应是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弗兰科,而改用乔尔乔奈这个名字,则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这位艺术家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贝里尼的名下。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就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乔尔乔奈以后之能与提香长期合作,可能与年少时结成深情厚谊有关。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

在威尼斯派大画家中,唯独丁托莱托算是地道的威尼斯画家,因为他诞生在威尼斯城里,据说他的生活十分俭朴,没有嗜好,对于欢乐与财富向来取淡漠态度。平时埋首艺术,终日为画面构思所工作着。有的文献资料提到他在威尼斯作画时,从不计较报酬,索价也不高,往往只收取颜料和画布费用。他的生活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大的起落。

丁托莱托的艺术最光辉时期是在他最后的30年。这时他完成的作品不仅量多质高,题材也极广泛。关于基督传说的故事,画家有独到的表现方法。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他往往用真实的艺术语言去叙述传说的事件。为加强悲剧性力量,他善于利用波澜壮阔的戏剧性冲突,给人以震撼性的感染力。

威尼斯画派中另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是保罗·委罗内塞。他原是提香的学生,本名是保罗·卡尔雅里,因出生在委罗纳,故被人称为委罗内塞。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塑家,因而他较早接受了艺术熏陶。他最初的老师是委罗纳的画家安东尼奥·巴吉勒,后来到了罗马,又深受米开朗基罗等人的壁画影响。

1553年他来到威尼斯,威尼斯的画风使他改变了早期那种明净的银灰色调子,转而对世俗生活中豪华宴会的热烈色彩产生了热情。

威尼斯画派艺术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显示现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人文主义的审美观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审美观,它是在普遍的群众渴求中孕育出来的。

我们把目光转向另一个重要性仅次于佛罗伦萨的意大利艺术中心,便是自豪而繁荣的威尼斯。由于常年的贸易,威尼斯和东方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接受文艺复兴的风格、采用古典建筑形式的步伐虽然比其他意大利城市要慢,但它一旦接触,就将文艺复兴风格带入了一种欢乐、辉煌而热情的新境地。

雅各布?桑索维诺威尼斯的圣马可图书馆

1536年文艺复兴盛期建筑

采用布鲁内莱斯基式的古典形式下的佛罗伦萨建筑,可能比任何现代建筑都强烈地使人想起希腊化时期的商业城市亚历山大或安提俄克的宏伟壮观气象,如建筑师雅各布?桑索维诺(Jacopo Sansovino)设计的圣马可图书馆。设计师改变了自己的原有风格和手法,使建筑完全适应当地的天赋特征,适应威尼斯的明亮光辉,适应湖水反射出来的夺目光线。仔细看看这样一座欢乐而单纯的建筑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那些大师是多么熟练地把一些简单的成分组织成了日新月异的图形。

这座建筑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趣味,正是这种特点使16世纪的威尼斯艺术闻名于世。湖水反射出灿烂的光辉,似乎使物体的鲜明轮廓变得朦胧不清,调和了它们的色彩。可能是环境的原因,威尼斯画家运用色彩要比其他意大利画家更为深思熟虑、精细入微。或许是他们跟君士坦丁堡及其镶嵌画工匠的某种联系,而产生了这一倾向。中世纪画家不关心“实际”形状,也不关心食物的“实际”颜色,他们的细密画、珐琅作品和木板上的绘画,喜欢用他们能找到的最纯净、最珍贵的色彩――光辉闪闪的金色和完美无瑕的蓝色。这是他们最喜爱的颜色组合。

2

佛罗伦萨伟大的艺术改革者对色彩的兴趣也不如对素描的兴趣大。这不是说他们的绘画作品不精美,只是他们很少有人把色彩当作主要手段,而是用它把画面上的各种人物和形状结合成统一的图案。他们比较喜欢在画笔甚至还不曾蘸上颜料之前,先用透视法和构图法的手段去组织画面。

乔瓦尼?贝利尼圣母和圣徒1505年

祭坛画木板油画,转移至画布上402x273cm

威尼斯画家好像就不这样,他们不把色彩看作是作品完工以后再添加的装饰。人们进入威尼斯的圣?扎卡里亚小教堂以后,面对伟大的威尼斯画家乔瓦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于1505年在那里作的祭坛画,立刻就发觉他用色的方法大不相同。这幅画不是特别明亮或光芒四射,但它的色彩柔和富丽,人们甚至还来不及看看画中的内容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画家懂得将简单对称的布局创作得既有生气又秩序井然,也知道怎样把传统的圣母和圣徒形象改编为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物却不剥夺他们的神性和尊严,更没有牺牲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个别性。

乔尔乔内暴风雨

约1508年画布油画,82x73cm

乔瓦尼?贝利尼跟韦罗基奥、吉兰达约和佩鲁吉诺是同一时代人,那一代人的学生和追随者都是著名的16世纪大师。贝利尼也是一位作坊主人,从他门下出现了威尼斯16世纪著名的画家乔尔乔内(Giorgione)和提香(Titian)。对于乔尔乔内(1478?-1510)我们所知寥寥,能够断定出自他手的真迹不超过五幅,这些画中也包含着某种谜的成分。我们还不能肯定他最出色的一幅画《暴风雨》(The Tempest)画的是什么,它可能取材于某个古典作家或仿古典的作家所描绘过的场面,因为当时威尼斯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希腊诗人的魅力和他们的意趣,他们喜欢用图画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爱情故事,喜欢描绘维纳斯与仙女的魅力。在乔尔乔内在作品中将大自然中的大地、树木、光、空气和云,跟人连同他们的城市桥梁都想象为一个整体。这似乎是向新领域进军迈出的一大步,而完成此项大业的是威尼斯最富盛名的画家提香(约1485-1576)。

提香圣母、圣徒和佩萨罗家族的成员

1519-1526年祭坛画画布油画,478x266cm

提香圣母、圣徒和佩萨罗家族的成员(局部)

提香漫长的一生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几乎可以跟米开朗琪罗平分秋色。不同的是米开朗琪罗精通素描法,而提香精通颜色驾驭之法。这种至高无上的技艺使他能够无视任何久负盛名的构图规则,而依靠色彩去恢复显然被他拆散了的整体统一。提香出人意料的构图反而使画面欢快而活泼,又无损整体的和谐。这一切得益于他设法用光、空气和色彩统一画面的高超能力。

同是威尼斯画派,丁托列托的油画和提香的油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提香男子肖像,即所谓的“年轻的英国人”

约1540-1545年画布油画,111x93cm

此外,提香在同代人中尤以肖像画博得了最伟大的名声。只要看看《年轻的英国人》(Young Englishman)的肖像画头部,就不难体会他的肖像画作的魅力。跟以前的肖像画相比,画中处处都那么单纯,那么平易,丝毫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那种微妙的造型,然而这位不知名的青年男子看来亦是那样神秘地生气十足。他似乎凝视着我们,热切而深情,让人几乎不能相信那柔和怡神的眼睛不过是涂在一块粗糙画布上的颜料。

3

科雷乔圣母升天湿壁画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身在威尼斯那样伟大艺术中心的艺术家才起步寻找新天地和新方法。意大利北部小镇帕尔马孤独地生活着一位画家,他也被后世认为是一段时期内最“先进的”大胆革新家,他叫安东尼奥?阿莱格里(Antonio Allegri),人称科雷乔(Correggio)(1489?-1534)。他的作品有一个为后人代代追摹的特色,那就是他彩绘教堂天顶和圆顶的方法。他试图给站在中殿往上观看的礼拜者一种幻觉,好像屋顶已经洞开,他们一直往上看到了天堂的荣耀。他控制光线效果的技艺,使他能在天顶上画出阳光照耀的云彩,云彩之间的天使群好像双腿垂悬着在翱翔。他仅以寥寥的几道笔画线条就暗示出了那么耀眼的光线,手法多么简洁畅快。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