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泉州发现明代古钟,有哪些研究价值?

小肉包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泉州南无

如果外地问泉州本地人,当地那里的香火最旺,泉州人都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当地人也有很多称之为“关帝庙"的,每月的初一、十五这里都是香火鼎盛,尤其是泉州当地有大年初一给关老爷送第一炷香的习俗。那景象更摩肩接踵,万人空巷。

在中华大地上,有座五大关公神庙。其中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魂归山西运城、头枕河南洛阳、身卧湖北当阳、神定福建东山、灵应泉州通淮”。最后一句的”灵应泉州通淮“指的就是泉州通淮关岳庙。在泉州当地人心中也确实是一座有求必应的神庙。

近日这座关公神庙又添大喜事,泉州通淮关岳庙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铸造文物大钟一座。记者从18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获悉,该古钟为铁铸钟,通高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5厘米,重约350公斤,迄今已有418年的历史。虽然已经已经经历数百年的洗礼,但因该钟此前一直被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未经风吹雨淋及日晒,古钟正面铭文仍清晰可见,镌刻着“在城迎春门 关王庙钟 万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的字样。

该古钟与2018年12月版《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第005页、042页记载的“关壮缪侯庙钟”年代信息高度吻合,基本可以确认该钟即为史书中所记载的古钟。具当地学者表述,这座明代古钟的发现,具有5个方面的历史文物价值:

泉州通淮关岳庙

一、通淮关岳庙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铸之钟,与李光缙明万历甲辰岁(1604年)《关壮缪侯庙钟记》,实现了文物与文献的相互印证;可以证明这是真品无疑。

二、明代古钟是通淮关岳庙现存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一古钟的出现,再次证明了泉州通淮关岳庙建庙之悠久,相比于其它四家神庙更显珍贵。

三、这里国内现存存的体量较大的铁钟。明文学大家李光缙碑文记载关岳庙“故无钟”,从中可知这是庙中的第一口钟,且钟体保存完好,上面的文字多数清晰可见,这对于通淮关岳庙、和泉州当年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同时后人可以通过此钟更为明晰明代古钟的锻造技术。

四、给其它的史料也提供了佐证。钟铭关王庙在城“迎春门”,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后通淮门曾名迎春门的史料记载提供实物依据;

五、由钟思史,再添文化情趣。李光缙记录的钟铭中还讲述三国时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侯释曹识大体顾大义,以表其心如日,试播钟而一问,神凛凛其若当时的灵应故事,内容活灵活现,超凡脱俗。看来小说《三国演义》的中曹操和关公的故事情节也并非完全虚构,探究历史说不定我们会有更大的发现。

该古钟现收藏于泉州通淮关岳庙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虽然古钟的保存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方式可以供海内外信众更好瞻仰观赏。同时古钟的发现也为泉州这个历史文化明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都的称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某些解读意义上来讲,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在印度佛教中,钟原是用木制的,叫做“犍椎”或“犍稚”。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大钟︰

又称梵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一般高约一五0公分、直径约六十公分,形式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如《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云(大正48·1155b)︰“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其所发之音或称鲸音。又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梵钟就是佛钟,顾名思义是供寺庙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功课,另外诸如起床、睡觉、吃饭等无不以钟为号。所以,不同用途则敲不同的钟。但敲钟的讲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钟要连击一百零八下。

一百零八下的规则与“九”有关,因为在我国古代,认为“九”具有极高、吉祥之意。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极致。

小钟︰

又称唤钟、半钟,多以真(黄铜)铸造,通常高约六十至八十公分,乃吊于佛堂内之一隅,因其用途系为普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寺院大钟之制源自印度,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ghauta),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云(大正2·676c)︰“阿难(中略)即升讲堂,手持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此有木、石、铜制之别,雕刻极为精美,多悬于钟台。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到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且自六朝时代起多挂在钟楼。如《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列有大周二教钟铭(北周·天和五年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唐·麟德二年造)等。又,苏州寒山寺之钟,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于世。另据日僧圆仁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所载,五台山的钟楼谷乃文殊一度示现金钟宝楼之处。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入堂钟”,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百八钟”。百八钟的撞击之法,佛经中说:鸣钟“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通常是以三鸣为始,二鸣连续为终。分三通击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如果是晨钟,则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先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后慢十八下,应念下列经文,共十八句,每句鸣钟一下: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人。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消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干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眉山银色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如果是暮钟,则是先慢十八下,后快十八下。

先慢十八下,应念下列经文,共十八句,每句鸣钟一下:

泉州发现明代古钟,有哪些研究价值?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同;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日。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士。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眉山银色界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后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这样,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在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如《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就说:“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还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再有的佛家偈语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俱时得离苦”,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