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腺息肉的危害是什么,你知道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也变得更为丰富,但是有一部分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并不健康,从而令胃息肉找上门来,而胃底腺息肉就是胃部息肉的一种常见类型。
胃底腺息肉的危害和大多数的息肉患者一样,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也没有特性性的临床表现,主要的症状还是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和烧心等,这些症状会令患者相当不适,从而影响到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令患者无法正常学习或工作。此外,如果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不重视该病,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是有一定可能性发生恶性病变的,甚至有些许风险出现癌变,所以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胃底腺息肉的病因胃底腺息肉是起源与胃部黏膜层,在胃部底端出现腺瘤性增生的胃部疾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病因还未有准确说法,不过大抵上和感染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功能性消化不良、遗传因素等有关。比如感染上幽门螺杆菌,就很容易损伤到胃部黏膜,从而诱发胃底腺息肉的出现,而患上慢性炎症,则同样会对胃部黏膜造成损伤,导致腺体出现异常增生,最终形成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的诱发因素生活中最容易增加胃底腺息肉的风险的诱发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另一个则是抽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经常食用腌制食物、经常吃太烫的食物、经常吃不卫生的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是会对胃部黏膜造成伤害,应该避免。而经常抽烟的人,烟草中的一些物质会进入体内,从而对胃部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增加胃底腺息肉的风险。
胃息肉有多大可能变成胃癌
胃底腺息肉到底是什么?
胃底腺息肉是所有胃息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以胃底和胃体处最多见。
临床上胃底腺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是综合征型胃底腺息肉,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卓-艾综合征及Gardner综合征等疾病;另一种是散发型胃底腺息肉,这类息肉最为常见,绝大多数人做胃镜发现的都是它。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会增加胃底腺息肉的发生,停用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发现胃底腺息肉未必是 坏事
胃底腺息肉与幽门螺旋杆菌在胃内发现胃底腺息肉往往提示我们: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是国际公认的I类致癌物,可引起溃疡、胃炎、胃癌等多种疾病。
国外有医生在研究了10万人的胃镜检查后发现:在检出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低于0.1%;而没有检出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可达13%。
胃底腺息肉与胃炎、胃癌 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基本上不会得胃癌。
散发型的胃底腺息肉癌变极为罕见。胃底腺息肉与胃癌呈负相关。研究者在研究了10万人的胃镜检查后还发现: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无人患上胃癌,而没有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中有178人发现了胃癌。
同时,发现胃底腺息肉的患者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而且发现胃底腺息肉往往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更提示不会发生胃癌。
胃底腺息肉需要治疗监测吗?
胃底腺息肉是一种良性病变,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发现胃底腺息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好的现象。对于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监测,您还需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对于40岁以下发现多个胃底腺息肉或病理提示存在异型增生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能。
文/贾天旭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大类
,前者的恶变机会不高
,而后者有很高的恶变倾向。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错构瘤性和异位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而且在有息肉的胃内同时存在癌的发生率可达
7.4%~13%
,故在发现胃息肉时应仔细检查整个胃。
腺瘤性息肉属真性肿瘤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好发于胃窦部。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可分为管状、乳头状(
绒毛状
)
及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达
40%
左右。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对大多数有蒂的息肉
,最简单和最佳的处理方法是内镜下摘除;不能做内镜摘除的腺瘤
,应切开胃做腺瘤切除
,并从邻近处多取黏膜活检以观察有无异型增生或明显的癌变存在。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