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寺,庙有什么区别啊、为啥有的叫寺,有的叫庙,有的叫寺庙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教寺院

寺和庙是不一样的。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诸位可以读读《居士转》《女居士转》,这些在家人的成就甚至还超过出家人。

中国大陆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又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僧团乞食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前面讲了,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码标价。就摆一个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因为中国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风俗。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因为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按佛法的原理来讲,功德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布施做善事来的。历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达摩祖师也说并无功德。

再说和尚。现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词,泛指出家人。其实佛门里面,和尚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一个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场的主讲人,才称为和尚。再说合什,合什是佛门一个礼节,它是代表把纷乱的心思收束住。我们平时十指是张开的,现在把它合拢在一起,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这个礼节有很深的寓意在。就好像基督徒划十字,也有它的寓意。佛门一举一动,都有它的寓意,但这里面没有神秘和迷信。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僧侣们修行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寺庙”,如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寺庙,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览礼拜,寺庙也已经成了佛教场所的代名词。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寺庙其实是“寺”和“庙”的合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不明所以地将两者混为一谈,恐怕早晚会闹出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

一、寺的出现与演变

1.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寺在古代是官署的名称。《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秦汉时期,皇帝以下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平日办公的衙门称为“寺”。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它们都属于朝廷的办事机构,有具体的职责划分。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寺”通“持”,所以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朝廷以“寺”为这些负责专门事宜的官署命名意在表明它们是永久性的机构,而不是临时性的机构,借此表达希望国祚绵长,能够代代延续下去的愿望。

2.佛门修行的场所

白马寺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特使前往印度访求佛法,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跟随汉朝使者前来洛阳传播佛法,受到了当时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将两位高僧安排到了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居住。后来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汉明帝便敕令兴建专门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这里的“寺”便是源自“鸿胪寺”的寺。

后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场所建立起来,皆沿袭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实都是官家的讲学之所,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并非只讲佛法。一直到了唐朝,禅宗的兴盛使得佛教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多的佛寺在民间兴建起来,而以寺命名的官方办事机构越来越少。因此自唐以后,寺的官方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成了民间熟知的佛教寺院的代称。

二、从祭祀先祖到供奉鬼神的庙

1.祭拜祖先的场所

《说文解字》中对庙的解释:“庙,尊先祖皃也。”庙在古代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体的“庙”中的“朝”也有朝廷的意思,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被称作为“庙堂”,这也从侧面证明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庙与朝廷的地位相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庙”的历史相较于“寺”来说更为悠久,最早是指周天子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祗的场所,又称“宗庙”。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允许各诸侯也可建庙祭祀先祖,但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中设先祖祠堂进行祭拜。

2.庙在民间的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庙的阶级特性不再明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有君王以及诸侯士大夫可以建立。汉朝之后,道教的兴盛逐渐将庙与一些原始神社融合到一起,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常常会建庙供奉道家神明,于是便出现了像“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的场所。

魏晋之后一些鸿儒大家,民族英雄之类的社会名人死后,由于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会自发建庙拜祭,将他们上升到和神明等同的地位,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夫子庙”、“岳王庙”等等。总之,无论是用来祭祀先祖还是供奉鬼神,庙都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寺,庙有什么区别啊、为啥有的叫寺,有的叫庙,有的叫寺庙啊

岳王庙

三、寺和庙的结合

寺由最初的官署衙门变成了佛教的修行场所,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庙由最早只是祭祀先祖的场所逐渐变成了可以供奉鬼神和伟人的地方,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是怎样结合到一块的哪?

1.巩固封建专制地位的工具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并赋予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正统统治地位,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在民间的兴盛,统治者又将佛教文化加入到了自己的统治思想之中,佛教讲究因果循环,轮回转世,像唐太宗李世民被佛门弟子称为“护法仁王”,而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古代的皇帝就是通过佛法宣传佛祖菩萨的神奇,并将这种神奇赋予到自己的身上,目的也是神化自己的地位。因此作为佛法传播场所的“寺”和象征儒家“血缘宗法”的庙,由于都是为巩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自然而然的被结合到了一起。

2.僧官制度的实施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各地寺院和僧侣不是很多,相关的佛门僧侣事务都由寺直接负责。到了两晋时期,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团体力量,仅靠寺管理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东晋时期,朝廷增设了中央僧官机构--僧司,用于专门管理佛门僧侣在民间的各项活动。

这一特殊的职官制度此后一直被各朝沿袭,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后大概持续了有1500年的时间。

僧官制度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僧官及其机构由唐朝之前的寺和宋代以后六部中的礼部辖制。僧官既是佛门僧侣,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扮演的是调解朝廷和宗教矛盾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质上是将佛门寺院变成了庙堂控制下的一个管理机构,从此寺院和庙堂便被牢牢的拴在了一起,人们也慢慢的把那些受到庙堂管辖的佛门寺院称为“寺庙”。

3.民间风俗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的风俗,这种风俗到了宋朝更加盛行。这一风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根据礼制,士大夫阶级以下是无法建造祖庙的,而作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中地位最低的富商大贾们,尽管腰缠万贯,宗族兴盛也不被允许建造庙宇供奉历代先祖牌位。

但是他们懂得变通,自掏腰包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用寺院代替家庙的作用,而且这一做法也并未逾越封建礼制的规定,不会受到朝廷的惩治。于是越来越多的豪门望族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祭祀先祖,寺庙的作用便被结合到了一起,自此民间对寺和庙的界定变得愈发的模糊,寺庙的说法也渐渐地形成。

总结

尽管自古以来,寺和庙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机构场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他们相近的使命。无论是参拜佛祖菩萨还是先祖神明,都寄托了人们祈祷能够得到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至于如何称呼,就像客观唯心理论中的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我们何必过分纠结。但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有基本的了解,千万不要做出贻笑大方的傻事。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