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勇、丁、卒有何区别?
兵、勇、丁、卒有何区别?
在清军的阵营中,士兵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八旗兵,另一类是绿营兵。八旗兵和绿营兵乃清朝建立初期,向全国进行征战和保卫的基本力量,也是清一代赖以统治全国的两大军事支柱。清军入关前,八旗兵不单纯是一个军事组织,还是一个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绿营兵又被称之为“绿旗兵”,它是自清顺治以来沿袭明代兵制,在全国各省组建起来的一支汉兵。
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逐渐统治全国,八旗兵源有限,于是顺治皇帝始创绿营兵。绿营兵的分布除在京师五城巡捕营万余人外,其余分驻全国各省,称为境外绿营。这两股军事组织虽然都是清朝正规部队,但八旗兵乃“满清正统”,待遇和地位自然远超汉绿营兵。
在军服上面尤为如此,与清朝相关的书籍、电视剧,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八旗兵个个身穿明晃晃的铠甲,持枪握刀,好不威风。除了八旗兵的军服由清政府统一着装外,汉绿营兵,就是所谓的地方兵,其军服五花八门。
因为清政府易服能力有限,政策实行难度较大,全国各地政府不会对绿营兵军服加以规定加上绿营兵基本上都是“炮灰”,打完一仗就地遣散,所以绿营兵军服的颜色与样式各异,带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丁”字兵主要职责是服务于正规兵,即为负责掌管后勤,传递消息的士兵。通常情况下,这是一支不参加战斗的后勤部队。虽然也是正规士兵,但俸禄和各方面待遇远远比不上正规军。比如《天下长河》里,负责漕运的官员手底下掌握一大批运丁(这是承袭明朝的制度)。每当有货船停靠码头,运丁们就得一拥而上,把货物迅速转移到码头或仓库里。
还得响应官员的号召,干一些杂活,日子过得很是辛苦。别看运丁过得非常苦,却是实实在在的“公务员”,他们能够按时得到清政府发放的月粮、行粮、增贴等酬劳。比起正规军的身份与待遇虽然相差甚远,但至少比民间招揽的乡勇要好上不少。若是执行长途运输任务,出发前朝廷都会给运丁发放临时补贴,相当于“差旅费”,到年底还会发放“年终奖”。
除此之外,这些运丁还有很多其他收入。比如活不多时回家种地,所得收入完全归属自己,且不用上税。清朝末期废除漕运,运丁们骤然失业,大部分人参加起义,另一部分人组建“漕帮”,成为社会严重不稳定因素。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丁”字兵,诸如库丁(管理仓库)、盐丁(承担盐役),地位与待遇普遍低下,勉强糊口。
“卒”字兵是军队当中比较有地位的军人,又被古人称之为衙役,通常有一定官职在身,属于“编制内”的员工。他们属于城市里的治安军(城防军),不需要上战场打仗,日常的工作是进行巡逻维护治安,保障城内城外秩序。通常在影视剧作品当中看到的衙门里的土兵身上就会贴着“卒”,还有大牢里的狱卒,“卒”字兵技术含量不高,尽管不属于地主阶级,但也得是家里有些门路的才能当上,平日里能捞到油水。
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出于湘军。1861年(咸丰十一年),太平军向上海进军,上海守备清军不能抵抗,外援英军未到,是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湘军驻安庆,上海地方官绅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招募淮勇,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其后,淮军乘英国轮船,闯过太平天国辖境,前往上海,与英、美各军合作对抗太平军。
淮军成立时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间抵上海后,又以外军的支援和上海海关税收购置洋枪洋炮,扩编部队。至1864年,淮军先与英、法军和常胜军相勾结,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后,1864年秋冬,淮军经过裁撤,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1865年至1868年间,作为清军主力,在曾国藩、李鸿章率领下,先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约今河北)等地,与捻军作战。捻军被镇压后,淮军担负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吴淞,南北数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鸿章以淮军势力为基础,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军主要将领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统治阶层中一个重要的武装政治集团。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