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斋戒"
◎ 斋戒
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
zdic.net 汉 典 网
大斋\小斋,不是佛教里常用的提法。
在佛教里的"斋戒"是指在在每个月规定的日子里,清心、洁身、的戒律。
在佛教里,在家人持斋戒,有六斋日(六天)、十斋日(十天)、八关斋戒。
附: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的出家修行的戒律与斋法。
因为在家修行的人,家庭的、社会的种种事务很繁忙,要想修行,障碍也很多。佛陀悲悯在家弟子让他们能够过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净生活,种出世的善因;又能够适应在家人生活的特点,所以特别制定了在家人的出家戒,就是八关斋戒。当然,出家人为了使自己的戒行真正达到清净也应该受持八关斋戒。
这个“八”字,是指的八条戒律,所以称为“八戒”。
“戒”字含得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戒也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护身符。
“斋”字就是指的不非时食,也就是过午不食,这个“斋”字含有使我们身心清净、妄想消除之义。
“关”字指关闭,关闭什么? 关闭众生生死的门户。
因这一切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两条:一条就是*欲,一条就是饮食。*欲是生死的根本,饮食是生死的助缘。俗话说“饱暖思*欲”。为了要抑制*欲心,所以要持斋,这就是八关斋戒的基本意思。
八关斋戒为了方便在家学佛的人,可以自己在佛前自受,日期就是居士菩萨戒上说的每个月的六斋日,即是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这六天。自己在佛前受戒,就是八关斋戒前面那个文,十分钟就念了,就行了。譬如我们今天早晨七点钟在佛前念了,就按照八关斋戒的要求来作,到明天早晨的六点钟就解除了,就一日一夜并不难做到。
当然实在自己有事情,时间还是可以自己方便,提前或推后,也不是不可以的。
八关斋戒(戒相)如下:
一 不杀生
在家学佛,首重杀戒。在家中杀生,家庭变为杀场,冤魂不散,难保平安。也不能“点杀”(指定叫商贩杀)。如目前不能长素,可吃花素,为培养悲心,可买现成肉吃。杀生的恶报最可怕,现前的恶报往往是疾病缠身或短命:死后的果报,常堕恶道中。
二 不偷盗
不与而取叫偷盗。凡是未给予你的钱财,不管用什么手段把它变为自己的,都是犯盗戒。从因果律讲,种布施因,获财富果:种盗因,获贫因果。
三 不非梵行
“梵行”是净行,“非梵行”是不清净的行为,指*欲。
五戒只禁“邪*”,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这里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但只限与每月六斋日,并不难做到。
这是种出世善因,是关闭生死之门。
《楞严经》说:“*心不除,尘不可出。”意为*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超出六道轮回。宣化上人宣讲十二因缘时说,无明就是指*欲心,以无明为缘(条件)而产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为。中阴身投胎,正是这一念*欲心造成的。八戒中“不*”含有很高的要求。
《佛说斋经》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来),无*,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这是要向佛看齐,起一念*心,持斋便不清净。因为要求高,所以,虽仅一日一夜而功德极大。在家受持八关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三业清净。
四 不妄语
包括四项:(1)妄语:大妄语如妄言自己开悟,希图名闻利养,死后必堕地狱,忏悔也无用:其次为谋私利而妄语欺人,也是自种恶因,终受恶报。此外,方便妄语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利人利物而不是利己。例如你在山上看见一只野兔跑过,后面打猎人追来,问你野兔的去向,分明野兔往西跑,你告诉他往东跑的。像这样,目的是在护生,便是方便妄语。
(2)恶口:用恶毒语言咒骂别人。这是自种恶因,将自食其果。
(3)两舌:说翻弄是非,挑拨离间的语言,特别是说四众(在家,出家二众)过失,居士菩萨戒列为重戒。更应重视。
(4)绮(音奇)语:指花言巧语,包括**下流的语言。
五 不饮酒(包括不吸毒)
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酒能乱性,使人失去理智,而破戒犯罪。
古代印度有一男居士,一日因误饮酒醉,犯饮酒戒。见邻居家的鸡过来,偷杀吃了,犯盗戒,杀戒。邻居妇女来寻鸡,答说未见,犯妄语戒。见邻妇漂亮,奸污她,犯邪*戒。因为饮酒导致五戒俱犯,生受国法惩办,死堕恶道。
饮用药酒,必须经医生诊断,非药酒不治的病,才能饮用。卖酒使别人乱性,居士菩萨戒列为重戒。吸毒害自己,害家庭,危害社会,学佛的人更不能习染。
六 不非时食
“非时”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过午不食。过午不食叫“持斋”,“持斋”虽不是戒,却是戒之体,是八关斋戒中最重要的一条。
吃素不等于持斋,“斋”含有内心清净,拼绝杂乱的意思。
从事相上说,过中午而食者,即为杂乱不净。所以,三世诸佛都是过午不食。
从根本上说,必须身,口,意清净,才叫“斋”不问在家出家,要净化三业,均应吃持斋。
关于“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一般说,按北京时间11:30吃午饭便可以。过了中午以后到次日清晨之前,这段时间只可饮用各种糖水,蜂蜜,果汁(滤请无渣),姜汤,盐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浆,芝麻糊以及糕饼,面食等,一律中不许饮用,食则违犯。
七 不着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娼妓,不故往观听。
“香花蔓”,用香花制成的花冠,花环,如现代人用的手镯,项链,耳环等,在八关斋戒中都不要用。这条戒的目的是让在家人种出世之因,所以衣着力求朴素。如果仍迷恋这些装饰品,你的内心怎么能清净?
“香油涂身”是热带人的习惯,在八关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应使用,因为这类美容化妆品,容易诱发*念,使三业不净。
“歌舞娼妓”指唱歌跳舞,在八关斋戒期间,不应故意前往观听。包括不看**、电视等。因为既然向往出世,何必再贪恋时世间的娱乐,应该以“禅悦”、“法乐”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
八 不坐卧高广大床
过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内。什么叫“高广大床”呢?藕益大师《十戒威仪录要注释》说:“床脚高一尺六寸,做时脚不挂空,过此量者,即名为高。但可容身转侧,过此即名为广。既高且广,即名为大。”依此解释,现代人用的席梦思和绸帐、绣枕、锦被等豪华用品,八关斋戒期间均不要用。否则,容易影响身、口、意三业的清净。
只有看淡物质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习惯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才有利于修行方面的精进。
以上两条,都是追求物质享受和导致*欲的媒介,影响身、口、意三业清净,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为禁戒。
什么叫愿力呢?愿力和业力有什么差别
婆娑形容词,例如:树影婆娑。
娑婆,一般指娑婆世界,音译,名词。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如:婆娑起舞。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诗·陈风·东门之枌》。毛传:"婆娑,舞也。"婆娑阶下舞仙禽,此地幽人酒独斟。--清·田兰芳《两堂问答·石仙(袁可立堂号)》
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网上资料说:"娑婆",梵语音译。意译"堪忍"。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诸苦恼而不肯出离,为三恶五趣杂会之所。
顺带一提,佛教里面的名词,都是表法的,娑婆在佛法里面的意思,是“堪忍”,某程度上可以体会,这个世界环境多少有点恶劣了,不恶劣何须忍?
当然,在《无量寿经》里面有释迦世尊(释迦牟尼名号也是表法的,释迦为能仁,牟尼为寂默,能仁”者,能仁慈对待一切众生,“寂默”者,不著相也。)给我们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于极乐世界修行百日,因为这边修行难度大,难能可贵,获得的成效也大。
愿力:解释①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②泛指意愿之力。
业力:自婆罗门教术语,后佛教引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
差别:
1、愿力和业力没有本质的差别。
2、业力即众生行为产生的力量,确切地说,是一种行为产生的对行为者的反作用力。这种力量牵引着众生不断地产生新的行为,从而使众生陷入生死轮回?愿指愿望,力也是力量。人的愿望也是有力量的。
3、佛教认为,业力不可思议,是众生轮回的根本,同样愿力也不可思议,是解脱成佛的基础。愿力有多大 成就 就有多大 所以要发大愿 成佛度众生 神通不敌业力,业力也还不敌愿力 菩提达摩大师云:人若造业,业与人具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生人也。
扩展资料:
佛家的三业:身、口、意三业。 佛家的三业中的业:主要指身、口、意的行为、以及随此行为而来的延续的结果。 佛家指三业中的不正当的具体行为如下:(1)身之孽业:杀、盗、*(2)口之孽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3)意之孽业:贪、嗔、痴
佛家的戒律就是用来防止我们身口意三业造恶! 妙法莲华经较早记载: "尔时一切大众皆蒙佛授记,舍利弗身口意三业清净,而生大欢喜......" 密宗的修法三善业:"教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使人明心见性。"?
佛家的皈依仪式中有如下发愿:(师父说一句,皈依者跟着说一句。) "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 拜佛之际,也要求身口意三业清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愿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